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生产品管
嘉峪检测网 2025-08-11 08:38
目前作为药品B证企业来说,省局检查越来越严格。经过多此的现场检查,汇总省局老师关注的重点以及历次现场审计的经验,对受托生产方现场审计中现场需关注的重点进行详述。本文仅代表个人经验及观点,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首先,现场审计时,相关人员可以先索要相关区域的平面布局图,对整个现场的环境先形成初步的了解,比如质量控制区微生物和无菌的布局是怎样的,生产车间的布局,仓储区原辅料、成品库、不合格品库等有几个等基础信息。
01 关于质量控制区的审计内容
(一)从质量控制区整体概况进行现场审计需关注的重点
实验室的布局:实验室通常应与生产区分开,微生物限度、无菌、阳性等实验室应该彼此分开,以防止交叉污染。可以了解一下一共有多少个房间,微生物的相关布局,简述一下。
实验室的空调系统:是否有空调系统进行控制温湿度;有几套空调系统;尤其针对微生物室有几套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验证周期及验证项目;微生物限度室的环境级别及实验设备(净化工作台?),无菌室的环境级别及实验设备(无菌隔离器?),内毒素的环境级别及实验设备;无菌是否进行相关的更衣确认,确认周期,确认项目等内容。
实验室的工作站情况:了解实验室目前使用的工作站的名称,计算机权限的管理等相关信息;了解实验室数据备份的信息,关注备份的方式及管理等相关信息。
实验室的温湿度要求:对于结果易受温湿度影响的检验项目,是否空调系统或其他系统来控制实验室温湿度。检查温湿度计是否经过校准,所有的温湿度记录是否按时填写。
实验室的设备管理:明确设备(包括玻璃仪器)的外部校准周期为多久,第三方校准机构的名称;仪器(尤其玻璃仪器)如为内部校准,需了解人员是否经过培训,是否有计量证书及计量培训的记录;检查实验室所有的仪器(包括玻璃仪器)是否在校准周期内,所有的标签是否完整有效;明确设备的验证情况,哪些设备需进行验证,验证有效期多长时间等内容;明确设备的维护保养方式,维护保养的周期,现场查看对应的维护保养记录是否正常填写;现场查看所有的仪器使用记录是否正常填写。查看电子天平是否定期校准?砝码是否有校准标签?电子天平的使用记录及校准记录是否及时填写?是否可以打印称量数据?重点了解一下无菌隔离器的清洁及消毒方式,了解在进行无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如样品清洁消毒如何传递等。
实验室的物料、试剂、对照品、菌种的管理情况:物料的管理,尤其是品种相关的物料到达QC实验室后的检验的流程,规定多长时间进行检验等相关内容需了解清楚;试剂、流动相等的日常和发放管理,标签的管理,固体和液体有效期的管理(开封前、开封后);对照品的管理方式(是否双人、上锁等的管理),标签是否完整,工作对照品的批号原则等内容;菌种,尤其是无菌制剂,目前有的菌种类型,购买的原始菌种是第几代,多久传代一次,传代后有效期多长时间;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多久做一次,有效期多长时间。
物料及产品的留样室管理情况:留样室的管理是否规范;留样的原则,留样量;留样检验项目和周期;动用留样的要求,留样多久观察一次等内容,查看留样台账,现场抽查原料、成品的实际留样。
稳定性实验室的管理情况:稳定性实验室有几台实验箱,是否有步入式的稳定性试验箱,分别用来进行什么条件的稳定性研究;是否有报警装置,报警连接几个人的手机号;查看报警记录及处理措施;断电如何进行处理,是否有UPS设备;
(二)从产品的角度进行现场审计需关注的重点
产品所用的仪器方面:了解受托生产方是否具有所有检验项目的仪器,是否能够对产品原辅料包材等所有项目进行检验,是否需要进行委托检验等相关信息。
理化检验项目:了解产品的检验所用到的仪器,检验的基本流程,检验的限度标准等需了解清楚。
微生物等检验项目:无菌和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需重点关注。尤其作为无菌制剂来讲,需清楚设备、器具、培养基的灭菌要求;实验室环境消毒灭菌方式(紫外时长、消毒剂种类等);需详细了解无菌的检验过程,微生物的检验过程,内毒素的检验过程;对于原料、辅料、包材、成品的无菌检验方式均需了解。
02 关于仓储区的审计内容
(一)从仓储区整体概况进行现场审计需关注的重点
仓储区的布局:需明确仓储区的面积,具体分为哪几个区,是否有单独的退货区、不合格存放区域,退货区域和不合格品存档区域如何管理,是否设置单独的取样间,取样间的洁净级别,取样间的空调系统是否独立,取样间的空调系统验证周期,基础的验证项目;各区域的温湿度的要求,温湿度的布点要求,温湿度分布验证的有效期,温湿度仪器是否经过校准,记录是否按时填写。
仓储区的管理系统:是否采用电子系统,电子系统的名称,权限管理的信息。
仓储区的标签、货位卡等的管理:标签是否明确,货位卡是否账物卡一致,是否填写及时等信息,待检区、放行区等是否明确标识。
(二)从产品的角度进行现场审计需关注的重点
产品物料入库、取样管理的整个流程:制剂相关产品的所有物料、包材的入库、出库的整个流程,最好了解清楚,这个地方也可以了解一下生产之前从仓储到生产区域的流程。物料及包材的取样要求等内容。
03 关于生产车间的审计内容
(一)从生产车间整体情况进行现场审计需关注的重点
