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检测案例

电子产品失效分析工作指南与核心设备详解

嘉峪检测网        2025-09-24 09:02

在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其复杂性与集成度不断提升,失效风险也随之增加。无论是手机意外死机、汽车电子系统故障还是卫星信号中断,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 FA)是定位问题根源、提升产品可靠性的核心技术手段。它如同一位“电子侦探”,从失效现象出发,抽丝剥茧,最终揭示隐藏在微小结构中的失效真相。

 

一、 电子产品失效分析工作系统开展指南

 

失效分析并非简单的设备操作,而是一项严谨的工程活动,需遵循科学流程与方法论:

 

(一) 核心目标定位

 

精准定位失效点: 精确找到引发失效的具体物理位置(如芯片内部特定晶体管、电路板某条走线、焊点)。

 

深入解析失效机理: 揭示失效发生的物理或化学过程(如电迁移、热疲劳、腐蚀、闩锁效应)。

 

追溯根本原因: 判断是设计缺陷、材料问题、工艺异常、使用不当还是环境应力超标。

 

提供改进方案: 基于分析结果,提出设计优化、工艺改进、材料替换或使用规范建议,杜绝问题复发。

 

(二) 标准工作流程(闭环式)

 

1.信息收集与问题定义 (关键起点):

 

详尽记录失效现象(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发生?具体表现?失效率?)。

 

收集产品背景信息(型号、批次、设计文档、工艺记录、使用环境、历史维修数据)。

 

明确分析目标与范围(是定位单个失效点?还是寻找批次性失效模式?)。

 

2.失效现象复现与初步诊断:

 

在受控条件下(实验室)尝试复现失效现象。

 

进行基础电性能测试(万用表、示波器、电源):确认开路、短路、参数漂移、功能异常等。

 

初步隔离失效区域(板级→模块级→芯片级)。

 

3.非破坏性检测 (NDT) 先行:

 

目检 (Visual Inspection): 放大镜、立体显微镜检查外观损伤、污染、烧痕、开裂、异物。

 

X射线透视检查 (X-Ray Inspection): 检查封装内部结构、引线键合、焊点(空洞、桥连、开裂)、PCB内部走线、层间连接、元件位置。

 

声学扫描显微镜 (CSAM/SAT): 检测塑封器件内部的分层、空洞、裂纹等界面缺陷。

 

红外热成像 (IR Thermography): 定位过热点(短路、高功耗区域),评估散热。

 

电性能验证: 在非破坏前提下进行更深入的信号完整性测试、边界扫描测试等。

 

原则: 优先使用不改变样品物理状态的检测手段,保存原始证据。

 

手段:

 

4.失效点精准定位 (关键环节):

 

光发射显微镜 (EMMI): 捕捉芯片中因漏电、栅氧击穿等产生的微弱光子,定位异常发热点。

 

热点检测: 利用液晶、荧光微胶囊、红外热像仪等定位微小热异常区域。

 

激光诱导故障定位 (LIVA/TIVA): 利用激光束扫描,通过电压或电流变化精确定位开路/短路点。

 

时域反射计 (TDR): 定位PCB传输线、电缆中的阻抗不连续点(开路、短路、断裂)。

 

5.破坏性物理分析 (DPA) 与样品制备:

 

开封 (Decapsulation): 化学(发烟硝酸)或等离子体去除塑封料,暴露芯片表面。

 

去层 (Delayering): 逐层去除芯片表面的钝化层和金属层(化学腐蚀、等离子刻蚀、机械研磨),暴露下层结构。

 

截面分析 (Cross-Sectioning): 精确切割、研磨、抛光样品,获得观察内部结构的垂直剖面。

 

聚焦离子束 (FIB): 进行纳米级的精确切割、沉积、成像,用于定点剖面、电路修改、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必要性: 当非破坏性手段无法触及核心失效点时进行。

 

样品制备 (关键技艺):

 

6.微观结构与成分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提供高分辨率(可达纳米级)的样品表面或剖面形貌图像。是微观观察的主力。

 

