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生产品管

质量管理中的数据与数据分析

嘉峪检测网        2017-05-08 09:47

质量管理本是一门科学,但许多食品质量人将它变成了一门艺术。科学是可重复、可测量,也可以做出合理预测。但艺术则是万化莫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1、SPC的概念

质量管理中的数据与数据分析

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属于科学范畴,它用一系列数据来评估过程控制能力。SPC广泛用在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但食品企业用的不多,即使用也用的不好。

 

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如同美术界的写实画,力求一致、准确、严丝合缝。而食品则属于美术界里的写意画,形似即可,你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汉堡包、十八街大麻花,或者大白兔奶糖。即使用模子做出来的月饼,从烤箱出来后就面目全非,五花八门了。

 

对精度要求很高,往往意味重复性高和可测量性强,所以SPC就在这些行业质量管理中诞生、发展,并用的风生水起。而食品对尺寸就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似乎让SPC没有了用武之地,至少据我了解,除了世界级食品企业有了些SPC,如在净重控制或产品检测上,国内企业很少用SPC,甚至连净重这种关系到成本的控制,也很少使用到SPC。

 

相对尺寸、重量这类的质量控制控制,食品质量中还有一个控制对象是机械、电子类产品所没有的,就是微生物。它来无影去无踪,似乎很难用SPC来验证过程控制能力。这可能也是食品人将质量管理当成一门艺术的原因。

 

SPC在英文中是三个词组成,统计(Statistical)、过程(Process)、控制(Control)。我理解为,通过对过程质量数据的统计,来验证质量控制能力。

 

在这三个词中,最重要的是统计(Statistical),你需要收集和分析哪些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验证过程控制能力。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看,许多食品企业所收集的数据并不少,只不过大部分数据没有成为过程验证能力的输入,而是变成了废纸一堆。我常常说的一句话:“只是为了证明做了还是没做,而不是为了做过程能力验证的记录,最好就不用记了。”

 

2、“如何减少异物投诉”的实验

 

形状不一的食品,来无影去无踪的微生物,是否可以用SPC或者用数据来验证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呢?最近我做了一个调研,题目是“如何减少异物投诉”。就是用客户在质量控制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来验证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当找到过程控制的短板后,改进的结果就能够呈现显著的效果。

我在企业多年,异物控制是最头痛的工作之一,但它也是管理体系能力验证最好的的数据来源。

 

一个产品从原料采购、来料验收、仓储、生产、物流、分销、零售,直至消费者投诉,才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几乎所有质量管理活动或程序。

 

如果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只是在仓库没有卖出去,或没有被消费者消费,我认为这个产品属于没有质量的产品,至少属于缺乏所有质量元素的产品。因为它没有验证分销、零售管理,也没有完成消费者的体验。

 

《投诉是消费者给我们的礼物》(consumer‘s’ complaint is our gift),这是我1995年在雀巢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它背后的意思是说:“当消费者投诉你的产品时,它正是用来验证你质量管理体系某些过程控制的一次好机会。”

质量管理中的数据与数据分析

 

那如何用异物投诉数据来评价某些过程控制的能力呢?

 

一、首先要说为什么会有异物投诉?

 

如果想让异物投诉为零,唯一的方法就是关门大吉。

 

食品生产离不开人,人身上的毛发,衣服上的纤维都可能进入到食品里。食品生产离不开设备,设备上的零部件,机器某些部分破损都可能进入到食品里。食品生产离不开食品原料,你可以保证你生产过程中没有问题,但保证不了你的供应商没有问题。食品生产所处的环境,非常容易吸引老鼠、蟑螂、苍蝇,很容易进入到食品中。可以用生产芯片的超洁净车间生产食品,但你的价格足以让消费者退避三舍,卖不出去的食品,是证明不了产品中是否含有异物。

质量管理中的数据与数据分析

 

二、其次要分清哪些异物属于物理危害,哪些不是物理危害

根据HACCP对危害的定义和分类原则,异物属于物理危害。但不是所有的异物都属于物理危害,比如头发、纤维、软塑料、虫子、苍蝇,油污等,它们对消费者不能造成伤害(这里是指生理伤害,心理伤害不属于食品安全管理范畴)。因此在分析异物投诉时,还要将金属、玻璃、木刺、硬塑料等这些属于物理危害的异物单独拿出来分析,而且要找出具体的方法将这些危害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什么是可接受程度?

