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嘉峪检测网 2025-09-18 17:53
GB 5009.5-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包括谷物、肉类、乳制品等。需要注意的是,该标准不适用于添加了无机含氮物质(如氮肥)或有机非蛋白质含氮物质的食品检测。
主要测定方法详解
标准中规定了三种主要的蛋白质测定方法,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
第一法: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是经典且最常用的蛋白质测定方法。
原理:食品中的蛋白质在催化加热条件下被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通过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以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据酸消耗量计算氮含量,再乘以蛋白质折算系数,得到蛋白质含量。
主要修订:调整了取样量、标准滴定溶液浓度(例如,蛋白质含量低时建议使用0.05 mol/L的标准滴定液)及储存条件。提高了操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例如当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或样品脂肪、糖含量过高时,可调整称样量以减少误差。
操作注意事项:试样制备要均匀;消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蒸馏时装置需连接紧密防止氨气泄漏;滴定时需准确控制滴定速度。新标准还增加了硼酸指示剂的使用量(3-4滴),以便更容易判断终点颜色。
第二法:分光光度法
此法适用于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
原理: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在特定缓冲液中与乙酰丙酮和甲醛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在40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与标准曲线比较定量。
主要修订:完善了标准溶液和显色剂的储存条件和时间要求,例如显色剂在室温下放置稳定3天。
操作注意事项:试样消解需完全;需严格遵守显色剂的配制和保存条件;保证标准曲线的可靠性;测量吸光度时需保持比色皿清洁。
第三法:燃烧法
燃烧法是一种快速、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的方法。
原理:试样在高温下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被还原成氮气,通过热导检测器进行检测。
主要修订:完善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其能用于更多类型的食品样品;增加了附录B燃烧法校正曲线,显著提高了方法的准确性。
操作注意事项:仪器的校正至关重要,需使用合适的含氮标准物质进行校正;样品称取量要准确;需确保样品完全燃烧并控制好燃烧温度和气流量。
结果表述与折算系数
新标准在结果表述方面更加规范和科学:
增加了以干基计算的表述方法:当需要以干基计算蛋白质含量时,应按照相应方法测定水分含量后进行折算。
修改了蛋白质折算系数表:对附录C中的蛋白质折算系数进行了修订,例如大豆及其制品的蛋白质折算系数明确为6.25。合并了“大豆及其粗加工制品”和“大豆蛋白制品”为“豆类及豆类制品”;删除了“麦糠麸皮”、“饲料小麦”等非食品类别;注明了“纯乳及纯乳制品”包括的类别。
结果保留位数:蛋白质含量≥1g/100g(或mL)时,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g/100g(或mL)时,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标准实施的意义与应用
GB 5009.5-2025的实施对食品安全、营养评价和市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食品安全与营养:确保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符合要求,为营养评估提供准确依据。
规范市场秩序:确保食品标签上蛋白质含量的宣称准确可靠,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
促进贸易便利化:统一的测定方法减少了因标准差异导致的贸易摩擦,提高了不同实验室和企业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推动技术进步:标准修订推动了凯氏定氮仪、燃烧定氮仪等检测设备的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程度,并对其他食品成分检测产生了积极影响。
标准更新建议
1.方法选择:对于常规检测和高精度要求,凯氏定氮法仍然是可靠的选择。需要快速筛查大量样品时,可考虑分光光度法。对于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实验室,燃烧法效率优势明显,但需关注仪器校准。
2.质量控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严格遵守标准操作程序,并注意精密度要求:蛋白质含量≤10g/100g(或mL)时,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10g/100g(或mL)时,则不得超过5%。
3.关注细节:新标准对试剂配制、储存条件、指示剂使用量等细节进行了修订,这些都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4.设备更新与校验:考虑到标准中对自动化仪器应用的描述,如需采购新设备,应关注其是否符合新标准要求,并确保良好的维护和定期校验。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