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嘉峪检测网        2025-09-24 16:15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滚珠丝杠副作为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核心部件,承担着“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转换的关键功能,其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决定机床加工质量与生产安全。据行业统计,数控机床进给系统故障中约40%与滚珠丝杠副退化相关,轻微损伤即可导致定位误差增大,严重时引发设备停机,造成日均数万元的经济损失。然而,滚珠丝杠副的监测面临两大核心瓶颈,制约了传统方法的应用:
 
1.1 故障数据极度稀缺
 
滚珠丝杠副作为高可靠性部件,设计寿命通常超过10000小时,且实际运维中为避免故障风险,往往在出现明显退化前就提前更换,导致故障状态监测数据几乎无法获取。传统智能监测方法(如SVM、深度信念网络)需大量故障样本训练模型,在该场景下完全失效;基于物理机理的方法(如断裂力学模型)则需复杂的先验知识(如表面粗糙度、预紧力),难以适应实际工况变化。
 
1.2 传统监测方法局限性显著
 
- 信号处理方法(如经验模态分解、多尺度熵)依赖专家手动提取特征,需掌握滚珠丝杠副动力学特性与信号处理技术,耗时且难以自动化,无法满足在线监测需求;
 
- 阈值判定方法(如3σ准则)易受正常工况的随机噪声与冲击干扰,导致阈值设置宽松,无法及时检测早期退化(如轻微疲劳点蚀),往往在故障严重后才报警;
 
- 常规自编码器(AE)等模型虽能无监督学习,但为确定性映射,难以捕捉振动信号的随机隐含分布,对早期微弱退化的敏感性不足。
 
针对上述痛点,本文提出“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CNVAE)与动态核密度估计的异常监测方法”,通过无监督学习正常数据分布、动态概率判定异常,实现“无需故障数据、早期精准监测”的目标,为滚珠丝杠副预测性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围绕“无故障数据下的异常监测”核心目标,构建“健康指标构建-异常判定”的两阶段技术框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2.1 方法整体架构
 
论文提出的方法分为离线训练与在线监测两大阶段,流程如图1所示: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1. 离线训练阶段:仅使用滚珠丝杠副早期正常状态的振动信号,训练CNVAE模型,学习正常数据的隐含分布;通过核密度估计(KDE)分析正常数据的重构误差,设定异常阈值;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2. 在线监测阶段:实时采集振动信号,输入训练好的CNVAE模型得到重构误差(健康指标);利用滑动窗口选取多时刻重构误差,输入动态核密度估计模型,通过概率分布变化判定是否异常。
 
2.2 卷积变分自编码器(CNVAE)的健康指标构建
 
CNVAE是方法的核心,旨在通过无监督学习正常数据分布,以“重构误差”量化滚珠丝杠副的健康状态,解决“无故障数据”与“早期特征难提取”的问题。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2.2.1 CNVAE的网络结构
 
考虑到滚珠丝杠副的振动信号为一维时序数据,采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 构建CNVAE的编码器与解码器,避免二维CNN对时序信号的冗余处理,提升计算效率:
 
- 编码器:4层1D卷积层(激活函数LeakyReLU),逐步提取振动信号的局部时序特征(如早期退化的微小冲击),最后通过全连接层生成隐变量的均值与方差(隐变量服从高斯分布,维度设为10,平衡降维效果与拟合能力);
 
- 解码器:4层1D反卷积层,基于隐变量重构原始振动信号,通过全连接层输出与输入维度一致的重构信号;- 训练目标:最小化“重构误差”(输入与重构信号的均方差)与“KL散度”(正则化项,确保隐变量分布接近标准高斯分布),平衡重构精度与模型泛化能力。
 
2.2.2 健康指标定义
 
训练完成的CNVAE仅能精准重构正常状态的振动信号(重构误差小,通常<0.2);当滚珠丝杠副出现早期退化(如滚道轻微点蚀)时,实时振动信号偏离正常分布,CNVAE重构效果显著下降,重构误差大幅增大(早期退化>0.3,严重退化>0.8)。因此,将重构误差直接作为健康指标,量化滚珠丝杠副偏离正常状态的程度,无需手动提取特征。
 
2.3 动态核密度估计的异常判定
 
传统3σ准则通过单个监测点的健康指标是否超阈值判定异常,易受随机噪声干扰(如正常工况的瞬时冲击),导致误报或漏报。本文提出动态核密度估计(KDE) 方法,基于“滑动窗口内健康指标的概率分布变化”判定异常,提升稳定性与敏感性。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2.3.1 异常阈值设定
 
