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嘉峪检测网        2025-09-30 09:21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标准单元在芯片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随着摩尔定律的持续推进,芯片设计对功耗(Power)-性能(Performance)-面积(Area)(PPA)的优化需求愈发严苛。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标准单元(Standard Cell)作为数字芯片设计的基础构件,其布局质量直接影响整个芯片的PPA表现。
 
这里指出,从平面晶体管(Planar)到FinFET,再到环栅晶体管(GAA)、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等新型器件结构,标准单元的轨道高度(Track Height)从7.5T压缩至3T,晶体管密度持续提升,设计规则愈加复杂,给标准单元布局生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标准单元设计流程
 
从逻辑到布局
 
标准单元的设计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逻辑电路设计:定义单元功能(如NAND、NOR、XOR等);
 
晶体管级网表:将逻辑功能映射为晶体管电路;
 
晶体管布局(Placement):在满足设计规则的前提下,安排晶体管位置;
 
内部布线(Routing):在单元内部完成晶体管之间的连接;
 
版图优化:优化面积、延迟、功耗、可布线性等指标。
 
在亚10nm工艺节点下,设计空间巨大,优化目标复杂,传统方法难以兼顾最优性与计算效率。
 
核心挑战
 
复杂性与最优性的博弈
 
晶体管分区(Transistor Partitioning)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目的:缩小搜索空间,加快布局速度;
 
问题:可能错过全局最优解;
 
权衡:快速 vs 最优。
 
如上图示,采用基于设计层次的分区方法可快速生成布局,但可能不如穷举搜索得到的布局紧凑。
 
Gear Ratio & Offset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引入非均匀网格(如2:3齿轮比)可增加布线资源;
 
不同 Gear Ratio,布局结构、引脚位置、布线通道都会发生变化。
 
面积与引脚可接入性的权衡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增加单元面积可提升引脚接入性(如从6CPP增至10CPP);但会牺牲面积,需要在面积最小化与布线友好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优化新方法与新器件结构
 
逻辑级优化
 
Expand search space for optimality
 
产生多种设计可能性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同一逻辑功能可通过不同布尔表达式实现;
 
例如 XOR2 可表示为:
 
F = A·B' + A'·B
 
或 F = (Y + A·B),其中 Y = (A + B)'
 
不同表达式对应不同晶体管拓扑结构;
 
通过逻辑变换可生成多种电路结构,供后续布局选择。
 
拓扑优化:晶体管堆叠顺序与网表重构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通过调整晶体管堆叠顺序,优化 Euler path,减少布线复杂度,可移除冗余晶体管,优化内部网表结构。
 
例如将某些中间信号直接映射为晶体管堆叠节点,减少过孔与金属层使用。
 
欧拉路径(Euler path) :通过图中所有边的简单路。(换句话说,每条边都通过且仅通过一次)
 
欧拉回路:闭合的欧拉路径。(即一个环,保证每条边都通过且仅通过一次)
 
驱动能力优化
 
通过网表分裂(Net Splitting)技术,将大驱动单元拆分为多个小单元;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可提升电路性能(如降低延迟、提高驱动能力),同时保持面积与功耗的可控性。
 
标准单元融合
 
将多个标准单元(如NAND2与NOR2)融合为一个复合单元;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可减少引脚数量、压缩单元面积,适用于引脚密度墙(Pin Density Wall)问题严重的场景;
 
总结
 
通过逻辑层、拓扑层、物理层的协同优化,可显著提升PPA;
 
结合DTCO(设计-工艺协同优化)与STCO(系统-技术协同优化)理念,未来仍有广阔提升空间;
 
新器件(如MESO、TFT)的引入,可能重新定义标准单元的设计范式。
 
最后:标准单元的“微观战争”
 
在先进工艺节点下,标准单元不再只是“积木”,而是PPA战争的微观战场。每一个晶体管的摆放、每一条金属线的走向、甚至每一个过孔的位置,都会影响最终芯片的性能与良率。未来的标准单元设计,不再是“画版图”,而是跨层次、跨器件、跨工艺的系统级优化工程。(DTCO/STCO)
 
芯片标准单元设计流程、挑战与新方法
分享到:

来源:十二芯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