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美的集团如何提升质量?

嘉峪检测网        2022-10-08 11:16

我一直想写一篇,美的是如何提升质量的文章。

 

虽然我有足够的数据,如产品直通率、市场维修率等,可以说明美的的产品质量,确实在这10年来提高很大。

 

然而很多时候,外界会认为,这是企业内部数据,说服力不强。

 

但我知道,美的在质量管理上的根本性改变,已经发生了,并且还在不断提升。

 

只是,用户心智中的印象转变,与实际质量的提升之间,还有很长的滞后性。

 

所以,我一直在等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明。

 

终于,被我等到了!

 

9月16日,美的集团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

 

中国质量奖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于2012年经中央批准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评审之严格是中国之最,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审定,并核报国务院决定。

 

今年是第四届,各行各业共有696个组织申报,最后美的集团与中国核电、中铁工程等9家组织杀出重围,获得中国质量奖。

 

从曾经被人诟病质量问题,到如今获得中国质量最高荣誉,美的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质量提升之路?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回首美的的质量管理,走过了三个阶段:

 

符合性→可靠性→智能性。

 

我们逐个来分享,希望能对你的企业有帮助。

 

—1—

符合性质量管理:

规模导向下的底线管理

 

2010年以前,中国家电市场处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跑马圈地时代。

 

美的从1980年做风扇起家,开始进入家电领域,到2010年整整30年高歌猛进,通过事业部的多元化机制,在白色家电领域四处开花。

 

整体规模从1980年的不足百万,到2010年的超千亿,30年间增长数十万倍。

 

在这一阶段,美的质量整体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而且越是早期的产品,质量越是稳定。我在20年前买的风扇,虽然现在看上去很旧了,但一直不坏,我也就没舍得扔。

 

创始人何享健,在长期带领美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一直都很强调质量。

 

早在1997年,何享健就曾说过“中国市场容量之大,足以令任何一种产品的经营者都有利可图。问题是,你的产品的品质,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美的质量体系的搭建,在早期就是比较完整的,从新品开发环节的型式试验、寿命试验,采购环节的来料检、供应商驻厂检,生产环节的现场巡检、下线成品检,入库环节的二次抽检,售后的投诉处理、市场维修、退货等,各事业部的管控力度会有所不同,但整个质量体系在每个事业部都还是完备的。

 

与产线设备的投资审核之严格相比,美的在质量仪器设备上的投资,往往更快得到审批,也不会有过多的数据上的反复论证。

 

我在2009年,负责过一个质检实验室的投资建设,金额接近1000万,不到一周就审批通过,即使后面需要追加部分投资,也不会被卡,使得当时质检实验室的完成进度,比立项时还提前了半个月。

 

这一阶段的高速发展,是规模导向下以销售为重的多元化扩张,虽然质量体系人员的地位,在这一阶段,平心而论确实不如销售体系地位高,但如果不是质量体系的完备,与质量人员对产品底线的管控,美的这么多产品、这么快的增长,也难以走得这么远。

 

由于当时追求规模的战略导向,对于质量的底线管控,是以符合国标、企标等各种规范的安全标准、或基本需求为主,即产品不能出大问题。所以这一阶段对批量性质量事故,问责追究的很重,但是内部的来料挑选使用、或一些瑕疵的例外放行,还是会有发生。

 

直到2010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质量危机事件。

 

—2—

可靠性质量管理:

质量成为最高战略要求

 

2010年,紫砂煲事件成为美的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质量危机事件。

 

且不论紫砂行业,当时的政策和标准,存在哪些模糊地带,从美的自身来说,这起事件还是给美的的质量管理,敲响了警钟。

 

2011年,美的启动了战略转型,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追求经营质量,而追求经营质量,先从追求产品质量开始。

 

因为多年来追求规模的惯性,还是给美的的质量口碑带来了损害。

 

我至今清晰记得,方洪波在内部高管会议上,曾痛心疾首的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他有一次给美的外部投资方做汇报,有一个投资人,当场拿出三个美的电水壶,质问道:“我连续买了三个,坏了三个,如果美的还是这样的产品质量的话,这个企业还怎么做?”