生产区的布局:清楚生产车间的名称,生产线的名称;车间人流、物流的方向;整体的车间洁净区划分为几个区域,各区域均包含哪几个房间等信息;各个房间包含什么关键设备,关键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数量,气锁设计(正压,压差等情况);高风险区域有哪些措施保证无菌环境等内容。
车间水系统及空调系统等公用系统情况:明确车间的纯化水、注射用水、空调系统、压缩空气等各有几套;如涉及充氮产品,还需要了解氮气是否为外购或者自制,氮气的检测频次等情况;除此以外还需要明确滤芯的类型,使用情况,完整性测试的方法如何做?滤芯使用什么浸润?完整性测试合格的标准?等情况、滤芯更换的周期等内容。了解公用系统的验证或确认周期及基础的验证/确认项目等情况,重点关注气流方向检测采用哪种检测方法;是否做了气流流型的验证,如有需查看视频,尽量拷贝一份;自净时间的标准,其他与公用系统相关的内容。
车间环境监控情况: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悬浮粒子静态及动态生产的检验周期要求,如生产时沉降菌几小时更换一次测试碟?表面微生物取样接触时间不得少于多少秒?浮游菌的采样量是多少?采样时间是多少?悬浮粒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监测?是否从分装组件安装前就开始检测直至分装完?房间的布点要求;纠偏限警戒限标准限的设置要求,趋势分析的周期等环境监控相关内容。重点关注模拟灌装期间进入人员的表面微生物情况,建议查看原始记录。每个班次出来的无菌分装人员是否都取样进行表面微生物检测?环境监测碟的培养时间及培养温度等。
车间设备情况: 了解车间的设备情况,确认受托生产企业设备实施及生产线与委托生产的产品工艺及批量相匹配;查看设备的标签等情况,查看管道的流向标识等情况;设备的现场使用、维护保养记录等的情况;设备的验证情况;重点关注与产品相关的关键设备的验证情况,例如灭菌柜需清楚灭菌柜中的产品的排放方式,探头的摆放方式等内容;灯检机(人工还是机器,机器的话有无人工复检的情况);洗烘灌联动线的具体情况等。总之,就是与产品相关的关键设备需了解清楚验证情况,物料的传递情况,基础的原理等信息,需了解全面仔细。
车间人员进出及控制情况:进出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培训的周期;人员进出的限制。是否有醒目的标识栏,动态掌握人员的进出情况;每个房间尤其是关键房间(分装间等)人员的限制人数;检查人员的限制人数;其他与人员进出及控制相关的内容。
洁净区的消毒情况:清洁消毒的频次,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名称,消毒剂的轮换周期,空气消毒是采用臭氧还是紫外,多长时间进行一次;A级区域消毒剂是否经过除菌过滤;消毒剂的配制及有效期情况;洁净服的清洗消毒灭菌的流程、频次、灭菌的方式及灭菌后的有效期;器具的清洗消毒灭菌方式,灭菌的方式及有效期等内容。了解相关包材的灭菌温度及灭菌方式,了解器具、无菌洁净服等灭菌方式,如干热灭菌的时间及温度,湿热灭菌的时间及温度,需了解与生产相关的生产组件或者洁净服的灭菌方式。
更衣确认和培养基模拟灌装:更衣确认和培养基模拟罐装的周期;更衣确认的人员,更衣确认的项目;培养基模拟灌装中所用的培养基的名称,整个模拟灌装的时长等相关信息。
重点关注模拟灌装试验报告是否涵盖委托的产品,培养基适用性和促生长试验是否做了,结果如何。
(二)从产品的角度进行现场审计需关注的重点
无菌保障情况:针对要生产的产品,相关的无菌保障措施,不管是从车间整体的情况或者从产品独特的无菌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总,明确相关的无菌保证措施。
物料、产品的流转情况:物料进出车间的方式,除包装、消毒、取样、清洗灭菌(包材)等整个流程需了解清楚;产品生产完成后的转运等情况需了解。
产品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取样的节点;滤芯的处理方式,滤芯完整性测试是在什么环境级别下进行的,如何进行完整性测试;滤芯更换的周期等内容。生产过程中环境监测的情况,哪些是全程监测的,哪些是周期性监测的;有些还涉及无菌隔离手套,需了解手套的完整性测试周期及检查方式。其他与产品相关的内容需尽可能了解清楚。
停产阶段的管理:
需要重点关注对于停产期间是如何控制的如:停产期间是不是空调系统停止运行,不再送风?停产后开产前厂房设施如何清洁消毒?停产多久会进行再确认? 停产期间环境监测、水监测怎么做?关注下上次的最晚停产时间,相关内容与文件规定是否一致。
04 关于空调系统、水系统的审计内容
需去现场查看一下空调系统和水系统的具体情况;了解一下验证的周期,验证的项目;例如水系统可以了解水的检验周期,频次,多久可以全覆盖检验一次全部点位等信息。
以上为现场审计时,现场需关注的重点,在B证形式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对受托生产企业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应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从而更好的控制产品的质量。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