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口腔修复膜研发实验要求与主要风险

嘉峪检测网        2025-09-05 20:13

口腔修复膜一般与口腔用骨填充材料联合使用,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用于重建缺失牙患者口内种植区的牙槽骨骨组织,解决缺失牙患者口内种植区水平或垂直骨量不足时阻止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长入,为增殖速度较慢的成骨细胞优先进入骨缺损区提供时间与空间,引导骨组织/牙周组织再生。本文适用于天然可吸收修复膜。对于不可吸收膜或镁基合金、锌基合金等其他可降解金属合金材质的可吸收膜、聚乳酸等可吸收合成聚合物类修复膜也可参考本导则中适用部分。

 

口腔修复膜的主要类别

口腔修复膜按照降解特性分为可吸收膜和不可吸收膜,材质涵盖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可吸收膜包括天然和合成聚合物类修复膜,天然修复膜主要为动物源性胶原蛋白膜、丝素蛋白膜等,合成聚合物类修复膜包括聚乳酸膜等;不可吸收膜主要包括聚四氟乙烯膜、钛金属膜等。

 

口腔修复膜的结构与组成

阐述产品的原材料(动物源性产品应明确其组织类型、取材部位、种属、地理来源、年龄等)、结构及组成、使用方法及图示、配合使用器械等,提供产品整体/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分层结构、纤维排布方式)、扫描电镜照片(如表面结构、横截面结构、孔隙特性、纤维丝径及分布)、产品降解信息(包括降解机理、降解产物、预期降解时间),明确产品的交付状态、灭菌方式、无菌有效期。

 

口腔修复膜的主要风险

开发者需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风险管理,开展管理研究GB/T 42062《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充分识别产品的设计、原材料、制造过程、产品包装、灭菌、运输、贮存、使用等产品生命周期内各个环节的安全特征,从生物学危险(源)、环境危险(源)等方面,对产品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并详述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动物源性材料制成的产品,需参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GB/T 44353动物源医疗器械系列标准、YY/T 0771动物源医疗器械系列标准进行风险管理控制。

 

口腔修复膜的主要性能指标

1理和机械性能指标

1.1 外观。

1.2 尺寸及公差。包含长度、宽度、厚度、特殊形状或结构所涉及的其他尺寸及公差要求,公差设置注意避免出现型号规格交叠。

1.3 结构特性。包含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孔隙率、丝径及分布(适用于有丝径设计的产品)。

1.4 热变性/热稳定性(如适用)。

1.5 吸水性。

1.6 拉伸强度。

1.7 断裂伸长率(以非缝合方式使用的产品不适用)。

1.8 撕裂力(以非缝合方式使用的产品不适用)。

2化学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产品化学性能指标

产品材料类型

技术要求性能指标

胶原蛋白

酸碱度、重金属总量、微量元素、化学成分含量(总蛋白含量、羟脯氨酸含量、胶原鉴定(如适用)、杂蛋白含量(如适用)、脂肪含量、炽灼残渣(如适用)、添加物含量(如适用))、助剂残留、干燥失重。

丝素蛋白

酸碱度、重金属总量、氨基酸含量、化学结构表征、化学成分含量(总蛋白含量、杂蛋白含量、脂肪含量、炽灼残渣、添加物含量)、丝胶残留、助剂残留、干燥失重。

 

3其他指标

3.1无菌。

3.2环氧乙烷残留量(如适用)。

 

口腔修复膜的研究要求

1物理和机械性能研究

1.1非临床物理和机械性能研究综述

详述产品技术要求中物理和机械性能指标及检验方法的确定依据,开展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研究,开展涉及到的研究资料、文献资料和/或标准文本研究。

1.2力学性能研究

开展产品拉伸强度、缝合强度(撕裂力)、断裂伸长率、连接/结合强度(多层结构)研究,根据产品临床实际使用情形,开展干态和/或湿态力学性能研究。对于吸水后膨胀的产品,根据产品临床实际使用情形,需开展吸水膨胀前和/或后产品尺寸、力学性能变化对比研究。

研究报告应详细明确各性能指标可接受的标准、具体试验方法、验证样品批次及样本量、试验结果数据及试验结论等。建议开展不同批次产品的性能验证研究,验证样本量需有统计学考虑。

1.3结构特性研究

对于含有微孔结构设计的产品,开展孔隙结构的研究,如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孔隙率、丝径及分布(适用于有丝径设计的产品),详述产品结构设计依据。对于采用交联工艺产品,开展交联程度、交联均一性的研究。

1.4使用性能研究

结合产品临床使用情况,开展使用性能研究,如缝针穿刺强度、柔顺性、支撑性、贴合性等,明确结果的可接受性。

2化学/材料表征研究

2.1化学/材料性能研究综述

详述产品技术要求中化学/材料性能指标及检验方法的确定依据,开展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研究,开展涉及到的研究资料、文献资料和/或标准文本研究。如果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溶剂、试剂或赋形剂,则需证明最终产品中的相关残留量是可接受的。必要时,依据《医疗器械已知可沥滤物测定方法验证及确认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对植入物原材料及加工过程中引入的可沥滤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2.2 体外降解性能

开展产品完全降解或降解至稳态的体外降解研究。需模拟产品临床预期植入环境,评价产品降解各时间点的降解率、性能变化以及降解产物,分析产品降解率及降解产物对微环境的影响,结合临床预期用途,论述产品满足临床需求。