离线阶段,将正常数据的重构误差输入KDE模型(非参数化概率估计,无需假设分布形式),得到其概率密度函数;设定置信水平为99.9%(对应虚警率0.1%),通过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得到重构误差异常阈值(论文中为0.3978),即正常状态下仅有0.1%的重构误差会超过该值。
 
2.3.2 滑动窗口与概率判定
 
在线监测时,采用长度为25、滑动距离为1的时间窗口(平衡稳定性与敏感性),选取“当前时刻重构误差+前24个时刻重构误差”构成时序序列,输入KDE模型计算窗口内重构误差的概率分布:
 
- 若窗口内“超过阈值的重构误差概率和”>0.1%,表明异常指标占比超过正常波动范围,判定滚珠丝杠副出现早期退化;- 随着窗口滑动,正常阶段的重构误差逐渐被实时数据替代,动态反映退化趋势(如早期退化时,超阈值概率和从0.1%升至0.5%以上)。
 
2.4 加速寿命试验与数据验证
 
为获取滚珠丝杠副全寿命周期数据(实际寿命过长,无法直接监测),设计加速寿命试验台,通过增加轴向/径向负载加速退化,模拟真实工况:
 
- 数据采集:在丝杠螺母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采样频率5kHz,每隔30分钟采集一次信号,直至丝杠失效,共获取215个时刻的有效数据(总时长107.5小时);
 
- 验证方案:① 退化阶段识别(正常、早期、严重退化),对比CNVAE重构误差与传统健康指标(相对相似性、最小量化误差MQE)的分类准确率;② 异常监测对比,与OCSVM、偏度+3σ、AE+KDE等方法比较退化起始点检测时间;③ 真实性验证,通过峭度(对早期故障敏感)与滚道实物观测(显微镜观察点蚀)确认异常判定结果。
 
三、关键技术
 
3.1 1DCNN-CNVAE的时序特征提取技术
 
- 核心优势:1DCNN的卷积核沿时间轴滑动,能精准捕捉振动信号的局部时序关联(如早期退化的5-10ms微小冲击),优于传统VAE的全连接层;CNVAE的随机隐变量分布能更好学习正常数据的隐含规律,对微小退化的敏感性比AE提升30%以上;
 
- 技术细节:隐变量维度设为10(实验验证维度5/10/15中最优),学习率0.001(避免过大导致不收敛、过小导致训练慢),批量大小32(平衡训练效率与精度),训练轮次100,确保模型收敛且泛化。
 
3.2 重构误差健康指标构建技术
 
- 无监督特性:仅依赖正常数据训练,无需任何故障样本,解决滚珠丝杠副故障数据稀缺的行业痛点;
 
- 量化能力:实验表明,正常状态重构误差均值0.15,早期退化均值0.42,严重退化均值1.28,三阶段差异显著,分类准确率达95.4%,远高于相对相似性(54.4%)与MQE(76.4%)。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3.3 动态核密度估计的异常判定技术
 
 - 滑动窗口设计:窗口长度25(覆盖12.5小时的监测数据),滑动距离1(每30分钟更新一次),既能反映退化趋势,又避免单时刻数据的偶然性;
 
- 概率分布判定:通过窗口内超阈值概率和替代单一点判定,减少正常工况随机噪声的误报(实验中误报率从3σ准则的5.2%降至0.8%),早期退化检测提前20-40个监测点。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3.4 加速寿命试验的数据获取技术
 
- 工况模拟:试验台保留直升机尾减传动结构,用磁粉制动器施加负载,模拟真实进给系统的轴向/径向力,确保数据真实性;
 
- 高效采集:采用“5kHz采样+30分钟间隔”策略,在107.5小时内获取215组有效数据,既覆盖全寿命周期,又避免数据量过大(总数据量约50GB),便于后续处理。
 
四、核心创新点
 
4.1 无监督CNVAE架构,突破“故障数据依赖”瓶颈
 
首次将1DCNN与变分自编码器(VAE)融合,构建CNVAE模型:
 
- 仅需早期正常数据训练,无需任何故障样本,适配滚珠丝杠副“故障数据稀缺”的实际场景;
 
- 随机隐变量分布比AE的确定性映射更能捕捉正常数据的隐含规律,对早期退化(如滚道轻微点蚀)的敏感性提升30%,重构误差的阶段区分度达95.4%。
 
4.2 动态核密度估计,解决“传统阈值判定不灵敏”问题
 
针对3σ准则易受噪声干扰的缺陷,提出“滑动窗口+概率分布”的判定逻辑:
 
