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5-09-06 19:38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动物来源的脱细胞基质材料制成的、借助手术方式替代人体皮肤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被人体吸收的创面修复医疗器械产品。本指导原则中涉及的脱细胞基质材料,不含活细胞,保留了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及结构,形态是固态的膜或片状,可包含引流孔。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颗粒/微粒形态的脱细胞基质材料产品和创面的临时覆盖物或敷料,其他相关产品可参考本指导原则适用部分。
脱细胞基质软组织创面修复材料的结构与组成
描述产品预期适用的创面情况、创面具体部位(若适用)、类型(如致伤因素)、程度或深度等。描述产品的使用方式、在创面愈合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随愈合和修复过程中产品的降解规律与特征。
描述产品外观、形状、尺寸,并提供产品的宏观及微观形貌照片。描述材料成分、交联情况(如是,明确交联剂、交联机理)、保存状态(如为湿态保存,明确保存液)、灭菌方式及货架有效期。
脱细胞基质软组织创面修复材料的主要风险
开发者宜根据GB/T 42062《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应用》、YY/T 0771动物源医疗器械系列标准、《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等,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风险管理,包括原材料收集及储运、加工制造、包装和灭菌、终产品储运、使用等各个环节,开展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剩余风险判定、综合风险判定的风险管理研究。
脱细胞基质软组织创面修复材料的研究要求
1物理性能研究
1.1开展产品的脱细胞效果及组织结构研究,宜通过与原细胞外基质进行对比的方式,联合组织学分析、电子显微镜、显微CT(Micro CT)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观察项目包含残留细胞、细胞核及细胞碎片的数量,组成成分定性及分布,胶原蛋白纤维排列、分离、断裂情况,形成的孔隙形态、尺寸大小、连通情况等。
1.2结合产品设计,开展产品孔结构的研究,如孔隙率等。
1.3开展产品外观、尺寸的验证研究,宜关注厚度在批次内、批次间的一致性。
1.4开展产品的力学性能研究,包括拉伸强度及拉伸伸长率、缝合强度、撕裂强度、连接/结合强度等,不适用的项目开展理由研究。
若由于产品不均一性导致力学性能指标的范围过大,宜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如不同方向上力学性能不同的需分别进行研究;或根据厚度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力学性能指标等。用于皮肤创面修复的产品,若适用,其力学性能宜与皮肤组织具有类似的弹性和延展性、抗压缩性能,制定指标并研究。
1.5开展产品的热稳定性研究。不同胶原蛋白类型、胶原蛋白的变性及交联会导致热稳定性的变化,根据产品特性制定相关的指标,如热收缩温度和/或热变性温度等。
1.6采用交联处理的产品,开展交联程度、交联均一性的研究。
1.7用于角膜创面修复的产品,开展透光性能研究。
1.8如产品临床使用前需进行清洗、复水处理,宜开展操作方法对产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的研究。
2化学表征及性能研究
开展产品主要成分及含量的研究,如总蛋白含量、胶原蛋白类型及含量、总糖、糖胺聚糖等。适用时,对产品中预期存在的其他组成成分进行识别和检验,必要时开展其定性定量验证研究。如含有保存液,宜对保存液相关指标进行验证。
对产品中非预期成分的残留(如脂肪残留、细胞成分残留等)进行研究,必要时制定质量控制指标。
对原材料收集、生产过程中引入并可能残留在产品中的各类添加剂(包括并不限于消毒剂、脱细胞试剂、交联剂、化学灭菌剂、溶剂、加工助剂等)、添加剂中的杂质以及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物和降解产物等进行梳理,经风险分析认为必要的,制定检验方法和可接受限量,开展方法学验证研究,开展可接受限量的制定依据和安全性分析研究。
3降解研究
开展体外降解研究。体外降解试验条件宜模拟产品的临床使用环境,研究降解产物、降解时间、产品性能的变化。对于适宜的指标可考虑采用加速降解的方式。如使用体外降解的数据评估体内降解特性时,需开展合理性说明研究。
宜开展产品在预期使用部位的降解规律、降解周期、降解速率、降解过程中性能的变化、降解产物的代谢的文献或研究。
采用交联工艺处理的并预期可降解的产品,宜关注交联部分的降解产物。
4生物学评价研究
此类产品属于与损伤表面及组织持久接触的医疗器械,开发者宜按照GB/T 16886.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进行评价,标示采用的路径,描述产品所用原材料及所有添加剂、加工助剂的成分信息。