明确体外降解评价方法,宜根据产品特性选择使用,例如体外降解试验需要的降解酶或其他试验条件需要尽量模拟口腔环境,如采用加速降解试验,需选择低于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或低于蛋白变性温度的试验条件或开展设定条件的合理性论证研究。需明确试验时间点设置依据及合理性,建议观察至降解稳态,说明产品预期在使用过程中降解完全的时间,需结合产品临床预期使用情形,结合同类已上市产品降解性能论述该产品降解周期的可接受性。

若产品为采用交联工艺制成,且预期可在人体中降解/吸收成分的产品,应开展交联工艺、交联度与降解周期的关联性研究,评价和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样品的降解率、降解均匀性。

3生物学特性研究

生物相容性评价应遵循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和YY/T 0268《牙科学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单元:评价与试验》相关要求,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中的审查要点进行风险评价。生物学评价终点可参考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附录A相关要求,一般包括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内反应(或口腔黏膜刺激试验)、材料介导的致热性、细菌内毒素、急性全身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植入反应、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必要时,开展生物学试验。

4生物安全性研究

对于动物源性材料成分的产品,需明确动物地理来源、动物种类、年龄、取材部位、组织性质,参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开展产品生物安全性研究。主要涉及原材料来源控制的安全性研究,病毒和/或传染性病原体的风险分析、相应控制措施的描述及验证性研究,产品免疫原性(免疫反应)的风险分析、控制工艺描述及验证性研究。

对于通过提纯去除免疫原性物质的产品,可通过杂蛋白的含量指标进行控制;对于通过脱细胞工艺去除免疫原性物质的产品,可通过残留细胞数量、残留DNA数量和/或残留α-Gal抗原的数量等指标进行控制;对于丝素蛋白类产品,还需考虑脱胶完成度/丝胶残留研究。开展以上研究数据及结果分析研究。

5动物试验研究

参照《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决策原则》确定是否需要在活体动物上进行动物试验。如经决策分析需开展动物试验研究,可参照《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试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中相关要求进行。

如开展动物试验研究,需选取合适的动物模型,如比格犬牙槽骨缺损修复、拔牙窝填充动物试验模型,以评估申报产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开发者需说明所选用动物种类的适用性并开展支持性研究,说明牙槽骨骨缺损类型、产品最大用量、配合使用的器械、动物样本量、观察周期、观察时间点、对照样品、观察指标、试验分组(注意设置全面的对照组,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可包括试验组、已上市同类产品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等动物试验设计要素的确定依据。动物试验观察指标需考虑临床观察(如软组织愈合情况,软组织隔离及长入情况,术区软组织有无红肿、开裂等不良反应,膜上组织液富集观察等)、影像学观察(如成骨效果,包括但不限于:缺损区域新生骨骨体积分数和/或骨量、缺损区域新生骨骨小梁的分析、骨密度、牙槽嵴宽度/高度的变化量等)、病理组织学观察(植入后炎症反应、膜体内降解情况(降解周期,降解量、膜厚完整性(如适用)等)、骨组织长入)等。观察期通常设置三至四个时间点:没有或仅有少量降解、降解过程中、组织反应达到稳定状态或植入部位产品几乎完全消失(降解完全),通常情况下,观察时间点需与组织(包括软组织)愈合周期、生理性骨结合骨改建周期相适应,建议观察时间至少6个月。

6灭菌/消毒工艺研究

描述用于保证产品无菌的质量保证体系,开展灭菌方式的选择依据研究,明确产品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开展灭菌确认研究。

对于采用辐照灭菌产品,应明确辐照剂量并开展其确定依据的研究。对于采用环氧乙烷灭菌产品,需明确环氧乙烷在产品上的残留水平、最高残留上限并开展确定依据的研究。

7稳定性研究

申报产品需参照《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开展产品稳定性研究。稳定性研究一般包含货架有效期、使用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其中货架有效期和运输稳定性研究包含器械本身性能稳定性和包装性能稳定性两方面,使用稳定性可在性能研究中开展验证。

7.1货架有效期

医疗器械货架有效期的验证试验通常可分为加速稳定性试验、实时稳定性试验两类。无论加速稳定性试验还是实时稳定性试验,开发者均需在试验方案中设定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及判定标准。测试项目需评估产品随时间老化的相关性能,包括器械自身性能测试和包装系统性能测试两方面。其中器械本身性能稳定性需开展老化前后产品关键性能的验证对比研究。包装系统性能测试(如染色液穿透试验、气泡试验、材料密封强度试验等)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包装系统对微生物的屏障性能,即无菌状态/微生物限度要求的保持。对于灭菌产品,需要明确灭菌方式与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及方法的适配性。

若开发者开展其他医疗器械的货架有效期验证研究,则需开展其与本次申报产品在原材料、灭菌方法、灭菌剂量、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包装方式及其它影响阻菌性能的因素方面具有等同性的研究。不同包装、不同灭菌方式的产品需分别开展验证研究。

7.2 运输稳定性

开展运输稳定性验证研究,证明在规定的运输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环境条件(包括气压、温度、湿度等变化)不会对医疗器械的特性和性能造成不利影响。运输稳定性验证应依据适用的国内、国际标准和验证方案进行,如:产品包装的跌落试验、振荡试验等。

8证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

开发者可根据实际生产工艺流程开展适用的工艺验证研究。详述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明确产品生产加工工艺,注明关键工艺和特殊过程,并说明其过程控制点。明确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加工助剂的使用情况及对各种有机、无机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重金属等)的控制情况并开展相应的验证研究。开展涉及产品安全性的加工工艺的确定依据以及涉及到的研究性资料、文献资料等研究。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