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产品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关键可靠性工作

嘉峪检测网        2025-09-16 08:53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产品的可靠性已从一项竞争优势跃升为核心生存要素。它直接关乎用户体验、品牌声誉、运营成本乃至企业存续。可靠性工程绝非仅是产品开发后期的测试验证环节,而是一套贯穿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寿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方法。它旨在主动设计、确保并维持产品在规定条件和时间内无故障执行预期功能的能力。本文将系统剖析产品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关键可靠性工作,并结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典型案例,揭示其带来的显著价值。
 
一、 产品全寿命周期可靠性工作全景图
 
可靠性工作应如同血液般融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
 
1、概念与定义阶段:可靠性需求的锚定与规划
 
市场与用户需求分析: 深入理解目标用户对产品可靠性的期望(如使用寿命、故障间隔、维修便捷性)。例如,工业设备用户关注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消费电子用户关注早期返修率。
 
竞争基准与法规标准识别: 分析竞品可靠性表现,明确必须满足的国内外法规、行业标准(如ISO 26262功能安全、IEC 61508)。
 
可靠性目标设定与分配: 将系统级可靠性目标(如整车10年/24万公里质保)科学分解到子系统、零部件(如电池包循环寿命≥2000次,容量保持率≥80%)。
 
可靠性大纲与初步计划制定: 明确全周期可靠性活动、资源投入、职责分工、里程碑节点。
 
核心工作:
 
关键输出: 《产品可靠性需求规格书》、《可靠性工作计划》、《初步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计划》。
 
2、设计开发阶段:可靠性内生于设计
 
可靠性建模与预计: 利用历史数据、手册标准(如MIL-HDBK-217F, Telcordia SR-332)、或加速试验数据,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串联、并联、冗余等),预测设计能否满足目标。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FMECA): 系统、设计、过程FMEA层层深入,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原因、影响及严重度,优先改进高风险项(S>8或RPN>100)。
 
故障树分析 (FTA): 针对关键故障事件(如电池热失控),自顶向下追溯所有可能原因路径,识别薄弱环节和关键单点故障。
 
容差分析与降额设计: 分析参数波动对性能可靠性的影响;关键元器件(如功率半导体、电容)工作应力(电压、电流、温度)必须低于额定值(降额因子通常为50%-80%)。
 
稳健设计与设计优化: 应用田口方法等,优化设计参数,使产品性能对噪声因素(环境波动、材料差异)不敏感。
 
可靠性设计准则应用: 制定并强制执行针对特定产品的设计规范(如散热设计规范、振动防护规范、密封设计规范)。
 
设计评审(含可靠性专项): 在关键节点评审设计对可靠性需求的符合性。
 
核心工作:
 
关键输出: 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各类分析报告(FMEA, FTA, 预计报告)、可靠性设计准则库更新、样机测试计划。
 
3、验证与确认阶段:用数据证明可靠性
 
可靠性试验规划: 基于目标、失效机理、成本时间约束,制定综合试验方案(HALT, ALT, 寿命试验、环境试验、综合应力试验)。
 
高加速寿命试验 (HALT) 与高加速应力筛选 (HASS):
 
加速寿命试验 (ALT): 利用加速模型(如Arrhenius温度模型、Coffin-Manson疲劳模型),在强化应力下激发失效,外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分布和可靠性指标(如威布尔分布的形状参数β、特征寿命η)。
 
可靠性增长试验 (RGT): 采用“试验-分析-改进-再试验”(TAAF)循环,在试验中暴露问题、分析根因、实施改进,使可靠性随时间逐步提升至目标值(可用Duane或AMSAA模型跟踪)。
 
环境适应性试验: 验证产品在温度、湿度、盐雾、振动、冲击等预期环境下的耐受能力。
 
耐久性/寿命试验: 模拟实际使用工况进行长时间运行测试,评估磨损、老化特性。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严格记录所有试验数据、失效现象、失效时间、失效模式。运用统计方法(参数估计、区间估计、拟合优度检验)分析结果。
 
HALT (研发阶段): 对样机施加远超规格的步进应力(温度、振动、电压),快速暴露设计缺陷和薄弱点,确定工作极限与破坏极限,为设计改进提供方向。
 
HASS (生产早期): 基于HALT结果制定筛选方案,对生产产品施加适量超应力,剔除“早夭”缺陷品,确保出厂产品可靠性。
 
核心工作:
 