能谱仪 (EDS): 常与SEM联用,分析样品微区元素成分(定性+半定量),用于异物分析、腐蚀产物鉴定、材料确认。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提供原子尺度的超高分辨率成像和晶体结构分析,用于分析栅氧缺陷、晶格损伤、界面原子结构等。

 

聚焦离子束 (FIB): 除制样外,其自身的成像能力(离子束成像)也常用于高分辨率观察。

 

7.电学特性微观验证:

 

纳米探针 (Nano-Probing): 在FIB制备的芯片横截面上或开封后芯片表面,用极细探针直接接触晶体管或互连线节点,测量其电学特性(IV曲线),验证失效点的电学表现。

 

8.综合分析、机理判定与报告撰写:

 

整合所有证据链: 将现象、定位信息、形貌观察、成分分析、电学验证等结果相互关联印证。

 

判定失效机理: 基于物理证据和理论知识(材料科学、半导体物理、可靠性理论)推断失效发生的根本物理/化学过程。

 

追溯根本原因: 分析机理产生的根源(设计裕量不足?材料选型错误?工艺参数漂移?静电损伤?过应力?)。

 

撰写专业报告: 清晰阐述分析过程、展示关键证据图片、明确失效点、失效机理、根本原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三) 成功关键要素

 

严谨的逻辑思维: 遵循“假设-验证-修正”的科学方法。

丰富的经验积累: 熟悉常见失效模式、机理及表征方法。

先进的设备平台: 依赖高精尖的分析仪器。

跨学科知识融合: 材料、物理、化学、电子工程、可靠性工程。

细致的观察能力: 不放过任何细微异常。

详实的记录: 确保分析过程可追溯、可复现。

 

二、 电子产品失效分析核心设备详解

 

失效分析实验室如同一个高科技“侦探装备库”,以下设备是解开失效之谜的关键工具:

 

(一) 光学显微成像设备

 

立体显微镜 (Stereo Microscope):

用途: 初步外观检查、宏观失效定位(如烧毁、裂纹、污染)、辅助操作(如探针操作、开封后观察)。

特点: 景深大,提供三维立体感,放大倍数较低(通常<100X)。

 

金相显微镜 (Metallurgical Microscope):

用途: 高倍率(可达1000X以上)观察芯片表面金属层、焊点、抛光后的截面样品。配备微分干涉相衬(DIC)可增强表面起伏对比度。

特点: 需要反射光照明,用于观察不透明样品表面。

 

(二) X射线与CT成像设备

 

2D X射线检测系统 (2D X-Ray Inspection):

PCB: 焊点质量(空洞、桥连、开裂)、走线断裂、元件错位、内层短路/开路。

封装器件: 引线框架变形、键合丝断裂/塌陷、芯片粘接空洞、塑封料内气泡/异物。

用途: 无损检查器件内部结构:原理: 利用不同材料对X射线的吸收差异成像。

 

3D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3D X-Ray CT/ Micro-CT):

复杂三维结构内部缺陷可视化(如BGA焊球内部空洞、3D IC堆叠结构)。

精确测量内部尺寸、缺陷体积。

虚拟切片,无需物理破坏即可观察内部任意层面。

用途: 在2D X射线基础上,通过样品旋转和重建算法,获得样品内部任意截面的高分辨率三维立体图像。尤其擅长:

优势: 强大的无损三维透视能力,分辨率可达亚微米级。

 

(三) 声学扫描显微镜 (CSAM / SAT)

 

用途: 无损检测材料界面缺陷。

 

塑封器件内部: 芯片与塑封料的分层、塑封料与基板的分层、芯片粘接空洞、内部裂纹。

 

PCB: 多层板内层分层、埋入式器件界面空洞。

 

其他: 陶瓷封装裂纹、晶圆键合质量。

 

原理: 利用高频超声波(>10MHz)在材料中传播,遇到界面(如分层、空洞)时会发生反射或散射。通过扫描探头接收反射信号强度,形成反映界面粘合状态的图像(C-Scan图)。分层/空洞区域呈现高亮(强反射)。

 

(四) 电子显微分析设备(核心主力)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芯片表面金属布线、钝化层裂纹、通孔、焊点微观结构(IMC层)、FIB切割后的横截面。

