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通过冷热冲击试验科学评估电路板焊点的可靠性标准、条件与实践指南

嘉峪检测网        2025-10-07 22:02

在现代电子工业中,无论是消费级智能手机、航空航天级的导航系统,还是汽车中的控制单元,其核心都离不开印刷电路板组件(PCBA)。而PCBA的“生命线”则是由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焊点所构筑的电气与机械连接网络。这些焊点虽小,却至关重要,它们的失效往往直接导致整个设备的故障。在众多环境应力中,温度循环及其极端形式——冷热冲击,是诱发焊点疲劳断裂的最主要元凶。因此,冷热冲击试验(Thermal Shock Test, TST)或高低温循环试验(Temperature Cycling Test, TCT)已成为评估电子组装件可靠性不可或缺的“试金石”。本文将深入探讨该试验的参考标准、详细试验条件以及系统化的开展方法,为电子制造、质量和可靠性工程师提供一份全面的实践指南。

 

一、 冷热冲击试验的重要性与失效机理

在深入标准之前,理解“为何要进行冷热冲击试验”是至关重要的。该试验的目的在于在实验室内加速模拟并暴露产品在真实世界寿命中可能因温度剧烈变化而引发的缺陷。

1.1 失效机理:热机械疲劳
焊点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一个典型的焊点连接着不同的材料:

芯片元件(如电阻、电容、BGA芯片): 通常由陶瓷或硅材料制成,CTE较低(约3-6 ppm/°C)。

印制电路板(PCB): 通常由FR-4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制成,CTE较高(X-Y方向约12-18 ppm/°C,Z方向可达50-80 ppm/°C)。

焊料合金(如SAC305): CTE约为21-25 ppm/°C,介于两者之间。

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这些材料会以不同的速率膨胀和收缩。在温度循环中,这种不匹配会产生剪切应力与应变,并反复作用于脆弱的焊点结构上。这种循环应力会导致:

蠕变: 在高温驻留阶段,焊料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

疲劳: 应力的反复加载和卸载导致微观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经过一定次数的循环后,微观裂纹逐渐汇聚成宏观裂纹,最终导致焊点电气开路或连接阻抗增大,造成功能失效。

冷热冲击试验通过施加极端、快速的热变率,极大地加剧了这种应力应变过程,从而在短时间内激发并放大在常规测试中难以发现的潜在缺陷,如焊接空洞、裂纹、界面IMC(金属间化合物)层过厚或脆弱等,是一种高效的加速寿命测试方法。

 

二、 关键的参考标准体系

开展冷热冲击试验必须依据权威的标准,以确保测试条件的一致性、结果的可比性和评估的客观性。以下是一些国际上广泛认可和采用的标准:

2.1 JEDEC 标准 (固态技术协会)

JESD22-A104F:《温度循环》:这是最基础、最广泛引用的标准之一。它详细规定了温度循环(包括冷热冲击)的通用程序,定义了包括温度极值、驻留时间、转换时间、循环次数等关键参数。它提供了多种严格程度不等的条件选择(如Condition B, C, G, J等),工程师可根据产品预期应用环境进行选择。

JESD22-B111:《板级跌落/温度循环/剪切综合可靠性测试》:该标准针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的焊点可靠性,将温度循环与机械冲击(如跌落)结合起来考核,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

2.2 IPC 标准 (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

IPC-9701A:《表面贴装焊接连接的性能测试方法与鉴定要求》:这是专门针对板级焊点可靠性的权威标准。它提供了详细的温度循环测试方法,并给出了基于失效物理模型的加速模型和寿命预测公式(如Norris-Landzberg模型)。该标准是评估无铅焊料可靠性的重要依据,并对失效分析(如裂纹比例计算)提供了明确指导。

