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微清医疗)的两款核心眼科影像设备——SKY全眼影像平台与超广角激光眼底相机,成功获得欧盟CE-MDR认证,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
SKY全眼影像平台集成了五路激光和多种同步影像模式,支持SS-OCT与眼底成像的同步扫描。通过结合传统图像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提升了图像识别和分析效率。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为眼科科研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尤其在视细胞血流模式和眼底疾病的研究中,展现了较大的潜力。
微清医疗的这一突破与国内其他眼科影像设备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布局交相辉映,例如耀视医疗的SLO超广角共聚焦眼底相机及视微影像如意真彩相机等,均在技术与应用领域上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影响。
# 产品技术特点
多模态影像实时同步
SKY全眼影像平台结合了共焦激光扫描(CSLO)与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技术,支持超广角激光彩照、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断层图像等多种眼底影像。
相较于传统的多模态影像系统,SKY平台可通过一次扫描同时获取多种影像数据,显著提升了诊断的效率与精确度。
光学变焦与动态影像预览
SKY平台配备了独特的无损光学变焦技术,能够实时预览和录像,为眼科诊疗提供更高质量的影像资料。
系统的免散瞳功能使得患者检查更为便捷,有效减少了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
超广角与超深成像
SKY平台采用超广角与超深成像技术,突破了传统眼科影像设备在周边病灶观察上的局限,能够更好地呈现眼底全貌,有助于临床医生观察难以捕捉的细节。
# 国产超广角眼底相机市场
在国产超广角眼底相机市场,技术路径的多样化正在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三甲医院中,超广角眼底相机的硬件设计需要能够满足复杂病例的需求。使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可以捕捉到视网膜周边部的微小变化,分辨率高达10μm,有助于评估视网膜裂孔风险和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深层微血管瘤。
而且与非激光设备相比,激光共聚焦设备在处理深层病变和复杂屈光介质时表现更佳,如白内障术前检查中能绕过晶状体混浊提供清晰图像,辅助手术评估。
在基层医疗机构,超广角眼底相机的设计更注重易用性和适应性。人体工学设计的外壳和一键复位调焦功能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上手。此外,低功耗设计和防尘结构使其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便于维护,确保了基层筛查的图像质量。
尽管国产产品在这些硬件设计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但在图像质量和稳定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硬件核心部件的技术差距。具体来说,光学镜头的制造精度、图像传感器的性能、以及激光光源的稳定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国内主要厂商及其产品介绍:
苏州微清医疗CRO系列:国内首台超广角共焦激光眼底多模成像仪,2020年推出,具有5μm超清分辨率和6种拍摄模式,可提供高质量眼底图像辅助诊断。
视微影像如意真彩相机:2025年全球首发,单次成像范围可达186°,真彩面积扩增90%,最大拼图可达280°,光学分辨率突破6.8μm,兼顾真彩、广度与清晰度。
江苏富翰医疗科瑞瞳眼科广域成像系统Ultra:全球首个配置160°超广角镜头的儿童眼科产品,配置目前行业内直径最小的7mm可变焦镜头,可实现90/130/160度视场角电子切换。
瑞尔明康数字眼底照相机DF600:分辨率高、视场广、无畸变,基于共聚焦和弱激光技术实现视网膜全层成像,不散瞳时可超广角高分辨率快速成像。
比格威医疗科技BVF8000系列:2025年获批上市,单张眼底成像覆盖170度视网膜范围,9张拼图可达260度,支持十余种成像模式,集成AI辅助分析系统,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国产产品的硬件创新与发展空间:
硬件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包括激光光源模组的优化、图像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等。通过技术突破,国产设备将在图像质量、稳定性和性价比上取得更大进展。
工艺一致性管控:提升光学件的镀膜精度和塑料件的注塑一致性,确保设备在不同生产批次中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场景化硬件定制: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如基层筛查、近视防控等,定制化硬件设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简化操作、降低使用门槛,将进一步推动设备在基层市场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