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接触镜护理产品研发实验要求

嘉峪检测网        2023-05-15 10:32

接触镜护理产品用于护理软性和/或硬性角膜接触镜,具有清洁、消毒、冲洗、浸泡、保存、润滑等一种或多种作用。目前主要包括接触镜盐溶液、清洁剂、接触镜化学消毒产品、多功能护理液、接触镜润滑液等,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产品。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接触镜护理产品管理类别为三类,分类编码为16-06-02。

 

接触镜护理产品性能研究实验要求

1、性能研究

明确产品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性能指标及检验方法,并开展相应的验证研究。

建议的性能研究项目及具体要求见下表。

建议的性能研究项目列表
序号 建议的性能研究项目 是否建议放入产品技术要求 备注
1 外观 /
2 装量(体积) 适用于液态类产品。
3 装量(重量) 适用于固态类产品。
4 pH值 适用于液态类原液或使用液、片剂溶解液。
5 渗透压 适用于液态类原液或使用液、片剂溶解液。
6 黏度 适用于具有润滑作用的产品或含有增稠剂的产品。
7 溶解时间 适用于固态类产品。
8 中和时间 适用于具有中和作用的产品。
9 过氧化氢残留量 适用于含过氧化氢的产品。
10 有效成分 1.有效成分宜包括除pH值调节剂、缓冲剂、渗透压调节剂之外的功能性成分,包括并不限于消毒成分、防腐成分、清洁成分、润滑成分、表面活性剂、螯合剂等;
 
2.有效成分的检验方法需能实现对终产品的检验;如有标准推荐的方法宜采用,如无标准检验方法,宜进行方法学验证。
11 与接触镜的物理相容性 1.制定的性能指标需包含预期使用的接触镜片,如软性和/或硬性接触镜;软性接触镜宜包含不同含水量、亲疏水性、离子类型的镜片,硅水凝胶镜片宜单独进行。提供试验用镜片的选择过程及典型性分析;
 
2.护理操作方法需明确并“参照说明书的使用方式和周期”。对于每日使用的接触镜护理产品,需进行30次循环操作;对作为护理过程中一部分的产品(如酶清洁剂),循环次数需能代表一个月的使用或至少5次;护理过程必须与其他护理产品配合使用的,宜使用已批准上市的产品;
 
3.检验步骤宜按照YY/T 0719.5中推荐的试验流程进行,先在循环处理后直接检验是否符合可接受标准。如不符合标准宜先分析原因,再进行平衡操作判断产品与接触镜是否为可逆性相容,如是宜评估相关风险,必要时在产品说明书中提示。
12 清洁功效 1.含有蛋白酶的清洁产品宜采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
 
2.不含蛋白酶的清洁产品宜制定适宜的指标,如去蛋白率;如有其他适宜的经验证的指标和方法也可采用;
 
3.提供指标的制定依据、方法学验证、完整的研究报告。
13 无菌 适用于无菌提供的产品。
14 微生物负载 适用于非无菌提供产品。
15 抗微生物活性 适用于具有消毒作用的产品。按YY/T 0719.3提供完整的验证报告。
16 防腐有效性 1.适用于多次量使用的产品;
 
2.含防腐剂的产品按YY/T 0719.4的规定提供验证报告;
 
3.对于多次量使用的不含防腐成分的产品,提供采用物理屏障抗微生物污染的研究报告,包含研究方法及指标的制定依据、方法学验证等。
17 抛弃日期 / 1.适用于多次量使用的产品;
 
2.含防腐剂的产品按YY/T 0719.4的规定提供验证报告;
 
3.对于多次量使用的不含防腐剂的产品,提供采用物理屏障抗微生物污染的研究报告,包含研究方法及指标的制定依据、方法学验证等。
18 防腐剂的摄入与释放 / 1.适用于含有防腐剂的产品,宜提供防腐剂及其浓度的确定依据,以及其他成分对防腐剂的影响的相关资料;
 
2.如果产品含有未使用过的防腐剂或更高浓度的防腐剂,或含有其他在同类产品中未使用过的成分,宜参考GB/T 28539《 眼科光学 接触镜和接触镜护理产品防腐剂的摄入和释放的测定指南》进行防腐剂摄入与释放研究;
 
3.如产品含有的防腐剂和其他成分属于新的组合,宜开展论证,必要时进行试验。
19 根据产品特性的附加项目 如适用 提供与产品的预期用途相关的其他功能的验证报告,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方法学验证资料(如适用)、完整的研究报告。

2、生物学特性

本产品宜按照GB/T 16886.1进行生物学评价。

生物学评价报告宜明确产品与人体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各组成成分信息、明确同类产品应用史、安全性数据等。如产品含有从未在同类产品中应用的成分,宜开展其用于眼部的应用史、相关生物学风险的毒理学评价研究。

参考YY 0719.2进行生物学评价项目的选择。根据YY 0719.2-2009,宜评价的生物学风险评定终点至少包含细胞毒性、皮肤刺激试验、急性眼刺激、急性经口毒性等。如产品含有从未在同类产品中应用的成分,应补充皮肤致敏、兔眼相容性等评价项目。如该行业标准更新并实施,宜按照更新后的标准进行评价。

申请豁免进行试验的项目需明确理由和支持性研究。

对于需溶解或中和后才能使用的产品,根据风险分析确定供试品的形式,并开展支持性研究。

如产品含有不同的初包装材料,宜分别进行生物学评价,必要时补充生物学试验。

3、生物安全性

组成成分包含动物源性原材料的产品需参照相应指导原则开展研究。对于含有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的成分的,需明确生产过程中是否涉及动物源性成分如培养基,并开展支持性研究。

4、灭菌研究

对于可以通过生产者最终灭菌的产品,如湿热灭菌等,需开展灭菌确认,并保证产品无菌保证水平小于10-6。如果灭菌过程使用了环氧乙烷,必须开展产品或产品初包装的环氧乙烷最大残留量的验证研究。

如采用过滤除菌工艺及无菌生产工艺,开发人需明确相关工艺并验证,包含过滤除菌工艺验证及无菌生产工艺模拟试验。

非无菌提供的产品需开展微生物限度的验证研究。

5.稳定性研究

按照YY/T 0719.6进行产品稳定性研究,并注意以下内容:

(1)试验样品需具有可代表性,选择具有最大的容器表面/容量比的装量规格,一般为最小装量规格,可向上覆盖8倍装量规格。

(2)试验条件需代表产品的实际贮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样品放置方式等,并明确相应的确定依据。

(3)开展液态产品的运输稳定性研究,建议包含振动、跌落、堆码等条件,必要时可采用货架有效期验证的试验样品进行模拟运输验证。

6.其他

符合《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的产品,应按照《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产品对比说明技术指导原则》,对比产品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制造材料、性能要求、灭菌/消毒方式、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等,重点对比有效成分及其浓度、有害物质(如H2O2残留)。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