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202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标准变化要点解读

嘉峪检测网        2025-09-15 16:08

2025版《中国药典》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药品标准体系向更科学、更严谨、更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其中,无菌相关标准的修订尤为引人注目,不仅涉及无菌检查法、微生物限度控制等核心内容的调整,更对制药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研发生产流程提出了全新要求。深入理解这些变化的核心逻辑,制定精准的实施策略,是制药企业确保合规生产、保障药品质量的关键。本文将系统解读2025版药典无菌相关标准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对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地建议。
 
一、2025版药典无菌相关标准的核心变化
 
(一)无菌检查法(通则1101)的关键调整
 
无菌检查法是保障无菌药品质量的“生命线”,2025版药典对其进行了多项针对性修订,更加强调科学性、灵活性与国际接轨。
 
1. 菌种选择的优化
 
为贴合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Q6A等指导原则要求,2025版药典将方法适用性试验中的大肠埃希菌替换为铜绿假单胞菌。这一调整并非绝对强制,若供试品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更高,企业可保留原菌种,但需通过完整的方法验证证明其合理性。此举既推动了标准的国际化协调,又尊重了药品特性的个体差异,要求企业建立基于产品特性的微生物检测逻辑。
 
2. 培养基质量控制的强化
 
针对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FTM),新增了含汞类防腐剂的检测要求,明确检测流程可参照美国药典(USP)71的相关规定。同时,细化了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无菌性验证的操作标准,要求企业在培养基采购、储存、使用全流程中增加质量监控节点,确保培养基性能符合实验要求。这一变化直指实验基础环节的质量风险,避免因培养基问题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3. 供试品检查流程的简化与优化
 
2025版药典取消了阳性对照实验的强制要求,允许实验室根据自身质量控制体系灵活调整对比方式,但需保留完整的实验记录与数据追溯链。同时,降低了供试品冲洗量的频率要求,在简化操作的同时,要求企业通过方法验证确认新参数对检测灵敏度无影响。这一调整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将质量责任更多赋予企业,倒逼企业建立更完善的内部质控机制。
 
4. 薄膜过滤法的灵活性提升
 
删除了“薄膜过滤法一般应采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的硬性规定,允许企业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开放式或封闭式过滤器,但需通过方法适用性试验验证过滤效率与无菌保障能力。此外,取消了冲洗量“最高不得超过1000ml”的限制,明确以“冲洗次数+单次冲洗量”作为控制指标,更贴合不同剂型(如大容量注射剂、冻干制剂)的实际需求。
 
(二)微生物限度控制体系的革新
 
除无菌检查法外,2025版药典对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控制理念也进行了系统性升级,强化风险防控与国际协调。
 
1. 与ICH标准的深度协调
 
在无菌检查法(1101)、微生物技术法(1105)、控菌检查法(1106)及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1107)中,除部分菌种互认问题仍在协调外,其余核心内容已实现与ICH Q3A、Q3B等指导原则的实质性统一。这意味着企业在进行国际注册时,可减少因标准差异导致的重复实验,降低国际化成本。
 
2. 新增关键指导原则
 
新增《无菌药品微生物控制中的水分活度应用指导原则》(通则9211),明确要求在处方筛选和工艺开发阶段,通过水分活度(Aw)监测评估微生物污染风险,替代部分传统微生物检测项目。同时,新增《非无菌产品不可接受微生物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导原则》(通则9212),定义了“不可接受微生物”的判定标准,要求企业结合产品特性、临床用途开展针对性风险评估,推动微生物控制从“终点检测”向“全过程防控”转型。
 
二、标准变化对制药企业的影响
 
2025版药典无菌标准的修订并非简单的技术调整,而是对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其影响贯穿研发、生产、检测全链条。
 
(一)对质量控制体系的挑战
 
1. 技术能力门槛提升
 
菌种替换、培养基检测升级等变化,要求企业的微生物实验室具备更强的菌种管理、方法验证能力。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特性与大肠埃希菌存在差异,实验室需重新优化培养条件、验证方法适用性,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假阴性结果。培养基中含汞防腐剂的检测需新增专用设备与检测流程,对实验室人员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 质量管理逻辑转变
 
阳性对照实验的取消、薄膜过滤法的灵活性调整,意味着监管重心从“流程合规”转向“结果可靠”。企业需建立更完善的内部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实验记录电子化、关键参数自动化监控等手段,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此外,风险评估理念的强化要求企业将质量控制从“被动执行标准”转向“主动识别风险”,构建全流程的微生物防控网络。
 
