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涂料咬底缺陷原因与修复办法

嘉峪检测网        2025-08-09 17:35

 

涂料缺陷(Paint Defects)

 

十二、咬底(Lifting)   

 

1.描述(Description):

根据 GB/T 5206-2015/IS0 4618:2014 《色漆和清漆 术语和定义》2.151 咬底 lifting:咬底是由于施涂下一道单涂层或者由于溶剂的影响,导致干漆膜软化、溶胀或从底材上脱离的现象。咬底(如图1所示)是指在多层涂装体系中,当下一道涂料施工后,其溶剂或化学活性成分对下层已干燥的涂层产生溶胀①、软化或侵蚀作用,导致下层涂层失去原有附着力,出现起皱、剥落、鼓泡等现象。因此其仅发生于多层涂装,必须存在 “上层与底层的相互作用”。从外观上看,咬底后的涂层表面会变得不平整。如果是轻微咬底,可能会出现局部小范围的起皱,类似 五、涂料缺陷(Paint Defects)——橘皮缺陷的表面;较为严重时,下层涂层会大面积鼓起、剥落,就像皮肤被腐蚀后脱落一样,严重影响涂层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涂料咬底缺陷原因与修复办法

图1 涂料表面咬底缺陷图

 

2.可能原因(Probable Causes):

a. 溶剂兼容性差:上下层涂料的溶剂体系不相容是导致咬底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果上层涂料中的溶剂对下层涂料的树脂有溶解作用,就会引发咬底。例如,当上层涂料配方内含有强溶剂(如酮类、酯类溶剂),而下层涂料的耐溶剂性较差(如某些醇酸涂料)时,强溶剂会渗入下层涂料,使其溶胀。不同品牌或不同类型的涂料混合使用,且没有进行相容性测试,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将硝基涂料涂覆在醇酸漆上,硝基漆中的溶剂会对醇酸漆产生溶解作用,导致咬底;

b. 涂层未充分干燥固化:下层涂料没有足够的干燥时间或固化不完全就进行上层涂料的施工,是咬底现象产生的另一个最常见原因。下层涂料中的溶剂还未完全挥发,当上层涂料施工后,新的溶剂进入下层涂料,使其再次处于可溶状态,从而导致咬底。例如,在工业设备涂装中,底漆涂刷后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干燥,就急于涂上面漆,很容易出现咬底;施工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合适,也会影响涂料的干燥速度。例如,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涂料干燥速度变慢,若没有延长干燥时间就进行下一层涂装,就会增加咬底的风险;

c. 化学活性成分冲突:有些涂料含有活性成分,如双组分涂料中的固化剂。当上下层涂料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会导致下层涂层的结构被破坏。例如,环氧漆和聚氨酯漆混合使用时,如果固化剂的类型和反应条件不匹配,可能会引发化学反应,造成咬底;

d. 涂层过厚:上层涂料施工时涂层过厚,会使下层涂料承受更大的溶剂渗透压力。过多的溶剂在短时间内难以挥发,容易积聚在上下层涂料之间,导致下层涂料被侵蚀。例如,在建筑外墙涂装时,如果面漆一次性涂刷过厚,其溶剂会对下层底漆产生较大的影响,引发咬底。

 

3.预防措施(Prevention):

a. 选择相容的涂料:在多层涂装时,尽量选择同一品牌、同一体系的涂料,确保上下层涂料的溶剂和化学活性成分相容。配套的底漆、中涂漆和面漆是经过制造商测试和推荐的,能有效避免咬底。如果需要混合使用不同的涂料,必须先进行小面积的相容性测试。将上层涂料涂在下层涂料的样板上,观察一段时间(通常需要观察24 ~ 48 h),看是否出现咬底现象,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

b. 确保充分干燥固化:给予每层涂料足够的干燥时间和合适的固化条件。可以根据涂料生产商的建议,结合施工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确定准确的干燥时间。例如,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涂料干燥速度快,可以适当缩短干燥时间;而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则需要延长干燥时间或者采取加热、除湿等辅助措施。也可采用合适的干燥设备,如烘干箱、通风设备等,加速涂料的干燥和固化。在工业涂装生产线中,利用烘干箱可以精确控制温度和通风条件,确保每层涂料充分干燥;

c. 遵循产品说明书(PDS):应严格按照涂料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施工,了解涂料的干燥时间、固化条件、适用范围等信息;

d. 控制涂层厚度:合理控制每层涂料的厚度,避免涂层过厚。按照涂料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使用合适的涂装工具(如喷枪、毛刷等)进行施工。

 

4.修复方法(Repair):

a. 轻微咬底:如果咬底现象比较轻微,表现为类似于橘皮缺陷,可以尝试用砂纸轻轻打磨咬底区域,将起皱或鼓起的部分磨平,然后重新涂覆上层涂料。在打磨后,要确保表面清洁,无灰尘和杂质,再进行涂装;

b. 严重咬底:对于严重咬底的情况,需要将涂层全部清除,重新进行涂装。可以使用化学脱漆剂或者机械打磨的方式将旧涂层去除干净,然后按照正确的施工工艺,从底漆开始重新涂装。

 

5.专业名词解析(Interpretation of Professional Terms):

① 溶胀(Swelling)

按照GB/T 5206-2015《色漆和清漆术语和定义》中的解释,溶胀为漆膜吸收液体或蒸汽后体积增大的现象。但这个解释比较笼统,从原理上来说,溶胀通常有3个原因:

a. 溶剂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当涂料与溶剂接触时,溶剂分子会试图渗透到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对于线性聚合物,溶剂分子可以插入聚合物链之间,使链间距增大。这是因为溶剂分子与聚合物分子链段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力。例如,在极性溶剂和极性聚合物体系中,存在着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氢键等。以环氧树脂溶解在含有羟基的溶剂(如乙醇)中为例,环氧树脂分子中的环氧基团和羟基可以与乙醇分子中的羟基形成氢键,使得溶剂分子能够逐渐渗透到环氧树脂分子链之间,导致聚合物溶胀;

b. 相似相溶原理:这是涂料溶胀的一个重要原理。“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和极性等方面相似时,溶质更容易在溶剂中溶解或溶胀。如果涂料中的聚合物和接触的溶剂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或极性,溶剂就更容易使聚合物溶胀。比如,聚苯乙烯是一种非极性聚合物,它在非极性溶剂如甲苯中容易溶胀。这是因为甲苯和聚苯乙烯分子都是非极性的,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使得甲苯分子能够与聚苯乙烯分子相互作用。而聚苯乙烯在极性很强的水中则几乎不溶胀,因为水的极性与聚苯乙烯相差太大,水分子无法有效渗透到聚苯乙烯分子链之间;

c. 渗透压原理:当涂料中的聚合物与溶剂接触时,溶剂分子会向聚合物内部扩散,使聚合物内部的溶剂浓度逐渐升高。根据渗透压原理,聚合物内部溶剂浓度与外部溶剂浓度的差异会导致一个渗透压,促使更多的溶剂分子进入聚合物内部,从而使聚合物溶胀。例如,将一块含有一定水分的亲水聚合物(如含有羧基的丙烯酸树脂)放入纯水中,由于聚合物内部的水浓度低于外部纯水的浓度,外部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不断进入聚合物内部,导致聚合物发生溶胀,直到聚合物内外的溶剂(水)浓度达到平衡。

 

分享到:

来源:涂料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