- 基于KDE的自适应阈值(无需专家经验),虚警率控制在0.1%;
 
- 通过窗口内超阈值概率和的变化判定异常,而非单一点数据,早期退化检测比3σ准则提前37个监测点(VAE+3σ为136,VAE+KDE为119),且误报率降低84%。
 
4.3 1DCNN适配时序信号,提升特征提取效率
 
相比二维CNN对时序信号的冗余处理,1DCNN直接沿时间轴提取特征:
 
- 计算效率提升50%(训练时间从AE的620s降至CNVAE的519s);
 
- 能精准捕捉振动信号的局部时序关联(如早期退化的5ms冲击),避免传统全连接层丢失细节特征,重构误差的阶段识别准确率比AE提升19%。
 
4.4 多维度验证体系,确保方法工程实用性
 
实验设计严谨,从数据到结果多维度验证:
 
- 加速寿命试验:模拟真实工况获取全寿命数据,解决实际中数据难获取问题;
 
- 多方法对比:与OCSVM、偏度+3σ、AE+KDE等6种方法比较,CNVAE+KDE的退化起始点检测最早(第119个点),比OCSVM(141个点)提前22个点(约11小时);
 
- 真实性验证:通过峭度(第119个点后峭度从3.2升至4.8)与滚道实物观测(显微镜发现轻微点蚀),确认异常判定的准确性,避免“虚假报警”。
 
五、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退化阶段识别结果
 
将滚珠丝杠副全寿命数据分为正常(前75个点)、早期退化(76-150个点)、严重退化(151-215个点)三阶段,采用混合高斯模型聚类:
 
- 准确率:CNVAE重构误差的分类准确率达95.4%,相对相似性仅54.4%,MQE为76.4%,表明CNVAE能更精准区分不同退化阶段;
 
- 特征敏感性:正常阶段重构误差集中在0.1-0.2,早期退化分散在0.3-0.6,严重退化>0.8,三阶段无明显重叠,优于传统指标的模糊区分。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5.2 异常监测结果
 
对比6种主流方法的退化起始点检测时间:
 
- 本文方法(CNVAE+KDE)最早检测到异常(第119个点,约59.5小时);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 传统方法中,OCSVM最晚(第141个点),偏度+3σ次之(第171个点);
 
- 验证:第119个点后,振动信号的峭度值从3.2升至4.8,显微镜观测到滚道表面轻微疲劳点蚀,确认此时已出现早期损伤,证明本文方法的早期检测能力。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5.3 超参数影响分析
 
通过控制变量法验证关键超参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隐变量维度:5/10/15时准确率分别为94.8%/95.4%/95.2%,10维最优,模型鲁棒性强;
 
- 学习率:0.0001/0.001/0.01时准确率分别为95.0%/95.4%/92.8%,0.001平衡收敛速度与精度;
 
- 批量大小:16/32/64/128时准确率分别为95.2%/95.4%/93.2%/91.6%,32时训练效率与精度最优。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1. 方法有效性:提出的CNVAE+动态KDE方法无需故障数据,能精准识别滚珠丝杠副的正常、早期、严重退化三阶段,分类准确率95.4%,异常检测比传统方法提前11-26小时;
 
2. 技术优越性:1DCNN提升时序特征提取效率,CNVAE增强早期退化敏感性,动态KDE减少误报,三者协同实现“无监督、早期、精准”监测;3. 工程适用性:无需专家经验与故障数据,阈值自适应设定,可直接应用于数控机床滚珠丝杠副的在线监测,为预测性维护提供依据。
 
6.2 未来展望
 
1. 模型优化:当前模型未充分利用振动信号的长时序关联,后续可融入LSTM与CNVAE结合,提升长周期退化趋势捕捉能力;
 
2. 参数自适应:超参数(如窗口长度、隐变量维度)需实验确定,未来研究自适应参数选择方法,提升算法部署效率;
 
3. 多部件推广:验证方法在轴承、齿轮等其他机械部件上的适用性,扩大工程应用范围。
 
综上,本文提出的无监督异常监测方法,有效解决了滚珠丝杠副故障数据稀缺、早期退化难检测的行业痛点,实验验证表明其具备高准确率与早期敏感性,为机械核心部件的预测性维护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参考文献: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文娟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基于卷积变分自编码器的滚珠丝杠副异常监测研究总结报告
分享到:

来源:陶朱公的学习笔记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