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5-09-17 19:20
内容提要:基于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体系核查实践,系统分析校准品量值溯源的共性问题与风险。研究发现,企业在溯源过程中存在溯源研究资料不完整、溯源资料不一致及溯源资源缺失等核心问题,其根源与现行ISO 17511/GB/T21415 版标准中“测量程序完整性”“基质效应评估”等要求存在执行差距。结合国内GB/T 21415 修订动态(2023 年启动,拟替代2008 版并衔接ISO 2020 版),提出从规程文件细化、不确定度全要素分析、基质互换性验证三方面强化溯源控制,为提升校准品量值可靠性及注册申报合规性提供实践参考。
关 键 词:体外诊断试剂 校准品 量值溯源 体系核查
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的关键,而量值溯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1]。校准品作为体外诊断试剂的“量值传递枢纽”,其溯源性直接影响临床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生产企业是校准品赋值与溯源的责任主体[2]。我国现行GB/T 21415-2008 等效采用ISO 17511:2003,规定了校准品溯源链构建、不确定度评定等技术要求。但随着ISO 17511:2020(2020 年发布)对基质效应评估、参考实验室能力验证等要求的细化,以及国内GB/T 21415 修订工作的推进(2023 年启动,拟替代2008 版),注册体系核查中暴露出的溯源合规性问题亟待系统性分析。体外诊断试剂本身不具有量值的赋值功能,需依赖校准品所绘制的校准曲线对检测样本进行赋值,那么保障校准品的量值溯源性及赋值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控制措施就是需要在审评与核查中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体外诊断试剂校准品量值溯源基本要求
1.1 溯源链构建的核心原则
体外诊断试剂校准品作为一种校准特定测量系统的参考物质,应当有具体的量值和已知的测量不确定度。因此,为校准品赋值,并保证该量值能实现计量学溯源是校准品生产企业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
计量学溯源的目的应是使经校准的常规测量程序所得的结果,按现有校准等级高水平所得值表示。应在开始进行最终测量前建立计量学溯源链,并以相反方向的降序校准等级,即从计量最高参考到终端用户结果进行描述[3]。
校准品作为计量溯源链的关键环节,其赋值需遵循“层级不降”原则(即量值传递过程中不得跨越层级):溯源链应从SI 单位或国际参考标准开始,依次传递至参考测量程序、一级校准品、二级校准品和工作校准品,并明确每级测量不确定度[3]。
1.2 溯源文件的关键要素
一份完整的溯源报告应包括:①层级化溯源链图:标注各级校准品的赋值方法(如ID-MS 法、参考方法)及不确定度传递路径。②赋值规程:明确工作校准品制备的试剂配方、设备参数(如天平精度、检测波长等)、配制及赋值操作步骤(如复溶时间、混匀次数,测试规则及数据处理要求等)。③风险控制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基质效应研究(如:不同基质样本的回收率偏差<5%等)、互换性评价(如与临床样本的比对试验数据)等[4]。
在体外诊断试剂注册审评与核查过程中,也会遵循上述原则对校准品溯源资料及其过程记录的完整性与合规性进行确认。
2.注册体系核查对量值溯源的关注点
2.1 校准品溯源研究资料的完整性
体外诊断试剂校准品溯源性的建立与确认应在产品设计开发时完成,在产品性能评估等非临床研究及临床验证时应保持与设计输出的溯源性一致。
注册核查时,首先会确认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校准品溯源的完整性,核查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校准品溯源性研究资料及相应的采购、使用及实验记录。
在对校准品溯源性研究资料的核查中,通常会关注:①企业是否建立各级测量程序,各级测量程序的不确定的识别及分类、互换性研究资料、各级校准品的稳定性研究资料等。②各级校准品的制备及赋值操作工艺文件,需确认是否明确关键技术参数及指标,是否明确测量系统等。③核实研究过程记录、原始数据及外购校准品/ 标准物质等量值溯源研究相关的物料采购记录等,确认其真实性及完整性。
2.2 校准品溯源的一致性
产品性能验证、注册检验与临床评价用产品校准品应与申报的校准品保持溯源一致。
一致性核查关注重点如下:①产品性能评估配套用校准品、注册检验时配套用校准品、各试生产批次产品检验配套用校准品、临床试验或临床评价时配套使用的校准品溯源是否一致。②带校准品的产品需要核查性能验证批、注册检验批、临床试验批各试产批产品校准品及其量值传递过程中各级校准品的制备与赋值记录,确认上述记录中的制备、赋值过程与企业输出的各级校准品制备与赋值规程一致,确认产品设计输出、验证与确认阶段配套使用的校准品的溯源的一致性。如有不一致的情形,需进一步确认这种情形是否被及时识别并开展风险评估,是否采取适当的纠正预防措施。③不带校准的产品也需确认产品设计开发、验证与确认阶段配套使用的校准品是否与产品说明书声称的一致。
在核查过程中,校准品溯源一致性问题比较常见,在下文中会进一步阐述。
2.3 校准品溯源可靠性保障
企业应具备各级校准品的获得或制备能力,具有各级赋值程序规定的赋值人员、赋值设备、赋值所需的生产环境、明确的赋值方法以及赋值用试剂、标准物质、原材料的采购控制能力。为保障后续生产中校准品溯源的可靠性,校准品溯源性控制也需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并保留可追溯记录。
