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国产首款可控弯微导管获批上市

嘉峪检测网        2025-07-21 19:37

近日,环心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简称“环心医疗”)旗下的SteerFar曲游®可控弯微导管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国械注准20253031436),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可控弯微导管

 

# 冠脉复杂病变治疗现状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指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易损斑块的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同时血栓发生机化、纤维化和钙盐沉积,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腔完全闭塞,且持续闭塞的时间大于3个月的病变,病变坚硬、常伴有血管迂曲、钙化等复杂情况,使得介入治疗难度大,手术并发症多。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心肺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理改变有关。

CTO及分叉病变是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公认的难点。

国产首款可控弯微导管获批上市

CTO 病变约占 PCI 手术的 20%(当前PCI已过200万例患者,市场巨大),可控弯技术刚刚进入冠脉介入市场。主支与分支血管成角多变、斑块分布复杂,导丝进入分支失败率高达 30%,术后分支闭塞风险较单纯主支病变增加 2-3 倍。

这类病变对微导管的操控性、支撑力及血管适应性提出极高要求,而可控弯微导管已成为突破技术瓶颈的核心器械。

可控弯微导管的设计旨在提升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神经和心血管手术中。这类导管通常通过操纵拉线来实现弯曲,以适应复杂的血管结构。

 

# 关于SteerFar曲游®可控弯微导管

该产品由控弯手柄、应力释放管、导管、亲水涂层组成,适用于在外周、冠脉血管内注射或输入对照介质和/或液体和/或栓塞材料(栓塞微球、栓塞微粒),和/或适当的器械(弹簧圈)。

1. 可实现双向 180° 动态调弯:复杂分叉的“导航系统”

国产首款可控弯微导管获批上市

 

精准适配血管形态:通过手柄旋钮可实现双向 180° 角度调节,弯曲半径低至 2mm,可精准匹配分叉病变的成角(如 > 90°)和迂曲血管段。

提升导丝通过效率:在反转导丝技术(RWT)中,可调弯功能可辅助导丝形成“发夹状”塑形,显著提高分支开口的导丝通过率。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使用处理成角 > 70° 的分叉病变时,导丝进入分支的时间从平均 12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

 

2. 薄壁大腔结构:兼容更多器械及栓塞剂

国产首款可控弯微导管获批上市

优化器械兼容性:采用 1.7F-2.7F 多规格外径设计,兼容更多器械:0.010’’及0.014’’导丝,微球及0.018’’弹簧圈。

支撑与灵活性平衡:管身采用双层钨丝编织工艺,径向支撑力较传统单层编织微导管提升 40%,在拘禁导丝技术或 Crush 支架术中,可提供稳定的导丝支撑平台,同时保持头端灵活性。

 

3. 规格齐全与人性化设计

国产首款可控弯微导管获批上市

 

多尺寸适配:提供 125cm和150cm 多种长度及 1.7F-2.7F 外径选择,从桡动脉的到股动脉均能精准适配。

亚洲人工程学手柄:握持设计符合亚洲人手型,调弯旋钮操作行程短(1 圈完成 180° 调弯),减少术者疲劳,提升术中操控精准度。

 

# 可控弯微导管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

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介入治疗

在近段纤维帽模糊、侧支迂曲或需逆向CART技术的复杂CTO病变中,可操控微导管应用于:

进入分支血管

重新进入真腔

在锐角分支中输送导丝

优势:减少导丝预塑形需求,提高微通道导航的可控性。

2. 结构性心脏介入治疗

尤其在房间隔穿刺和左心房导航中应用:

二介瓣介入治疗

左心耳封堵术

瓣周漏封堵术

可操控鞘管的输送

优势:精准对准卵圆窝或左心耳开口,减少透视时间。

3. 外周血管介入(PVI)

国产首款可控弯微导管获批上市

通过髂动脉、股浅动脉或胫动脉的复杂闭塞病变

栓塞术中进入分支血管(如子宫肌瘤、内漏)

优势:可偏转头端有助于绕过钙化斑块或迂曲分支。

4. 心脏电生理监测与消融(EP)

用于肺静脉隔离、心房标测及消融治疗

部分电生理导管集成了转向操控与标测传感功能

优势:实现精准定位,确保与心内膜面的稳定接触。

 

分享到: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