IPC-SM-785:《表面贴装焊点加速可靠性测试指南》:虽然较老,但仍提供了测试方法和失效模式的宝贵指导。

2.3 MIL 标准 (美国军用标准)

MIL-STD-883H 《微电子器件试验方法标准》 方法 1010.9:《温度循环》:这是高可靠性领域,特别是军工、航空航天领域的黄金标准。其测试条件通常极为严苛,例如要求转换时间小于1分钟,循环次数多达数百甚至上千次,以确保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MIL-STD-202G 《电子及电气元件试验方法》 方法 107G:《热冲击》:适用于更广泛的电子元件。

2.4 IEC 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60068-2-14:《环境试验 第2-14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该国际标准将温度变化测试分为几种类型:

试验 Na: 规定转换时间的快速温度变化(即冷热冲击)。

试验 Nb: 规定温度变化速率的温度变化。

试验 Nc: 两液槽法热冲击(使用高温硅油和低温液体制冷剂),这是最极端的冲击方式。

2.5 中国企业与国际标准
中国企业通常直接采用或等效采用上述国际标准(如GJB 548B-2005方法1010.1对应MIL-STD-883)。在选择标准时,应优先考虑客户要求、产品最终应用领域(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军规级)以及行业惯例。

 

三、 详尽的试验条件解析

一个完整的冷热冲击试验条件(Test Profile)由一系列关键参数构成,这些参数的设定直接决定了试验的严苛程度和加速因子。

3.1 温度极值 (Temperature Extremes)

高温 (T-high): 通常高于产品的最高工作温度,但不能超过PCB和元器件的最高承受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Tg、焊料熔点等)。常见选择有+85°C, +100°C, +125°C, +150°C。

低温 (T-low): 通常低于产品的最低工作温度。常见选择有-40°C, -55°C, -65°C。-55°C是一个常用的军用标准低温点。

选择依据: 应根据产品的预期使用环境(如汽车舱内、户外、寒带地区)和规格书来设定。极值差距(ΔT)越大,产生的应力越大,加速效果越明显。

3.2 驻留时间 (Dwell Time/Soak Time)
指样品在高温槽和低温槽中保持稳定温度的时间。其目的是让整个样品(而不仅仅是表面)完全达到目标温度,并使其内部应力在此温度下充分松弛(蠕变)。通常建议驻留时间至少为15-30分钟,或通过热电偶实测确保产品热容最大的部分也达到温度稳定。

3.3 转换时间 (Transfer Time)
这是冷热冲击试验区别于普通温度循环的核心参数。它指的是样品从一个温区移动到另一个温区所需的时间。标准通常要求转换时间非常短(如小于1分钟或5分钟),以产生剧烈的“冲击”效应,最大化热应力。转换时间越短,试验越严酷。两箱式冷热冲击箱就是为实现快速转换而设计的。

3.4 循环次数 (Number of Cycles)
试验需要持续进行足够多的循环,直到达到预定的失效判据或验证目标。循环次数的设定基于:

可靠性目标: 如要求产品在5年使用寿命内失效率低于某个值。

加速模型: 利用IPC-9701等标准中的模型,从实际使用条件反推出所需的加速测试循环数。

经验值: 对于一般评估,进行500、1000或2000次循环是常见的。

3.5 典型条件示例

条件A (消费级): -40°C (+0/-10°C) ←→ +85°C (+10/-0°C),驻留30分钟,转换<5分钟,循环500次。

条件B (工业/汽车级): -55°C (+0/-10°C) ←→ +125°C (+10/-0°C),驻留30分钟,转换<1分钟,循环1000次。

条件C (军规级,参考MIL-STD-883): -65°C (+0/-10°C) ←→ +150°C (+10/-0°C),驻留30分钟,转换<1分钟,循环500次。

 

四、 系统化的试验开展流程

开展一个科学、有效的冷热冲击试验,需要遵循一个结构化的流程。

4.1 试验前准备 (Pre-Test Preparation)

定义试验大纲: 明确试验目的、选择适用的标准、确定上述试验条件(极值、驻留、转换、循环数)。

样品选择与制备:

选择代表最终产品的PCBA,通常称为“可靠性测试板”(Test Vehicle)。板上应包含所有需要评估的关键元件(如Fine-pitch BGA, QFN, 01005小元件等)。