根据GB/T 16886.1,宜考虑的生物学评价终点包括细胞毒性、致敏反应、刺激或皮内反应、材料介导的致热性、急性全身毒性、亚急性全身毒性、亚慢性全身毒性、慢性全身毒性、植入反应、遗传毒性试验、致癌性。其中致癌性、慢性全身毒性可综合申报产品组成材料(包括可能残留的加工助剂)的境内外上市后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价。
5细菌内毒素残留研究
阐述开发者控制产品细菌内毒素残留的措施,制定细菌内毒素残留限量指标,开展限量指标的制定依据和验证研究。
6生物源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开展原材料的来源、获取、加工、保存、测试和处理过程的研究,并按照以下要求开展研究。
6.1病毒和/或传染性因子灭活和去除的评价和研究
阐述原材料来源,说明生产过程中灭活和去除病毒和/或传染性因子的工艺过程。
动物源性来源的产品,按照YY/T 0771动物源医疗器械系列标准、《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开展从源头和工艺过程两方面控制病毒和/或传染性因子的研究,包括并不限于饲养、运输、屠宰,取材、加工处理、使用过程等环节,开展各环节的控制措施研究。对于原材料应用比较成熟,且灭活工艺相对成熟的产品,开发者可采用文献或历史数据对病毒灭活效果进行评价。如上述资料不充分,宜按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最新修订版的要求,开展病毒灭活/去除有效性验证研究。
针对牛、羊来源产品可能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风险,参考《关于含有牛、羊源性材料医疗器械注册有关事宜的公告》、YY/T 0771.3、YY/T 0771.4,开展评估报告及支持性研究。
6.2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评价资料一般包含免疫原性毒理学/临床相关文献数据资料、免疫毒理学试验资料、免疫原性风险相关的质量控制资料以及免疫原性相关不良事件资料等。
6.2.1免疫毒理学试验
开发者可根据申报产品与已在境内上市产品在免疫原性影响因素(包括动物种类、取材组织、加工工艺等)上的可比性和免疫原性风险评价相关文献数据的充分性决定是否进行免疫毒理学试验。参考GB/T 16886.20进行本产品的免疫毒理学评价,并宜在GB/T 16886.1中的试验项目中提前考虑并纳入免疫毒性的评价指标。参考GB/T 16886.6、GB/T 16886.10、GB/T 16886.11、YY/T 0606、YY/T 1465等相关标准进行体内、体外免疫毒理学检验和评价。如有新发布的标准或经验证的方法也可采用。开展免疫原性毒理学试验的充分性分析研究。考虑不同的接触方式、剂量水平、降解过程对免疫原性的影响,并进行验证。
免疫反应途径可能与此类产品的组织修复机制有关,因此组织修复机制相关的评价研究结果也可用于免疫毒性/免疫原性评价的补充分析。
6.2.2免疫原性风险研究及质量控制
结合工艺验证对产品中可能引起免疫原性的物质残留(如各类细胞成分)及其免疫原性风险进行研究,制定适宜的免疫原性风险相关的质量控制项目及可接受指标,并论述质量控制项目及指标的合理性、充分性。可通过残留DNA数量及片段分析,残留细胞、细胞核及细胞碎片数量、残留α-Gal抗原等适用的指标进行控制。
可接受指标的制定应与验证结果相一致,开展指标制定依据研究,开展该控制水平下产品用于预期用途的免疫原性风险可接受的分析研究。
7灭菌确认
明确产品的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开展符合相应灭菌验证标准的灭菌确认研究,如GB 18280、GB 18279、YY 0970等。开展灭菌工艺的选择、产品及包装的耐受性、灭菌工艺对产品结构及性能影响的验证研究。对于经辐照灭菌的产品,明确辐照剂量并开展其确定依据研究。对于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需确定环氧乙烷、2-氯乙醇等适用的相关衍生物在产品上的残留水平、最高残留上限,并开展制定依据研究。
8动物试验
参考《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决策原则》决策是否需进行动物试验。如需进行动物试验,参考《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试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开展。
开展动物试验前宜充分搜集文献,结合产品的预期用途进行试验设计,明确试验目的,开展各项要素的设计依据研究,如受试器械及对照组、动物种类、基本要素(性别、年龄、体重等)、疾病模型、动物数量、观察点及评价指标等。关于疾病模型,宜开展致伤方式、损伤面积及程度的制定依据研究。观察项目宜包含创面上皮化情况、血管化情况、组织病理学观察、植入物的降解和转归重塑时间等。角膜植片产品宜进一步观察角膜水肿、角膜透明情况等。适用时,在动物试验中合并观察免疫原性的相关指标。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