关键输出: 各类试验报告(含失效分析)、可靠性评估结论(是否达标)、设计改进建议清单、HASS筛选规范。
 
4、生产制造阶段:一致性是可靠性的保障
 
过程FMEA (PFMEA): 分析制造、装配过程中的潜在失效风险,制定预防和探测措施。
 
关键过程控制 (SPC): 对影响可靠性的关键特性(如焊接强度、涂胶厚度、拧紧力矩)实施统计过程控制,确保过程稳定受控(CPK≥1.33)。
 
供应商可靠性管理: 将可靠性要求纳入采购协议;审核供应商的可靠性能力;对关键物料进行入厂可靠性验证。
 
制造可靠性测试: 执行HASS、常规抽样可靠性试验、老化测试(Burn-in)等。
 
失效分析与闭环纠正: 对生产、测试中出现的失效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CA),并将改进措施反馈到设计或工艺。
 
核心工作:
 
关键输出: 受控的生产过程、合格的出厂产品、供应商质量报告、失效分析报告及改进措施。
 
5、使用与维护阶段:持续监控与改进的源泉
 
现场数据收集与监控: 建立渠道收集产品在用户端的失效数据、维修数据、运行数据(如车辆CAN总线数据、设备IoT传感器数据)。
 
可靠性数据系统分析: 计算现场MTBF/MTT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失效前时间)、故障率λ(t)、返修率;进行趋势分析、故障模式分布分析。
 
保修成本分析与预测: 基于现场故障数据预测未来保修成本。
 
根本原因分析与持续改进 (FRACAS): 对现场重大或频发故障进行深入根因分析,驱动设计、制造或维护规程的改进。
 
预测性维护支持: 利用可靠性模型和运行数据,预测关键部件剩余寿命,优化维护策略。
 
维护信息反馈: 为维修网络提供准确的故障诊断信息和维修指导。
 
核心工作:
 
关键输出: 现场可靠性报告、保修分析报告、FRACAS报告、设计变更建议、维护规程更新。
 
6、报废与回收阶段:可靠性的最终闭环
 
失效件回收分析: 对报废或回收的关键部件进行失效分析,验证长期使用后的失效模式是否与预期相符。
 
可靠性知识库更新: 将全寿命周期积累的失效数据、分析经验、改进措施纳入组织知识库,为新项目提供宝贵输入。
 
环境可靠性考量: 评估产品报废处理对环境的影响,为未来生态设计提供依据。
 
核心工作:
 
关键输出: 产品寿命终结分析报告、更新后的可靠性知识库。
 
 
二、 典型案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工程实践
 
背景: 某领先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推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包,目标是达到10年或24万公里质保,期间电池容量衰减不超过20%,并确保极高的安全可靠性(热失控概率< 1e-7 / 车年)。
 
全周期可靠性工作应用:
 
1、概念与定义:
 
明确目标:10年/24万公里,容量保持率≥80%,安全目标符合ASIL D等级(ISO 26262)。
 
分解目标:电芯循环寿命≥2000次(特定工况),模组结构强度满足XXg振动冲击,BMS(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率< 100 FIT。
 
识别关键标准:GB 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UN 38.3(锂电池运输安全测试)、ISO 26262。
 
2、设计开发:
 
FMEA/FMECA: 对电池包进行系统级和设计级FMEA,识别出热失控、单体短路、BMS采样失效、冷却液泄漏等高风险失效模式,针对性地设计多重防护:强化隔膜陶瓷涂层、优化模组结构防挤压、设计独立热失控排气通道、BMS采用双MCU冗余架构、加强密封设计。
 
FTA: 对“热失控引发整车起火”顶事件进行FTA,识别出电芯内短路、BMS热管理失效、冷却失效等关键路径,在设计上增加温度传感器密度,优化热管理算法,采用更可靠的冷却管路接头。
 
降额设计: 电芯工作电压严格控制在标称范围(如3.0V-4.2V),避免过充过放;功率MOSFET电流负载降额至60%。
 
可靠性预计: 基于电芯厂数据、元器件手册,预计电池包初期MTBF,识别出BMS部分元器件是短板,进行设计优化和供应商选择。
 
仿真分析: 进行热仿真(优化散热路径)、结构仿真(确保碰撞和振动安全)、电化学仿真(预测老化行为)。
 
3、验证与确认:
 
高温老化试验: 在55°C下进行充放电循环,加速评估日历寿命和循环寿命,利用Arrhenius模型外推常温寿命,验证达到2000次目标。
 
充放电倍率加速试验: 使用高于设计标准的倍率进行循环,加速评估电极老化、SEI膜增长等机理。
 
HALT: 对早期样品的电池模组进行极端温度(-50°C至+120°C)和振动(最高>50Grms)测试,快速暴露了某处焊接点在低温高振下的疲劳开裂问题,以及某连接器在高温下的塑料变形问题,设计团队据此进行了强化。
 