 

还有一次,在广泛征求内部员工意见时,有一条意见是,“我是美的员工,但我不用美的产品”,这句话也深深地刺痛了方洪波。

 

沉疴需猛药,乱世用重典。

 

2012年,方洪波执掌美的大权,全面推动重大变革,集团正式推动“精品战略”,质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最高的战略要求。

 

美的质量管理,从满足基本标准的符合性,上升到了精益求精、用户满意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这一质量管理上的升级,美的从组织、考核、权责、流程、标准至少五个方面做了重大改变。

 

●  组织上,集团成立科技与品质部,各事业部品质部门上升为一级部门。同时,集团品质管理职能做根本性调整,从原来对外衔接和对内协调为主,改变为对内重心下沉,主抓各事业部质量问题暴露和追究,以及品控能力提升。

 

●  考核上,品质指标压倒其他一切考核指标,所有品类的品质指标,每月拉通大排名。同时,为避免短期行为,品质指标加大考核周期,如当年市场维修率,调整为三年累计市场维修率等。

 

●  权责上,不论经营业绩如何,品质具有一票否决权。当时的集团科技与品质部,可越过事业部总经理,对品质问题控制不力的事业部品质总监,直接进行罢免,同时事业部总经理承担连带管理责任。实际上,也因为真正干掉了好几个品质总监,所有人才明白,这次是来真格的。

 

●   流程上,改变原来只从售后环节,获取市场质量信息反馈的被动做法。在新品开发前端,强制大幅度增加新品试用、用户体验、入户调研等环节。新品试用,至少要在10个一二线城市进行试用;用户体验,从内外部选不同群体,且不低于一定人数,进行真实场景下使用;入户调研,研发和策划人员,走出办公楼,走进用户家,听原话,知实情。

 

●  标准上,从采购到物流,提高每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例如,为提高来料品质,不惜增加成本,要求只和行业内品质前三,或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合作。

 

2010年以前,出现过的来料挑选使用、产品例外放行等情况,在这一阶段,哪怕是极小的外观瑕疵,即使影响销售、影响利润,也绝不手软。

 

2012年销售比2011年骤减了300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砍掉了很多亏损业务,但也有不少原因,是因为品质刚性导致的。

 

矫枉必须过正。

 

过正不是过分,过正是为了在本质上,转变所有人的质量意识,改变以前“差不多就行”的质量思维。

 

这一过程的转变,从2011年持续到2015年,彻底改变了美的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力度上的,更是模式和意识上的,至于所使用的是QC老七大手法、新七大手法,还是TRIZ等工具,都还在其次。

 

—3—

智能性质量管理:

全面数智化高质量转型

 

如果美的仅仅是做到了,可靠性的质量管理,那还不足以获得中国质量的最高荣誉。

 

当然,美的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断升级,也不是为了获得各种奖项。

 

2011-2015年,美的眼光向内、反躬自省、苦练内功,大幅提升了内在的产品质量,以及经营质量。

 

2016年开始,美的先后大手笔收购,日本东芝白电业务、德国库卡、意大利Clivet、以色列高创等国际公司。同时加速在全球布局,海外制造基地多达17个,全球研发中心多达22个,美的自有品牌的海外销售也在快速拓展。

 

进入这一阶段,美的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是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做到产品可靠,还要满足世界各地的用户需求。

 

面向全球、全价值链,已经不是仅仅依靠质量部门的铁腕管控,就可以尽在掌握的了,必须要在战略思想、管理方法上进行再次升级。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美的实施的632项目、T+3模式、MBS运营体系、“双智战略”等智能化、数字化措施,这些都为美的全面数智化的高质量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美的此次斩获中国质量奖的“5全5数”,就是在这一阶段沉淀积累、再次升级后,形成的智能质量管理模式。

 

“5全”是把握全球不同市场、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5数”是一种工具方法,是如何去满足不同市场、不同用户的需求。

 

“5全”强调战略思想,突出全球视野和全价值链管理,满足全球市场外在需求,包括全球用户共创、全球平台群开发、全价值链T+3运营、全球联合管理、全系统632。

 

“5数”则是管理工具和方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运营质量,包括数智企划、数智研发、数智制造、数智营销、数智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质量管理的智能分析、智能预警、智能管控、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是该模式的核心,可以称之为“5智”。

 

(美的“5全5数” 智能质量管理模式,图片来源美的集团公众号)

 

再多说一点,“5全”经营创新模式贯穿企划、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同时,围绕用户需求(To C)、企业需求(To B)、社会需求(To S),打通供需两侧,通过“5数”管理创新模式,打造全价值链智能化质量管理。

 

至此,美的登上了质量管理的第三级台阶。

 

最后的话:

 

前几天,有一位整体家居头部企业的朋友,和我了解美的厨电类产品的市场维修率数据。

 

对比之后,他发现所在企业,当前甚至还没有达到,美的10年前的质量水平。

 

没有一蹴而就,只有不断进步。

 

美的经过53年的发展,质量管理走过了三个阶段:

 

●  符合性:关注基本需求,实现能用、可用的传统质量。

 

●  可靠性:关注用户体验,实现耐用、易用的全面可靠性质量。

 

●  智能性:关注全球用户需求、全价值链管理,实现全面数智化的智能质量管理。

 

你的企业,质量管理面临着哪些问题?

 

现在正处于哪个阶段呢?

 

分享到:

来源:卓越运营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