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5-08-10 16:51
在芯片设计领域,CMOS反相器作为基础且关键的电路单元,其工作原理早已被广泛探讨与熟知。此前,我曾撰写过一篇名为《芯片设计--反相器》的文章,深入剖析了反相器的工作原理,为众多读者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于那些致力于芯片逆向工程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迅速且准确地从复杂的芯片实物结构中识别出CMOS反相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
今天,我将以一个实际的CMOS反相器实物为例,从逆向的角度出发,为大家简单介绍其在芯片中的具体呈现形式。通过这一过程,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读者在后续的逆向工程实践中,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CMOS反相器,从而为深入分析芯片的整体架构和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芯片的微观世界中,CMOS反相器通常由一个P型MOSFET和一个N型MOSFET组成。这两个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分别相连,形成一个互补对称的结构。当输入信号为低电平时,N型MOSFET处于关闭状态,而P型MOSFET则导通,电流从电源流向输出端,使得输出端呈现高电平;反之,当输入信号为高电平时,P型MOSFET关闭,N型MOSFET导通,电流从输出端流向地,输出端呈现低电平。这种互补的工作方式使得CMOS反相器具有低功耗、高噪声容限以及快速开关速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字电路中。
如下是今天供分析的CMOS反相器实物图,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标注,并对芯片进行了去层以便各位读者更好的理解。
TOP层:可见4个MOS,一个NMOS和一个PMOS组成一个反相器,PMOS通常尺寸比NMOS大,以补偿其较低的载流子迁移率,实现平衡驱动。
去除顶层金属,可以更加清晰地看清楚NMOS和PMOS形貌及连线:MOS管采用多指交错结构,栅极(G)位于源极(S)和漏极(D)之间。这种设计能有效增加晶体管宽度,提升电流驱动能力。
功能分析
通过对晶体管连接的细致追踪,我们确认图像中是两个独立的CMOS反相器。以左侧单元为例:
1、NMOS晶体管:栅极接输入信号(In),源极接地(GND),漏极接PMOS漏极。
2、PMOS晶体管:栅极同样接(In),源极接电源(VDD),漏极接NMOS漏极。
总结:NMOS和PMOS的栅极共用输入,源极分别接GND和VDD,漏极相连形成输出。这正是标准CMOS反相器的典型配置,其功能是将输入信号进行逻辑反转。右侧单元结构与左侧完全一致,亦为独立反相器。
附录:反相器vs传输门对比
以前上学时经常把反相器和传输门搞混,今天简单的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区分要点:
1、栅极连接:反相器栅极共用输入;传输门栅极接互补控制信号。
2、源漏极连接:反相器串联,输出在中间;传输门并联,信号直通。
3、高阻态:传输门独有,反相器无此状态。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