(二)对研发与生产的倒逼升级
 
1. 研发阶段的微生物风险前置
 
水分活度指导原则的实施,要求企业在药品研发早期就将微生物控制纳入处方设计与工艺开发,例如通过调整辅料配比降低产品水分活度,从源头抑制微生物繁殖。这可能延长研发周期,但能显著降低后期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同时,非无菌产品不可接受微生物的风险评估要求,需研发团队在立项阶段就结合临床用途明确微生物控制目标,避免后期因标准不符导致研发失败。
 
2. 生产过程控制的精细化要求
 
无菌检查法的灵敏度提升,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设备清洁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开放式薄膜过滤器的使用需配套更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生产车间需加强动态微生物监测,及时发现空调系统、人员操作等环节的潜在风险。此外,培养基质量控制的强化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对培养基供应商的审计需增加防腐剂残留、无菌性等关键指标的考核。
 
三、企业落地实施策略建议
 
面对2025版药典无菌标准的变化,企业需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优化”,通过系统性措施确保标准落地。
 
(一)建立标准解读与培训体系
 
1. 分层级专项培训
 
针对质量控制人员,重点培训无菌检查法的操作细节,如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条件、培养基防腐剂检测流程;针对研发人员,强化水分活度控制、风险评估等新理念的应用;针对生产人员,聚焦生产环境监控、设备清洁等环节的标准升级要求。可邀请药典委员会专家、行业资深顾问开展专题讲座,结合案例解析变化要点,确保员工准确理解标准内涵。
 
2. 跨部门协同解读
 
成立由研发、生产、质量、注册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梳理标准变化对各环节的具体影响。例如,质量部门需评估检测方法变更对现有SOP的影响,研发部门需制定水分活度检测的纳入标准,生产部门需优化洁净区消毒流程,确保各环节协同推进。定期召开跨部门沟通会,跟踪实施进度,解决跨环节问题。
 
(二)优化质量控制与检测体系
 
1. 方法验证与确认
 
针对菌种替换、薄膜过滤法调整等变化,重新开展方法适用性试验。例如,验证铜绿假单胞菌在供试品中的回收率,确认开放式过滤器的无菌保障能力;对冲洗次数、培养基用量等参数进行梯度试验,确定最佳操作条件。验证过程需保留完整数据,作为内部质量体系升级的依据。同时,按照通则要求建立培养基质量检测SOP,确保含汞防腐剂等新增指标的检测合规性。
 
2. 实验室硬件与软件升级
 
配置水分活度仪、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等设备,满足新增检测项目需求;引入实验数据管理系统(LIMS),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上传、追溯与分析,提升质量控制的数字化水平。同时,加强实验室环境监控,定期校准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关键设备,确保检测环境稳定。对菌种库进行升级管理,规范铜绿假单胞菌的传代、储存流程,避免菌种污染或特性变异。
 
(三)强化全流程风险防控
 
1. 研发阶段的微生物风险评估
 
在处方设计阶段,通过水分活度检测筛选低微生物风险的辅料组合;在工艺开发中,模拟生产环境开展挑战性试验,评估灭菌工艺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建立“处方-工艺-微生物风险”关联数据库,为生产阶段的控制提供依据。针对非无菌产品,按照通则9212要求制定不可接受微生物清单,结合临床用途明确控制限度。
 
2. 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控
 
升级洁净区压差、温湿度、悬浮粒子等关键参数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异常数据实时报警;加强人员操作规范培训,重点关注无菌操作、设备清洁等环节的执行情况;定期对空调系统、纯化水系统进行微生物检测,避免系统污染导致的产品风险。优化培养基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明确新增检测指标的验收标准。
 
结语
 
2025版药典无菌相关标准的修订,既是对国际药品质量理念的接轨,也是对我国制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企业需深刻理解变化背后的“风险防控”核心逻辑,通过培训升级、方法验证、流程优化等措施,将标准要求转化为实际的质量保障能力。这不仅是合规的需要,更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以标准升级为契机,全面强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药品,推动制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四部通则1101 无菌检查法[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5.
 
[2]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USP 71 Sterility Tests[S]. Rockvill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2025.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2025年版药典编制说明(四部)[Z]. 2025.
 
202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标准变化要点解读
分享到:

来源:智药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