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5-09-16 12:06
一、前言
传统认知中差模噪声常被局限于低频传导问题,但其隐性威胁在于高频段的模态转换——非对称路径与寄生参数将差模能量耦合至共模回路,引发30MHz以上频段的辐射失控。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二、差模噪声的核心特性与高频传导风险
差模噪声通常被视为低频传导干扰的主要形态,但其潜在威胁在于特定条件下向共模噪声的转化,成为高频辐射的隐形源头。差模电流在闭合回路中流动时,因电路非对称性、寄生参数耦合等因素,部分能量会通过以下路径转换为共模噪声:
寄生电容耦合:差模电流环路中的高频分量通过线路对地寄生电容形成位移电流,注入接地系统。磁路不平衡:
差模电感磁芯饱和或绕组不对称时,磁通泄漏引发空间磁场耦合,激励共模回路。地阻抗波动:
差模电流流经非理想地平面时,因地阻抗产生的压差驱动共模电位波动。
这种转化在开关电源、高速数字电路中尤为显著,最终导致30MHz以上频段的辐射发射超标。
三、差模-共模噪声转换的物理机制
1.非对称布局的路径耦合
案例场景:PCB中电源层与地层分割不当,导致差模回流路径被迫绕行。
路径差异:指电路中正负导线(如电源线L/N或差分信号线)的物理布局不对称性,包括长度、形状、参考平面耦合程度等。
相位差:由于信号在不同路径中传播速度或路径长度不同,导致同一信号到达某点时存在时间延迟,产生不对称路径的相位差异,导致部分能量通过电磁耦合转化为对地共模电流。
2.寄生参数的能量共振
【关键参数】:
线间互感与对地寄生电容构成的LC网络;
PCB过孔寄生电感与平面电容的谐振频率。
四、整改案例
接下来带来一个实际的整改案例分享,该整改产品为一款汽车仪表,下面为该产品的前期摸底数据以及共模滤波器的layout:
【分析】:可以看出测试数据有一个510KHz的开关频率。对应板上的DCDC就是一级的电源芯片的开关频率,并且也在产品的PCB中可以看到共模的layout并不好(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分地效果)。
【措施】:首先是将一级电源增加一些不同量级的滤波电容以及做一些吸收电路效果并不明显,然后是将共模进行翘起一端的操作来达到一个充分分地的效果。
【分析】:从数据上看,上述措施确实会对高频噪声有较大的改善,但是在低频处却依然有超标。低频超标多以差模形式为主,针对低频噪声做了如下措施。
【措施】:在共模前端处并联一颗X电容,将低频差模噪声直接通过一颗uF级电容进行滤除。测试结果如下。
五、总结
差模噪声的高频共模化是EMC设计的隐性挑战,其治理需突破传统低频滤波思维,从路径对称性、寄生参数控制、动态阻抗匹配等多维度建立防御体系。只有将差模抑制与共模阻断协同设计,方能实现宽频段电磁兼容性的本质提升。
来源:韬略科技E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