①现场核实企业是否具备各级赋值程序规定的校准品溯源的环境设施,是否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控制要求并形成记录。②现场核实企业是否具备各级赋值程序规定的校准品溯源的设备,溯源用设备是否符合相应的使用及管理要求,是否建立该设备的操作规程,是否能提供该设备的维护使用记录。③通过现场询问等方式,确认赋值人员是否了解赋值的过程及控制要求等。④如量值传递过程中需要使用人源样本,现场需确认企业是否建立相应的管理要求,是否具备样本管理的条件,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生物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校准曲线码(非实物校准品)传递量值的产品,企业仍然需在说明书中明确曲线码的溯源。在现场核查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声称开展核实,那么上述的核查要求就同样适用于这类产品。
3.注册体系核查中发现的体外诊断试剂校准品量值溯源共性问题
3.1 量值溯源资料完整性问题
3.1.1 工作校准品制备/赋值规程缺失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体外诊断试剂附录中明确规定:应当建立校准品、参考品量值溯源程序。对每批参考品、校准品赋值[5]。量值溯源程序包括各级传递过程的规定,如果量值传递过程中包括工作校准品,那么就应该包括工作校准品的制备和赋值过程,应该建立相应的规程文件。如果这部分文件缺失,会导致工作校准品的量值传递不稳定不可靠从而影响产品校准品量值的正确性,最终导致临床测量结果不正确。
示例:某企业未制定《工作校准品制备规程》,仅在研发记录中简单描述工作校准品由“参考品稀释10 倍”制成,未规定稀释溶剂配方(如是否含小牛血清)、分装体积(如50μL/ 管或100μL/ 管)等关键参数[6]。
风险:规程缺失可能导致不同批次工作校准品的基质组成不一致,引发校准曲线的斜率漂移(如相邻批次斜率差异>5%),导致产品最终测量不准确的风险。
3.1.2 选定测量测序及相应赋值记录缺失
在核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企业不具备制造商选定测量程序中规定的赋值设备。制造商选定测量程序一般用于工作校准品赋值,在注册申报阶段,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校准品制备、赋值规程,其赋值设备应按赋值规程的要求进行管理,如不具备赋值设备,企业通常采用借用临床机构的设备或委托临床机构进行赋值,临床机构使用的设备及其赋值过程未必符合赋值规程的要求,上述方式存在可能因赋值设备性能偏差或管理失控而导致赋值不准确的风险,因设备的缺失,通常也会导致赋值记录的缺失,不能满足资料完整性的要求。
示例:某企业在申报肿瘤标志物校准品时,不具备工作校准品赋值用的液相色谱仪,与临床机构签订设备借用协议,借用临床机构的液相色谱仪对工作校准品进行赋值,但该设备未经过计量溯源链规定的性能验证或确认(如:波长准确度偏差控制要求等),导致工作校准品赋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缺失关键设备参数,影响产品校准赋值准确性[6]。
风险:借用临床机构设备且未对设备性能进行验证、使用过程不受控,存在设备性能不达标、赋值过程不可控的风险,可能导致校准品量值偏离参考方法的要求,最终导致临床检测结果出现系统性偏差。
3.2 量值溯源一致性问题
3.2.1 规程执行不规范
校准品不按其制备/ 赋值规程制备或赋值,这种情况比较常见,通常有如下几种情形:
3.2.1.1 赋值设备型号与规定不一致
示例:某企业校准品赋值规程中规定赋值设备为日立7180,实际使用赋值设备为日立labospect 008a,设备更新换代带来的执行偏差,未被企业识别。
风险:赋值设备与赋值规程规定的不一致导致赋值系统变更,设备性能偏差可能会导致赋值系统发生偏离,可能导致校准品量值溯源系统发生偏移,导致临床检测结果系统性偏差。
3.2.1.2 赋值流程与规定不一致
示例:某企业产品校准品赋值规程中规定:应由3 台赋值机,各5 个测试,不同时间点重复3 个轮次,根据格拉布斯准则(P=0.95),剔除离群值后计算浓度均值,该均值即为被赋值校准品的值;抽查注册检验批赋值记录,企业未记录3 个轮次的测试时间及环境条件,原始数据显示3 个轮次的测试为连续数据,未遵循赋值规程中“不同时间点重复3个轮次”的要求,赋值过程与赋值规程的规定不一致。
风险:赋值过程未按规程要求“不同时间点”测试,存在设备漂移、环境波动等系统性误差未被有效控制,导致离群值剔除不完整或均值计算偏差。可能导致校准品浓度均值偏离真实值,进而引发临床检测不准、重复性不佳的风险;未记录测试时间及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设备状态),无法追溯和评估环境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可能导致数据真实性存疑的风险。
3.2.1.3 工作校准品与量值溯源文件的规定不一致
示例:抽查某企业注册检验批工作校准品制备及赋值记录,该工作校准品为缓冲液与高值混合血清梯度稀释制备;该企业工作校准品制备规程规定工作校准应为:低值混合血清与高值混合血清梯度稀释制备;且企业提交的溯源文件中规定工作校准品为血清样本经赋值后使用,现场查看的工作校准品与其量值溯源文件的规定不一致。
风险:校准品作为检测系统的核心参考标准,其制备方法偏离规程要求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可能导致:量值溯源失效、检测结果不可靠的风险。
3.2.1.4 申报产品设计输出配套校准品与研制、验证、确认阶段配套使用的校准品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包括多种情形。
示例1:某企业申报产品组分中无校准品,说明书中明确配套用校准品为已上市的A品牌校准品,现场核查时查见该产品研究初期至产品性能评估时(包括稳定性评价、参考值范围验证)所用校准品均为B品牌校准品,注册检验配套用校准品与申报的说明书规定一致,均为A品牌校准品。产品性能验证用校准品与申报资料不一致。