配合能谱仪(EDS)进行元素分析。

用途: 失效分析的核心眼睛。 提供超高分辨率(优于1nm)的样品表面或剖面形貌信息。

原理: 聚焦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激发产生二次电子(SE,主要反映表面形貌)和背散射电子(BSE,反映原子序数差异/成分衬度)。

 

能谱仪 (EDS):

对SEM图像中感兴趣的微区进行元素定性(是什么元素)和半定量(大致含量)分析。

识别异物、腐蚀产物、焊料合金成分、材料确认、污染分析。

用途: 元素分析的主力。 常作为SEM的附件。

原理: 检测电子束激发的样品原子特征X射线光子,不同元素的光子能量不同。

 

聚焦离子束系统 (FIB):

定点截面 (Cross-Sectioning): 在精确位置(如EMMI定位点)切割出纳米级精度的横截面,供SEM观察。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TEM Lamella Preparation): 制备超薄的(<100nm)样品薄片。

电路编辑 (Circuit Edit): 切割/沉积金属,修改电路连接,用于设计验证或绕过失效点。

离子束成像: 利用离子束成像,尤其对绝缘和荷电样品效果好。

沉积材料: 在局部区域沉积金属(如Pt、W)或绝缘体(SiO2),用于连接或保护。

用途: 纳米级的“手术刀”和“显微镜”。 功能极其强大:

原理: 利用聚焦的高能镓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实现溅射刻蚀(切割)或诱导沉积。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获得原子级分辨率的样品内部结构图像(晶格像)。

分析晶体结构、晶格缺陷(位错、层错)、界面原子结构、栅氧化层厚度及缺陷。

进行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晶体学信息。配合EDS或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进行极高空间分辨率的微区成分分析。

用途: 原子尺度的终极观察。

原理: 高能电子束穿透极薄样品,利用透射电子、衍射电子成像和分析。样品制备(通常由FIB完成)要求极高。

 

(五) 失效定位设备(失效点的“指南针”)

 

光发射显微镜 (EMMI):

用途: 定位芯片内部因异常电流(如pn结漏电、栅氧击穿、闩锁效应、晶体管饱和)产生的微弱近红外光子发射点。是定位热载流子相关失效的利器。

原理: 使用高灵敏度、制冷CCD相机在近红外波段捕捉失效点发出的光子。

 

激光诱导技术:

激光诱导电压变化 (LIVA): 激光扫描时监测样品电压变化,定位开路缺陷。

热诱导电压变化 (TIVA): 类似LIVA,利用激光引起的热效应导致电阻变化,定位短路或高阻点。

原理: 激光束聚焦扫描芯片表面,激光能量(光或热效应)引起局部电学特性(电阻、结特性)变化,通过监测电源电流或电压的微小变化来定位失效点。

 

时域反射计 (TDR):

精确测量故障点距离(开路点、短路点、阻抗突变点)。

用途: 定位PCB传输线、电缆、封装引线中的阻抗不连续点(故障点)。

原理: 向传输线发送高速阶跃脉冲,测量反射脉冲的时间和极性,计算故障点位置和类型。

 

(六) 热分析设备

 

红外热像仪 (IR Camera):

用途: 非接触式测量器件工作时的表面温度分布,定位过热点(短路、高功耗区域),评估散热设计。

原理: 探测物体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转换为温度分布图像。

 

示差扫描量热仪 (DSC):

用途: 测量材料的相变温度(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Tg)、固化度、比热容等。用于分析焊料合金、塑封料、粘接材料的热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或是否经历了异常高温。

原理: 测量样品与参比物在程序控温下维持相同温度所需的热流差。

 

热重分析仪 (TGA):

用途: 测量材料在程序控温下的质量变化。用于分析材料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挥发分/水分含量、组分比例(如填充物含量)。

原理: 高精度天平测量样品在加热过程中的实时重量变化。

 

(七) 电性能测试与分析设备(功能验证基础)

 

基础设备:

数字万用表 (DMM)、直流电源 (DC Power Supply)、示波器 (Oscilloscope)、逻辑分析仪 (Logic Analyzer): 进行基本电参数测量、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专用设备:

用途: 在微观尺度(芯片表面或FIB制备的截面)上,使用极细探针(尖端可<100nm)直接接触单个晶体管或互连线节点,测量其完整的电流-电压(IV)特性曲线。是验证微观结构电学失效(如晶体管漏电、开路、参数漂移)的直接证据。

特点: 需要与SEM或FIB联用进行精确导航和定位,操作难度大,但对理解芯片内部单元失效至关重要。

参数分析仪 (Parametric Analyzer/Semiconductor Analyzer): 精确测量晶体管、二极管等半导体器件的IV、CV特性曲线。

曲线追踪仪 (Curve Tracer): 快速显示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曲线。

纳米探针系统 (Nano-Prober):

 

三、 设备选型与应用策略建议

 

非破坏先行,破坏在后: 严格遵循分析流程,先用X-Ray、CSAM、EMMI等无损或微损手段,再考虑FIB、开封、去层等破坏性方法。

 

分辨率匹配需求: 根据失效特征尺寸选择合适的设备。宏观缺陷用光学显微镜,微米级用SEM,纳米/原子级用TEM/FIB。

 

信息互补: 没有单一设备能解决所有问题。SEM看形貌,EDS测成分,FIB做定点截面,电学测试验证功能,需综合运用。例如,EMMI定位热点后,需FIB做该点截面,再用SEM/EDS观察形貌和成分,最后可能用纳米探针测IV曲线。

 

成本与效率平衡: 高精尖设备(如TEM、高端FIB-SEM)购置和运行成本极高。需根据分析需求频率和深度,合理配置资源,考虑第三方实验室协作。

 

四、 典型失效案例中的设备协同应用

 

案例: 某手机主板上的BGA芯片在高温测试后功能失效。在疑似锡须桥连位置进行定点剖面切割。

 

SEM观察: 清晰显示锡须确实造成了两个焊球间的短路,同时观察到空洞附近的IMC层存在异常裂纹。EDS分析: 确认锡须成分、IMC成分及裂纹处是否有污染。

 

电测: 确认特定信号线对地短路。

 

外观检查 (立体显微镜): 未发现明显烧毁或损伤。

 

X-Ray透视: 发现失效芯片下方一个BGA焊球内部存在大型空洞,且相邻两个焊球间疑似有微小锡须桥连。

 

3D CT扫描: 重建三维图像,确认锡须的空间形态和连接关系,精确测量空洞体积占比(超过标准)。

 

FIB-SEM:

 

综合分析: 空洞降低散热导致局部高温,促进锡须生长;同时高温应力加剧IMC层开裂。

根本原因:焊接工艺参数不当(空洞)+ 焊料合金/表面处理抗锡须能力不足。

 

五、 总结与展望

 

失效分析是现代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基石。其成功依赖于严谨科学的分析流程和强大先进的设备平台。从宏观的外观检查到纳米级的原子成像,从无损透视到精准的电路“手术”,每一类设备都在揭示失效真相的链条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电子产品向更高集成度(3D IC、Chiplet)、更小尺寸(先进节点)、新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新型介电材料)和更复杂应用(汽车电子、AI、5G/6G)发展,失效分析面临更大挑战:

 

设备需求: 更高分辨率(亚埃级TEM)、更强三维分析能力(高分辨率、大样品腔CT)、更快的失效定位技术(针对复杂低功耗芯片)、更精准的微纳操控与表征(先进FIB、自动化纳米探针)、更智能的数据分析(AI辅助图像识别、大数据关联分析)。

 

技术发展: 原位分析(在电、热、力等应力下的实时观察)、更高通量分析、跨尺度关联分析(从系统级到原子级)将成为重点。

 

深入理解失效分析的工作方法,熟练掌握核心设备的原理与应用,并不断跟踪技术前沿,是电子工程师和质量可靠性专家破解产品失效难题、推动技术持续进步的核心竞争力。失效分析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过去的问题,更在于照亮未来产品可靠性的提升之路。

 

电子产品失效分析工作指南与核心设备详解

分享到:

来源:可靠性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