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WHO发布《连续制造指南》草案!

嘉峪检测网        2025-02-05 08:15

近日,WHO发布了《连续制造指南(草案)》(QAS/24.957),以为制药行业在连续制造(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CM)工艺中提供指导和建议。文件内容涵盖了连续制造的定义、优势与挑战、良好实践建议、风险管理、控制策略、工艺建模、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与确认以及稳定性测试等方面,强调了从产品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各个环节需要考虑的关键点。它旨在帮助制药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连续制造技术,同时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传统制药行业主要采用批量生产方式,但近年来连续制造(CM)作为一种更高效、更安全的生产方式逐渐受到关注。CM在其他行业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在制药行业仍属较新的概念。WHO希望通过这份指南,为制药企业提供在连续制造工艺中需要考虑的关键点,以促进制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

 

1. 连续制造的定义与应用场景

定义:连续制造是指输入物料持续进入系统并被转化,同时加工后的输出物料持续从系统中移除的过程。它可以应用于单个单元操作或整个生产工艺。

 

应用场景:CM适用于生产某些化学品、起始材料(辅料和APIs)以及最终药品产品(FPPs)。例如,在口服固体剂型(OSDs)生产中,部分或全部步骤可以采用连续制造。

 

2. 连续制造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时间。

 

降低操作人员暴露风险,提高安全性。

 

减少生产工艺中的停机时间和等待时间。

 

提高设备和生产线的利用率。

 

降低人为错误,支持质量控制和测试。

 

挑战:

 

需要对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需要管理产品转换和清洁生产线。

 

技术、运营和经济方面的挑战,以及与CM相关的风险。

 

监管不确定性,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可能对CM有不同的要求。

 

需要复杂的分析仪器和技术,以实现改进的工艺控制。

 

3. 良好实践建议

产品和工艺开发阶段:从产品和工艺开发阶段开始,应考虑连续制造的适用性。

 

设备与设施:设备应适合连续制造,并在整个生产工艺中保持在操作规格范围内。

 

质量管理体系(PQS):应设计、实施和维护适合连续制造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物料和工艺管理、验证、维护和校准等。

 

物料管理:原材料和起始物料应可追溯,并始终符合预定义的规格。

 

工艺控制:应建立详细的启动和关闭程序,以及生产收集和过程取样程序。

 

人员培训:需要为生产、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工程和监管人员提供额外的培训。

 

4. 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与评估:连续制造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风险评估应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开发到商业化生产。

 

风险控制与沟通:应识别和评估与物料采购、控制、设备、加工步骤和清洁相关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方法:可以使用定量或定性分析方法,如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或风险矩阵。

 

5. 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的制定:控制策略应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并在产品开发阶段开始制定。

 

控制策略的目标:确保生产工艺处于控制状态,包括输入物料、过程监控、物料分流、实时放行测试(RTRT)、规格和设备等。

 

工艺监控:应实施适当的监控手段,定义取样方法,包括取样数量、频率、位置等。

 

实时调整:根据工艺知识,CM允许在生产过程中实时调整工艺参数,以优化操作。

 

6. 过程模型

科学知识与实验数据:需要对工艺模型和变量有科学的理解,以确保CM工艺的设计、管理和操作处于控制状态。

 

工艺控制:工艺步骤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可能需要专门设计的设备和仪器,以及计算机化系统和反馈系统。

 

7. 计算机化系统

智能设备与数据管理:智能设备和工业物联网(IIoT)传感器的数据有助于连续制造,支持定制化产品生产、物料追溯和数据管理。

 

系统验证与数据完整性:计算机化系统应经过适当验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8. 验证与确认

工艺验证:应考虑WHO指南中的工艺验证原则,特别关注启动和关闭过程、过程运行时间评估以及工艺偏差的检测。

 

工艺监控:频繁的工艺监控有助于实时收集数据并进行连续性能验证。

 

9. 稳定性测试

稳定性数据:应提供通过连续制造生产的产品的稳定性数据,遵循WHO稳定性测试指南的原则。

 

批次选择与数量:应合理选择和确定用于稳定性测试的批次数量,并考虑输入物料批次和批次大小等因素。

 

 

分享到: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