ALT:
 
专项安全试验: 严格进行国标要求的针刺、挤压、过充、过放、短路、热滥用等测试,确保热失控防护设计有效。
 
综合环境耐久试验: 在振动台架上模拟整车路谱,结合温度循环(-40°C至+85°C),进行数月测试,验证机械和电气连接可靠性。
 
RGT (TAAF): 在DVP阶段进行多轮可靠性试验,暴露了BMS软件在极端工况下的逻辑漏洞和某电压采样线束的磨损问题,通过软件更新和线束防护优化解决了问题,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通过AMSAA模型跟踪,β<1且MTBF增长趋势明显)。
 
4、生产制造:
 
PFMEA: 识别出激光焊接、注液、气密性检测等关键工序风险,实施高精度设备控制、自动光学检测(AOI)、100%气密性检测。
 
SPC: 对电芯分选参数(内阻、容量)、焊接强度、拧紧力矩等关键特性实施SPC监控。
 
HASS: 对下线电池包进行短时高低温循环(如-30°C至+70°C)和特定频谱的振动筛选,有效剔除了制造缺陷导致的早期失效。
 
供应商管理: 对电芯供应商进行严格审核,要求其提供详尽的可靠性数据和制程能力证明,并进行入厂批次抽检和ALT验证。
 
5、使用与维护 (FRACAS):
 
通过车载T-Box实时监控电池电压、温度、绝缘电阻等关键参数,并远程回传。
 
建立完善的售后维修数据库和用户反馈渠道。
 
早期上市批次数据显示,在寒冷地区少量车辆出现低温下充电功率受限问题。FRACAS团队快速响应,根因分析锁定为BMS低温电池模型参数不够精确。通过OTA远程更新BMS软件,优化了低温充电策略,问题得到解决,避免了大规模召回。持续监控显示故障率显著下降。
 
定期发布电池健康度报告给用户,并根据大数据分析优化电池使用建议和保修政策。
 
应用效果:
 
可靠性指标达成: 上市三年后,大规模用户数据显示,电池包年均故障率远低于目标值,容量衰减表现优异,平均在15万公里后仍保持85%以上容量,10年/24万公里目标有望达成。未发生一起由电池系统引起的整车起火事故,安全目标达成。
 
成本效益显著:
 
大幅降低保修成本: 通过早期HALT和RGT发现并解决设计缺陷,避免了后期昂贵的召回和批量维修。现场故障率的有效控制直接减少了保修支出。
 
提升生产效率与良率: 制造阶段的SPC和HASS有效控制了过程变异,减少了废品和返工,提高了直通率。
 
增强品牌价值与用户信任: 出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记录极大提升了品牌声誉和用户忠诚度,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优势。
 
促进技术创新: 全周期积累的可靠性数据和知识(特别是对电芯长期老化行为、BMS算法优化的理解)直接反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形成正向循环。
 
下表总结了该案例中关键可靠性活动带来的主要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
 
可靠性活动 应用阶段 主要效益与成本节约
HALT早期暴露缺陷
设计验证
避免2项潜在设计缺陷流入量产,预估减少后期召回成本超过8000万元
ALT寿命验证
设计验证
提前6个月确认寿命达标,缩短开发周期,节省验证费用约1200万元
HASS产线筛选
生产制造
出厂产品早期故障率降低60%,产线直通率提升5%,年节约售后成本约3000万元
FRACAS现场改进
使用维护
通过OTA解决低温充电问题,避免线下召回5000辆车,节约成本约2500万元
供应商协同管理
全周期
关键部件不良率降低40%,物料成本年节约1500万元
预测性维护优化
使用维护
电池更换周期精准预测,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提升20%,服务成本降低15%
 
三、 结论
 
产品可靠性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设计进去、制造出来、管理出来的。全寿命周期可靠性工程是一个需要前瞻性规划、跨部门紧密协作、并持续投入资源的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工程师将可靠性思维融入从产品定义的第一张草图到最终回收处理的每一个决策中。
 
新能源汽车电池案例生动地证明,深入应用可靠性工程方法(FMEA, FTA, HALT/HASS, ALT, FRACAS, SPC等),不仅能确保产品满足严苛的寿命与安全要求,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降低保修成本、减少召回损失、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质量与可靠性日益成为用户首要关切的时代,构建并有效运行覆盖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工程体系,已成为企业打造卓越产品、赢得用户长期信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它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的一道坚不可摧的“质量长城”,是用户信任最坚实的基石。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靠性工程正迎来智能化、预测化的新阶段,其价值将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释放。
 
产品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关键可靠性工作
分享到:

来源:可靠性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