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生产品管
嘉峪检测网 2025-08-14 08:42
药包材(药品包装材料)是药品的“保护屏障”与“质量桥梁”,其安全性、功能性直接影响药品的稳定性、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
2025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新版药典”)在药包材领域进行了系统性修订,重点围绕标准体系的完善化、安全性要求的严格化、与药品关联审评的协同化三大方向,对制剂企业的药包材标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版药典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执行,目前印刷版已出版发行。制剂企业需以“科学性、合规性、实用性”为原则,在过渡期内完成药包材标准的全面修订,确保从“符合现行药典”到“适配新版药典”的平稳过渡。
本文结合2025版中国药典的核心变更内容,系统阐述制剂企业修订药包材标准的关键步骤与实践要点。
一、新版药典中药包材的核心变更解析
新版药典对药包材的标准修订并非孤立调整,而是与《中国药典》“四部”药用辅料与药包材通则的体系优化深度融合,主要变更体现在以下维度:
(一)标准体系的层级化与规范化
新版药典进一步明确了药包材标准的分类框架,将药包材标准分为药典标准(强制性)、注册标准(企业自主制定但需关联审评)、行业标准(如YBB标准)三级,并强化了药典标准的“基础底线”作用。例如:
药典标准:新增“药包材通用要求”专章,明确所有直接接触药品的药包材必须符合“化学稳定性”“生物安全性”“功能适用性”三大基本原则(类似ICH Q3D/ICH M7对杂质与毒性的控制逻辑)。
关联性要求:药包材标准需与药品剂型、生产工艺、贮藏条件“精准匹配”(如注射剂用玻璃瓶需明确耐碱/耐酸性能,吸入制剂用铝塑组合盖需规定气流阻力范围)。
(二)安全性指标的严格化
新版药典对药包材可能引入的“迁移物”“浸出物”“微粒污染”等风险的控制显著加强,具体包括:
化学安全性:
——对重金属(铅、砷、镉、汞)的限量从“总量≤10ppm”细化为分项限值(铅≤0.5ppm、砷≤0.1ppm、镉≤0.05ppm、汞≤0.01ppm),与欧盟药典(Ph.Eur)及美国药典(USP)接轨;
——新增元素杂质(ICH Q3D)控制要求,针对注射剂、眼用制剂等高风险品种,限定1类(如镉、铅)、2A类(如钴、镍)元素的总迁移量(例如注射剂用塑料包装材料中镉的迁移量≤0.001μg/day)。
——残留溶剂:对药包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如环己烷、二氯甲烷)残留限值收紧(例如注射剂用胶塞中二氯甲烷残留从10ppm降至1ppm)。
生物安全性:
——明确要求药包材需进行细胞毒性试验(ISO 10993-5)、致敏性试验(ISO 10993-10)、溶血试验(ISO 10993-4)(原仅注射剂用包材强制,新版扩展至口服制剂直接接触药包材);
物理安全性:
——对玻璃包装材料的耐水性(1级/2级/3级分类)重新定义(例如注射剂用中性硼硅玻璃需达到1级耐水,即121℃颗粒法耐水性≤0.7mg/dm²);
——塑料包装材料的氧气透过率(OTR)、水蒸气透过率(WVTR)需根据药品贮藏条件限定(如冷链药品用复合膜OTR≤5cm³/(m²·24h·0.1MPa))。
(三)与药品关联审评的深度协同
新版药典强调药包材标准需与药品注册资料中的“包材相容性研究”数据相互支撑,具体表现为:
——药包材的材质组成(如塑料的树脂类型、添加剂的种类与比例)、生产工艺参数(如硫化工艺温度)、表面处理工艺(如胶塞的硅化处理)需在标准中明确标注,并与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容性研究数据(如迁移物谱、吸附试验)形成逻辑闭环;
——对于创新药或改良型新药,药包材标准需随药品注册审评同步更新(例如某缓释制剂采用新型多层复合膜包材,其标准需包含各层材料的阻隔性能验证数据)。
二、制剂企业修订药包材标准的关键步骤
基于新版药典的核心变更,制剂企业需以“品种为核心、风险为导向”,分阶段完成药包材标准的修订,重点包括以下环节:
(一)全品种包材清单梳理与风险分级
企业首先需建立“药品-包材”对应关系数据库,明确所有在产/在研药品的直接接触包材类型(如玻璃瓶、胶塞、铝塑组合盖、复合膜)、供应商信息及现行执行标准(如YBB标准、企业注册标准、药典标准)。
基于药品剂型与临床用途,对包材进行风险分级(参考ICH Q9质量风险管理原则):
——高风险包材:注射剂用玻璃瓶/胶塞(可能引入玻璃脱片、金属离子迁移)、眼用制剂用容器(需绝对无菌)、吸入制剂用铝罐(气流阻力影响给药剂量);
——中风险包材:口服固体制剂用铝塑板(需控制塑料添加剂迁移)、外用制剂用塑料软管(需评估微生物污染风险);
——低风险包材:非无菌口服液体制剂用玻璃瓶(主要关注耐酸性与密封性)。
(二)新版药典要求的逐项对标与差异分析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包材,企业需对照新版药典的通用要求及剂型专属标准(如四部通则“9621 药包材通用要求指导原则”“9622 注射剂用玻璃包材指导原则”),重点分析以下差异:
1. 安全性指标的适配性
化学迁移:若现行标准未规定元素杂质(如镉、铅)的迁移限值,需根据新版药典补充检测(例如注射剂用塑料瓶需检测钴、镍、钒等2A类元素的迁移量,方法采用ICP-MS,限值参考ICH Q3D);
生物安全性:若包材未进行过细胞毒性试验(如口服固体制剂用铝塑板的塑料膜),需补充ISO 10993-5试验数据(要求相对增殖率RGR≥70%);
