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浅议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

嘉峪检测网        2025-09-02 17:05

本文综合整理国内外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选取典型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寄生虫污染检测技术作为代表,对制药用生物原材料检测技术展开综述,结合现阶段中国生物制药的实际情况,阐述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制定及检测技术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生物原材料作为食品药品生产的关键成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的安全性。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人畜共患病呈增多趋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知的人畜共患病超过200种。因此,生物原材料的质量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与生物资源丰富,为制药用生物原材料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来源。然而,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在制药用生物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及检测技术方面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仍需进一步优化与调整。
 
Part.01国内外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
 
制药用生物原材料来源广泛,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多种生物资源。影响制药用生物原材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及寄生虫感染,这些也是生物原材料的主要污染源。各国药典收录并详细规定了多种生物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成为检验食品、药品及生物原材料质量的重要依据。
 
1.1国外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制药用生物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国家的质量标准覆盖范围广泛,检测技术极为先进,检测精度可达十亿分之一。
 
《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USP)由非营利组织主持编制,通过建立国家标准来保障人用和兽用药品的质量与使用安全。USP制定的质量标准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及35个国家强制实施,是国际公认的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USP包含3700多篇质量标准专论,并提供1600多个主要化学参考标准。这些标准要求在美国范围内严格执行药品生物原材料的检验工作。
 
《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以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性著称。EP第4版收录了1750种特定生物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并配有相应的图谱和色谱分析资料。在制药用生物原材料的质量标准方面,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出具了适用性证书,以证明生物原材料制造商生产的产品符合EP要求。《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BP)是英国官方认证的医学标准合集,是英国制药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BP中涵盖大量价值不菲的医学专著,其中不仅包含生物原材料的质量检测标准,还包含成药的配方标准、公式配药标准等。
 
1.2国内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是规范全国药物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药典》强制规定了药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是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现行2020年版《药典》共分为四部,分别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通则和药物辅料,收录了大量中药品、化学药品的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是中国各类生物制药企业生产药品时必须遵循的标准和依据。
 
目前,国内外药典均规定要对药用生物原料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进行检验。常见检测对象包括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USP、BP、EP等权威药典在微生物限度检查方面呈现出检测菌种不断增加的趋势。美国自第19版药典发布以来,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已从35种增至USP第24版的217种,其中包括13种动物来源的生物原料。BP(1998版)和EP(1997版)则收录了43种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其中4种为动物源性品种。在EP中,除了常用的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杂质对照品外,一些生物原料还列出了一些可能存在的杂质及化合物的结构式,其中还会列出一些化合物图谱。
 
Part.02典型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寄生虫污染检测技术
 
2.1微生物污染监测技术
 
2.1.1 禽流感病毒检测
 
目前,国内外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已较为成熟,主要包括鸡胚接种法、核酸序列恒温扩增(NASBA)技术、荧光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RT-PCR)和基因扩增技术等。其中,鸡胚接种法因操作烦琐、检测周期长且成本高等弊端,在临床上应用较少。NASBA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效率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禽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不仅能够准确区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还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现阶段,我国已建立用于禽流感H5、H7、H9三个亚型毒株的复合荧光PCR技术。此外,基于荧光PCR的新型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新城鸡瘟病毒的实时定量PCR快速测定。日本国家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荣研化工株式会社合作研发的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在30 min内对含有H5亚型的H5N1进行识别,极大地缩短了对禽流感病毒的分析时间,提高了检测精度。
 
2.1.2 大肠杆菌O157:H7检测
 
大肠杆菌O157:H7有4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1)金标试纸法:对样本进行预处理和消毒后,向反应区添加一定数量的金标颗粒进行检测。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且已得到广泛应用。
 
2)ISO-GRID法:先用不锈钢滤网过滤样本,然后将其置于特制的琼脂平板上,使用薄膜法进行测定。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重现性好。
 
3)酶联荧光免疫检测系统:该方法基于专用仪器的ELISA分析,结合常规菌群分离和生化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菌,是微生物分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4)PCR技术:该技术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消耗少、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同样适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
 
2.1.3 口蹄疫病毒检测
 
口蹄疫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有RT-PCR、基因工程改造细胞检测技术等。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且对被测样品要求不高,可以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检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托德·赖德用水母中的荧光细胞对B细胞进行修饰,使其在30 s内即可检测出口蹄疫病毒,但这种检测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且成本较高,尚未完全推广使用。
 
2.2化学污染检测技术
 
2.2.1 盐酸克伦特罗检测
 
在国内,对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的检测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筛选,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或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验证,这种方法可以根据样品的色泽变化迅速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2.2.2 二噁英检测
 
二噁英检测主要包括化学仪器分析法、生物学检测法。目前,公认的二噁英类物质测定方法有美国EPA1613法、日本的JISK0311法、高分辨气相色谱/低分辨质谱(HRGC/LRMS)法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但存在样品预处理烦琐、分析周期较长、费用较高等问题。GC/HRMS方法在确保高灵敏度的前提下简化了样品的预处理过程,从而缩短了分析时间并降低了费用,但是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相比之下,HRGC/LRMS法虽能显著降低检测成本,但对于1 g样品中二噁英含量(pg/g)的检测结果准确性较差。
 
2.2.3 氯霉素残留检测
 
氯霉素残留检测的常用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其中,液相色谱法配备紫外检测器,通过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而气相色谱法则利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2.2寄生虫污染检测技术
 
弓形虫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主要有以下7种检测方法:
 
1)直接镜检。采用瑞氏-姬氏(Giemsa-Wright)双重染色法可检出包涵体和包囊,但检出率不完全,也可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
 
2)动物接种与组织培养法。将待检体液或组织匀浆接种至小白鼠体内或小鼠肾脏组织中进行弓形虫的分离和鉴定。
 
3)DNA杂交技术。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和检测速度快等优点。
 
4)染色法。该方法可利用IgG抗体检测弓形虫,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需要活体动物。
 
5)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该方法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可以通过检出IgG、IgM抗体完成弓形虫的快速检测。
 
6)间接血凝试验。此法操作简单、符合率高,但重复性差,致敏红细胞稳定性差。
 
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方法能同时测定IgM、IgG等抗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目前,ELISA有多种衍生技术被广泛应用,如Golden A蛋白ELISA、辣根过氧化物酶切胶体金标记、亲和素-生物素ELISA、凝胶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Part.03制药用生物原料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动物源性制品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均成为生物源性产品的重点检测对象。全球许多国家正在加强对制药用生物原材料的研究,并实施严格的管理和产品溯源措施。为保护自身利益并确保制药效率与质量,各国不断研究更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标准,以此来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作为生物资源大国,我国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制药用生物原料的质量控制水平,加强制药原料的检验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建设,以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MARKARIAN J. Best practices in packaging and tracking raw materials in biopharma manufacturing[J]. Pharmaceuti⁃ cal Technology,2019,43(10):54.
 
[2] 朱俊环,刘涛.生物检测在化工医药生产工艺中探析与 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4):16-17.
 
[3] 张凤莹.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概 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253-254.
 
[4] 李松播,王自强,邵泓,等.两种生化制药用原材料粗品 中动物源成分的 PCR 检测[J]. 中国药师,2019,22(5):932-935.
 
浅议制药用生物原材料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
分享到: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