样品数量:根据统计学意义,通常建议至少15-30个样品,以获得合理的失效数据分布。

样品应来自稳定的生产工艺,确保是“好”的样品,这样才能暴露设计或材料本身的可靠性问题,而非生产偶发缺陷。

电气监测准备:

菊花链设计 (Daisy Chain): 最理想的方式。在设计和制作测试板时,将待测元件的焊点通过PCB内部的走线连接成一个连续的串联电路(菊花链)。这样只需监测整个链路的通断电阻,即可判断任何一个焊点是否失效。

安装监测系统: 使用数据采集系统(Data Logger)在试验过程中实时或间歇性地监测菊花链的电阻。通常设定一个电阻阈值(如电阻变化超过20%或1000欧姆)来判定失效。

功能测试与外观检查: 试验前对所有样品进行100%的电性能测试和显微镜下的外观检查,记录初始状态,确保试验前所有样品都是良品。

4.2 试验执行 (Test Execution)

设备校准与验证: 确保冷热冲击试验箱的两个温区温度准确,转换时间符合要求。可使用经过校准的热电偶和记录仪进行空载验证。

样品装载: 将样品放置在试验箱的样品架上,确保空气能充分流通 around each board。连接好所有的电气监测线缆,并将线缆引出试验箱,避免线缆本身成为试验的干扰项。

参数设置与启动: 在设备控制器上严格按照试验大纲设置参数,并启动测试程序。

中间检测 (Intermittent Measurements): 对于没有实时监测的试验,需要定期(如每100次循环)暂停试验,将样品取出进行电性能测试和外观检查。注意,取出和放回过程可能会引入热应力,需谨慎操作。

4.3 试验后分析 (Post-Test Analysis)

最终功能测试: 试验结束后,对所有样品进行全面的电性能测试,记录最终的失效情况。

失效模式确认 (Failure Analysis - FA):

切片分析 (Cross-Sectioning): 这是最权威的分析方法。将失效的焊点用环氧树脂包埋、研磨、抛光后,在金相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裂纹的位置、长度和路径(是在焊料内部、IMC层还是PCB焊盘处?)。结合能谱分析(EDS)还可以分析IMC的成分和厚度。

染色与渗透试验 (Dye and Pry Test): 将染料渗入PCB与元件之间的缝隙,然后撬开元件。裂纹区域会因为染料的渗透而显现,可以快速评估裂纹的分布和大致比例。

非破坏性分析: 使用X射线检查仪(X-Ray)观察焊点内部是否存在裂纹、空洞。

破坏性物理分析 (DPA):

数据整理与报告:

记录每个样品的失效循环数。

使用统计方法(如威布尔分布分析)处理数据,计算特征寿命(η)和形状参数(β),绘制失效分布曲线。

与标准要求或设计目标进行对比,得出产品是否通过可靠性验证的结论。

撰写详细的测试报告,包括试验条件、过程、数据、图片和分析结果,为设计改进和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五、 结论与展望

冷热冲击试验是一项强大而复杂的工具,它通过极端的温度剧变来加速揭示焊点的潜在可靠性问题。成功开展此试验依赖于对标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试验条件的精心设计以及系统化的执行与分析流程。它不仅仅是“通过/不通过”的一次性检验,更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反馈循环。通过对失效样品的深入分析,工程师可以追溯到问题的根源——是焊料合金选择不当、PCB设计不合理(如CTE不匹配、通孔设计)、焊接工艺参数不佳(如回流曲线问题),还是元件本身的存在缺陷。

随着电子产品向更高密度、更小尺寸、更广泛应用环境发展,对焊点可靠性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苛。未来,基于物理的仿真模拟(如有限元分析FEA)将与物理试验更紧密地结合,在实物测试之前预测产品的可靠性表现,从而减少试验迭代次数,降低成本,加快研发周期。然而,无论仿真技术如何进步,冷热冲击试验作为验证产品和工艺可靠性的最终“裁判”,其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无可替代。它将继续为确保电子产品的耐用性与安全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来源:可靠性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