 

没有统一的标准,我理解为设备摩擦可能导致金属末或屑进入到食品中,它们虽然也是金属,但对消费者的牙齿基本上造成不良危害。这也是为什么金属探测器会有不同的敏感标准测试块,就是根据产品特性和使用用途,来选择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的测试快。

 

有人说苍蝇应该算物理危害,推断依据是苍蝇可能带有致病菌。如果是致病菌对消费者造成伤害,那应该属于生物危害,而不是物理危害。只是猜测可能携带致病菌,却没有任何可以验证的方法和结果,这样的判断不符合HACCP对危害的定义。消费者吃到了苍蝇,只是感觉恶心,那属于心理伤害管理的范畴。

 

在选择数据时,就要对投诉数据进行分类,至少分为危害类、非危害类。重点控制对象是危害类,金属可以通过金属检测器或X光机来控制,玻璃、硬塑料、木刺等,可以通过工厂卫生设计、PRP等来控制。分清类别,用数据来验证危害类异物的控制过程能力就是水到渠成。

 

三、根据异物的来源来验证异物控制过程的有效性

常常使用的工具是人、机、料、法、环,但拿到投诉样品是分析异物来源最重要的一步!我甚至建议:“拿不到样品,不做分析。”就是逼着销售人员在接到异物投诉时,要尽可能拿到样品。照片可能能够说明一部分问题,但像金属、塑胶、木头、线绳等,是用来对照生产现场是否能够找到同样物质的证据。尤其金属,也可以用来验证金属探测器的工作状态。

 

四、根据异物投诉占总投诉数量的百分比来验证投诉管理的有效性

除非个别消费者恶意将异物放入到产品中,希望拿到不法的投诉补偿。产品中发现异物,那一定是产品质量问题(不一定是产品安全问题)。而其他投诉,有些是消费者对产品知识不了解,比如净重、颜色、形状、鼓包等,这些不属于质量问题,但消费者也可能投诉生产企业。

 

解决异物投诉与投诉管理密切相关,它与销售、质量、生产、设备、采购、物流、客服、供应商等密切相关。拿投诉总数做参照,当异物控制过程和纠正预防措施有效时,异物投诉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降曲线。背后的逻辑是,消费者对产品知识的误解是永远存在的,这是不能控制的,而且随着你产品在市场上销售量的提高,这部分消费者的数量也在提高。而异物是你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控制过程有效性的提高,而明显的下降。

 

五、根据异物不合格品管理验证异物投诉管理的有效性

基本上所有食品企业都有《不合格管理程序》,它是管理异物的重要程序之一。不合格管理的对象是人、机、料、环中与标准(法)要求不符合的情况发生。如果在不合格报告中,很少有关于异物的信息,那就可以证明在生产环节对异物管理的失控。

 

六、对供应商投诉的管理

异物有可能来自原料或包装材料。

 

国内目前的现状是,食品链上游B2B类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往往低于下游B2C的终端产品企业。当异物能够确定是由原料带入的时候,一定要将异物样本移交给供应商,同时对供应商提出改进要求。因此,验证与供应商沟通(采购)、内部原因分析(生产、质量、设备)、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供应商),则是异物管理改善的重要一步。

 

七、管理层对异物管理的关注

异物管理是对质量管理体系验证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管理层在管理评审或质量月会上,应该将它作为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与危害类相关的异物投诉。管理层负责战略、策略和方针的。在收集数据时,要关注管理层在异物管理方面投入的资源,如资金、培训、咨询、设备改造等。许多企业寄希望通过负激励的方式降低异物投诉,只有有这样的策略,基本上可以判断异物管理的方向错了。因为员工因为害怕惩罚,而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应对方式。

 

有些企业通过员工发现异物给予正激励的做法,这样的策略也是错误的。因为,有些时候很难判断异物来自何方,正激励的方式可能就会激发某些人的恶性一面,如故意添加等。正激励是通过质量文化来体现的,它不是针对发现异物本身,而是要通过跨部门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通过评比、交流的方式,提高异物管理整体的提高。

 

分享到:

来源: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