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医疗器械的剩余风险评价

嘉峪检测网        2025-08-12 08:47

当所有可行的医疗器械风险控制措施均已实施完毕,且风险无法进一步降低时,即进入剩余风险评价阶段(单个剩余风险)。

 

No.1 剩余风险评价的结果 

1). 剩余风险评价的准则:通常可采用与初始风险评价相同的接受准则。

2). 评价的结果:可接受或不可接受。

对于可接受的情况,进入下一步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对于不可接受的情况,则按照本文No.2部分进行。

注: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剩余风险不可接受”的情况,否则后续的工作很麻烦、很复杂。

 

No.2  “剩余风险不可接受”的处理办法 

若剩余风险评价结果为不可接受,通常有以下处理办法:

1). 直接放弃项目的研发或者上市

通常在项目早期阶段,还没有投入太多的财务和物力,此时放弃尚不可惜,及时止损。

2). 重新进行设计更改或者调整产品的预期用途

项目已经步入正轨了,并且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此时放弃,心有不甘。

则可以返回设计阶段进行重新调整方向,采用别的设计理念。

或者,更改产品的预期用途,比如之前的预期用途是所有人群,后来发现对于儿童有风险,则可将产品预期使用的人群修改为:仅适合成年人。

还有一种可能,彻底调整产品的预期用途。

个人很喜欢的一个例子:

在电视剧《大江大河》(第三部)中,主角宋运辉与工程师曹自立主导新型农药“竹胺”的研发。该农药在实验室阶段效果显著,杀虫率与国外产品相当,但进入大田试验后却暴露致命缺陷:光稳定性不足。喷洒后首日杀虫效果达标,随后几日效果急剧下降,因阳光导致药物快速分解,无法满足室外农田的持续杀虫需求。

面对失败,宋运辉通过研究国外文献发现,竹胺的“易分解特性虽不适合农田,却契合室内杀虫剂的核心需求——低毒、高效、环保,且分解迅速,可避免化学残留。同时,国内室内杀虫剂市场长期依赖日本进口,技术空白巨大。他提议将研发成果转为竹胺室内杀虫剂”。 

最终,竹胺从“失败的农田农药变为成功的粮仓杀虫剂”。

这个例子说明了:有时改变产品预期用途,也可以柳暗花明。

3). 进行受益-风险分析

当上述途径均不可行时,则只能进行比较坎坷的一条路了——“受益-风险分析”。

受益和风险的比较,不像简单的数字大小,很容易得出结论。

因为这里的受益和风险,大多数都没办法用定量的数据描述,基本上都是定性的描述或者感性的认知。

所以想要评价受益和风险大小,必须由一个交叉型的团队完成,并且这个团队至少包括:临床专家、产品的技术专家、法规专家、经济分析者等组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才可靠。

若受益超过风险,恭喜了,顺利通过“剩余风险评价”阶段,可进入下一步了。

若受益没有超过风险,很遗憾,此路不通。

 

No.3 总结 

剩余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流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标志着风险控制措施实施的终点,也是判断产品综合风险可接受性的起点。

 

分享到:

来源:医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