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嘉峪检测网 2025-07-18 16:01
在手术室里,外科医生轻触屏幕调出三维解剖导航系统;在影像科,AI算法自动标记CT影像中的可疑结节;在慢病管理中心,软件根据患者数据动态调整用药方案——这些医疗场景的实现,都依赖于功能各异的“医用软件”。随着数字医疗的飞速发展,医用软件已覆盖诊断、治疗、管理的全流程,其分类与命名规则成为保障医疗安全、促进行业创新的基础性工程。
分类体系:风险分级管理的科学框架
医用软件作为医疗器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遵循风险等级递增原则,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划分为三类:
- 第一类(低风险):基础管理类软件,如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患者信息管理软件等。实行备案管理,不涉及关键诊断或治疗决策。
- 第二类(中风险):处理分析类软件,如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生理信号分析软件。需通过省级药监部门注册审批,证明其安全有效性。
- 第三类(高风险):辅助决策类软件,如AI辅助诊断软件、放射治疗计划系统。需经国家药监局严格审批,提交完整的临床评价数据。
2025年国家药监局进一步优化分类规则,针对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制定专门指导原则,实现技术属性与管理类别的动态匹配。
人工智能软件的特别管控
采用深度学习等AI技术的软件面临独特挑战:
- 必须明确算法性能边界,如假阴性(漏诊)与假阳性(误诊)风险控制要求
- 进口AI软件需额外评估人种差异、流行病学特征对算法的影响
- 数据驱动型更新需建立版本追溯机制,重大算法变更需重新注册
医用软件分类管理要求对比表
管理维度 |
第一类软件 |
第二类软件 |
第三类软件 |
注册备案要求 |
备案管理 |
省级注册审批 |
国家药监局审批 |
网络安全要求 |
基础防护 |
增强防护 |
高级防护+主动监测 |
临床评价要求 |
免于临床评价 |
部分临床数据 |
完整临床试验 |
版本变更管理 |
质量管理体系控制 |
重大变更需备案 |
重大变更需重新注册 |
记录保存期限 |
≥2年 |
≥5年 |
≥10年 |
命名逻辑:结构化的语义表达
医用软件命名并非简单标签,而是承载产品核心属性的“技术身份证”。依据《医用软件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其命名方式如下:
核心词(不可缺省):反映软件的核心功能与预期用途,如:
“处理软件”:基础数据处理(如降噪、重建)
“分析软件”:非AI模式的数据解析
“辅助诊断软件”:AI驱动的疾病判断支持
特征词(不超过3个):从四个维度精准定义软件特性:
1. 使用部位(如肺部、冠脉)
2. 处理对象(如CT影像、心电数据)
3. 技术特点(如立体定向、穿刺)
4. 适用场景(如神经外科、牙科)
命名结构示例
特征词1(如有) + 特征词2 (如有)+ 特征词3(如有)+ 核心词
如“肺部CT影像辅助诊断软件”清晰包含部位(肺部)、对象(CT影像)、功能(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命名的关键差异
采用AI技术的软件需将核心词中的“软件”替换为“辅助决策软件”,如非AI技术的“放射治疗轮廓勾画软件”在应用AI后应命名为“放射治疗轮廓勾画辅助决策软件”。这一命名差异直接警示临床人员关注算法决策的固有风险。
特征词的“缺省”原则
当某一特征被公认为默认属性时,命名中可省略。例如:
- “心电处理软件”默认处理静息心电信号
- 若处理动态心电信号,则需明确命名为“动态心电处理软件”
分类与命名的监管意义
1. 注册申报的基石
产品类别直接决定注册路径(备案/审批),而名称中的核心词与特征词需与适用范围、技术原理严格对应。若申报名称中标注“辅助诊断”却未提供AI算法验证资料,将面临退审风险。
2. 安全追溯的保障
命名中的版本号需明确区分重大更新与轻微更新:核心算法变更需重新注册,而数据驱动型优化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控制。这为软件迭代提供了清晰的监管路径。
3. 使用场景的警示
名称中的特征词隐含临床限制,如“动态心电分析软件”不可用于静态心电图,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仅适用于特定血管评估。
医用软件的分类与命名体系是医疗数字化的"标准语言",既框定创新边界,又守护创新价值。医生使用规范命名的软件时,不仅是调用工具,更是接入经过严格验证的技术网络;开发者遵循规则时,不仅是履行合规义务,更是融入医疗安全共治生态。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疗深度融合,该体系将持续演进,在严谨框架与创新活力间寻求高阶平衡,最终让更安全、更智能的医疗服务抵达每一个生命。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