风险:B品牌与A品牌校准品的基质组成、定值方法、稳定性可能存在差异,验证用的检测系统与申报的检测系统不一致,会导致申报产品的稳定性评价、参考值范围验证、精密度/ 正确度等研究数据不能真实反映申报系统的检测性能,从而导致上述研究数据无效、注册申报失败的风险。
示例2:某企业注册申报资料中明确校准品溯源至国际标准物质,体系核查时发现产品校准品量值实际溯源至企业选定的测量程序,该测量程序使用已上市获证第三方试剂校准品的量值为溯源终端,与申报资料不一致,企业解释为第三方试剂声称可溯源至国际标准物,因此他们申报资料中引用了该说法。
风险:申报声称溯源至国际标准物质,实际溯源终端为第三方校准品,未建立完整溯源链,未遵循ISO 17511“溯源至最高计量学层级”原则,企业校准品定值缺乏计量学基础,第三方校准品本身存在赋值偏差,申报的产品的量值将累积误差,造成检测结果系统性偏移,导致临床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临床数据可靠性的风险。
经对现场核查发现的高频问题分析,注册人需认识到校准品管理和量值溯源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法规合规、患者安全的系统性工程,任何环节的侥幸心理都可能引发连锁风险。
4.标准的进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03 年8 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第一版ISO 17511:200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我国2008 年同等采用并发布实施了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这也是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试剂校准品量值溯源注册审评与核查的主要参考标准。该标准不仅对量值的传递途径进行了规范,还对具体赋值的不确定度等内容提供了研究方法。
2020 年4 月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 17511:2020版。与2003 版相比,新版标准扩展了溯源范围、强调了更多技术细节、融入了风险管理要求,构建了更全面、灵活的量值溯源体系,为体外诊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对校准品量值溯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对ISO 17511:2020版标准转化工作的推进,为更好地符合注册审评及体系核查的要求,企业应积极跟进ISO 17511:2020版的要求,强化、细化、规范化量值溯源体系。
4.1 机遇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分子诊断、质谱检测等新兴技术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SO 17511:2020已经为这些新兴技术提供了初步的溯源框架,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例如,在分子诊断中的基因测序技术,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溯源方法,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场景的拓展,需要标准能够持续跟进,为其提供更精准、更具针对性的溯源指导,确保基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个性化医疗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新标准还首次将患者样本的量值溯源纳入要求,并明确适用于以数值为基础的定性检测(如通过阈值分类的结果)。这强化了检测结果的临床可比性,例如在传染病筛查中,定性检测的数值化溯源可提升不同实验室间结果的一致性。同时也对LDT项目的溯源性提出了要求,有利于LDT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挑战与持续改进
新标准强调了更多的技术细节,如新标准要求校准品与患者样本具有互换性,并明确每一步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需可控。这就意味着溯源流程的复杂化细节化,企业需建立更严格的溯源链,例如模式1 要求校准品通过一级参考物质(m1)和RMP(p2)进行多级校准,涉及复杂的测量程序验证和不确定度评估。中小型企业可能因技术门槛高而面临生存压力。
为适应新标准的要求,生产企业与临床实验室还需要提升文档管理水平与数据透明化程度,需要企业建立更完善的文档管理系统,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数据记录和验证。
对临床实验室来说,也面临更严格的溯源控制要求,如校准品的更换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波动,实验室需通过持续的稳定性研究和临床比对确保结果的连续性。
ISO 17511:2020版是检验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其利好在于推动了溯源体系的规范化和临床结果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对企业和实验室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行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国际协作和政策支持,逐步解决执行中的挑战,实现从“合规”到“卓越”的跨越。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