物理性能:玻璃瓶需重新验证耐水性(如中性硼硅玻璃的121℃颗粒法耐水性是否≤0.7mg/dm²)、胶塞需检测穿刺落屑率(≤5个/瓶)。
2. 功能性指标的精准化
阻隔性能:
对于冷链药品(如生物制品),复合膜的氧气透过率(OTR)需从“常规≤10cm³/(m²·24h·0.1MPa)”调整为“≤5cm³/(m²·24h·0.1MPa)”(新版药典参考USP<671>);
密封性:注射剂用组合盖需验证“氦检漏”或“真空衰减法”泄漏率(≤0.1μL/min,符合ISO 11607)。
3. 微生物与无菌要求
注射剂用胶塞、输液袋需明确“无菌”标准(SAL≤10⁻⁶),并补充灭菌工艺验证数据(如湿热灭菌F₀≥12);
非无菌包材(如口服制剂铝塑板)需控制微生物限度(需氧菌总数,霉菌酵母菌),方法参照《中国药典》四部“1105/1106”。
(三)检测方法的验证与更新
新版药典对药包材检测方法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要求提升,企业需重点关注:
新增方法的适配性:
例如元素杂质检测从传统的原子吸收光谱(AAS)升级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需验证方法的线性范围(如0.01-10ng/mL)、
检出限(LOD≤0.001μg/L)、
精密度(RSD≤5%);
迁移试验的规范性
模拟药品实际贮藏条件(如温度、pH、离子强度)进行迁移试验(参考YBB 00142003-2015),明确提取溶剂(如正己烷模拟油脂类药品)、提取时间(通常24-72小时)、检测靶标(如塑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
(四)标准文件的修订与内部审核
企业需基于差异分析结果,修订《药包材内控标准》《供应商质量协议》等文件,重点包括:
标准正文:更新化学安全性限值(如重金属分项ppm值)、
生物安全性试验要求(如细胞毒性RGR≥70%)、
物理性能参数(如OTR≤5cm³/(m²·24h·0.1MPa));
检测方法
明确检测仪器型号(如ICP-MS)、样品前处理步骤(如微波消解条件)、数据处理规则(如迁移量取3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标准偏差);
供应商条款
在质量协议中要求供应商提供新版药典符合性声明(包括检测报告、工艺变更记录),并约定定期抽检频率(如每季度1次)。
三、实践指导与风险控制建议
(一)过渡期关键动作(2025年8月前完成)
包材再评价:对高风险包材(如注射剂用玻璃瓶)进行全项目检测(化学迁移+生物安全性+物理性能),留存数据作为标准修订依据;
供应商协同:与核心包材供应商召开“新版药典适配会议”,明确供应商需提供的支持(如元素杂质检测报告、灭菌工艺验证文件);
设备与方法准备:若需新增ICP-MS等检测仪器,需在9月底前完成安装调试与方法验证;若采用迁移试验新方法(如模拟胃肠液提取),需提前优化操作规程(SOP)。
(二)常见风险与应对策略
风险1:
现有包材不符合新版药典标准(如玻璃瓶耐水性为2级,而注射剂要求1级)。
应对:优先更换为符合标准的包材(如中性硼硅玻璃1级耐水瓶),若短期内无法更换,需通过工艺验证证明现有包材与药品的相容性(如加速试验6个月无可见异物、有关物质无显著增加)。
风险2:
供应商无法提供新版药典要求的检测数据(如元素杂质迁移量)。
应对:要求供应商委托具备CMA/CNAS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补充检测,或企业自行建立检测能力(如采购ICP-MS并验证方法)。
风险3:
标准修订后与药品注册资料不一致(如包材相容性研究数据未覆盖新版药典新增项目)。
应对:同步更新药品注册资料中的包材相容性章节(如补充迁移物谱分析),必要时与药品审评中心沟通确认。
新版药典对药包材标准的修订,本质是通过更严格的安全性、功能性与科学性要求,保障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可控。制剂企业需以“主动适配、风险预控”为原则,在过渡期内完成从“标准解读”到“落地执行”的全流程工作,既要确保每一类包材符合新版药典的“硬指标”,更要通过供应商协同、检测能力升级与文件体系优化,构建“安全、可靠、可追溯”的药包材管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新版药典实施后实现药品质量的稳步提升,最终守护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2025年版)[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5.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3] ICH. ICH Q3D Guideline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S]. 2019.
[4] ICH. ICH M7 Guideline on Genotoxic Impurities[S]. 2017.
[5] ISO 10993-1~10993-12.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S]. 2023.
[6] YBB 00142003-2015. 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指导原则[S]. 中国医药包装协会, 2015.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