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口服固体制剂运输验证的法规依据、关键要素与验证流程

嘉峪检测网        2025-07-31 18:40

口服固体制剂运输验证作为保证药品质量稳定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药品,剧烈的温度波动可能导致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不受控,因此对于运输过程温度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除温度以外,运输过程中的冲击、震动、湿度、光照等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变化甚至是失效,并且药品销售在多数情况下都会跨地区运输,甚至跨国运输,可能会经历转运,多次装卸,风险更大,因此对于产品的运输验证是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地送到患者手中的有效手段也是必要手段。

 

本文阐述了口服固体制剂运输验证的法规依据、关键要素(如包装系统、环境参数、路线模拟等)、验证流程,旨在为制药企业实施运输质量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助力提升药品供应链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药品运输过程中可能因温湿度波动、机械碰撞、光照等因素导致活性成分降解、崩解时限延长、杂质引入、含量均匀度超标等质量问题,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运输验证作为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实际运输条件下的质量变化,为制定合理的运输方案和包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是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及供应链质量责任的核心要求。

 

Part.01法规依据

国内法规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明确要求企业对药品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建立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运输条件符合药品稳定性要求。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2016年修订):规定药品运输需根据药品特性选择适宜的运输工具和方式,对冷藏、冷冻药品需配备温度监控设备,并定期验证运输系统的有效性。

《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 28842-2012):针对冷链运输药品,要求对运输车辆、冷藏箱、温度监测系统等进行验证,确保温度控制符合规定。

 

国际法规

世界卫生组织(WHO)GMP:强调药品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要求企业通过验证确认运输条件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并保存完整的验证记录。

欧盟药品流通质量管理规范(GDP):规定运输过程需进行风险评估和验证,包括运输路线、包装系统、环境条件等要素,确保药品在途质量可控。

美国FDA 21 CFR Part 211: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运输过程中的存储条件进行验证,确保药品质量不低于注册标准。

ICH Q1A(R2)稳定性指导原则:明确药品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需通过加速试验、中间条件试验及运输模拟试验进行评估,为运输条件的设定提供数据支持。

 

Part.02运输验证方法

包装形式:产品的外包装是保护药品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第一道屏障。包装材料耐受性评估,包装在运输振动、温湿度变化下的密封性、抗穿刺性及完整性(如使用密封试验仪、振动试验台等设备)。

外包装缓冲性能:通过跌落试验、冲击试验模拟运输过程中的机械应力,验证包装对药品的缓冲保护效果(如片剂的硬度变化、胶囊剂的脆碎度等)。

运输容器确认,运输容器确认的目的是证明经确认的容器在确定的装载条件下可以在运输产品时满足规定的温度要求。主要考虑温控设备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的控制能力,比如运输车厢满载运往最冷、最热及最长的运输时间里,设备的温度控制能力。实施运输容器确认应设置适当的温度、完成确认后,后续的产品运输就不必进行温度监测。

路线选择:根据实际运输路线的气候分区(如高温地区、寒冷地区)、运输时长及中转环节,设计最差条件下的模拟验证方案。

运输模式:针对公路、铁路、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模拟其特有的振动频率、加速度等参数(如使用运输模拟试验箱),评估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Part.03运输过程中连续的参数监测

温度:根据药品稳定性数据确定运输温度范围(如常温药品通常为10-30℃,阴凉药品为2-10℃),采用经校准的温度记录仪实时监控运输全程温度,确保无超温事件。运输过程中连续的温度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运输全过程的温度监测和记录来证明运输过程的温度符合规定的要求,如有条件同时连续记录实时湿度。

湿度:高湿度可能导致固体制剂吸潮结块,需通过湿度传感器监测并控制运输环境湿度(通常建议相对湿度≤65%)。

光照:对光敏性药品,需验证包装的遮光性能(如使用不透光容器或铝箔包装),避免光照引发成分降解。

 

Part.04运输条件确认

首先确定产品储存要求和运输路线,至少包括送货方式,预计持续时间,路线,最小/最大预期运输量,包装及配置要求,材料要求/限制,文件要求,其他要求(如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储存温度范围,环境概况,温度数据采集频率)。依据产品储存要求和运输路线评估出最差条件。

运输确认的内容至少包括:运输过程描述,预期的运输时间,包装,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验证策略应考虑可能被暴露的极端环境,如夏季。运输验证中使用的包装配置和包装的描述。这包括包装组件/系统和包装材料(如泡沫包装,冰袋,药品包装胶带等),数量和摆放方式。

验收标准:到货验收测试要求:验证的批次药品外观检查合格(评估包装材料的物理损害的程度)。运输过程温度数据符合药品储存温度要求,需附温度测量器放置图。

运输确认总结报告:包括销售订单号包含产品全部信息、温度记录仪信息(型号、ID号及安装位置)、“冷”“热”点及温度数据评估和运输过程评估、有关运输条件有效性的结论。

 

Part.05再验证

运输条件在发生变更时或反复出现温度监测数据异常时调查确认原因并改正之后进行再验证,每年对运输条件进行年度回顾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对承运商的审计及温度记录仪数据的审核。

风险评估与控制,采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识别运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点(如设备故障、极端天气、人为操作失误等),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如备用温控设备、应急运输方案、人员培训等)。

 

Part.06结论与展望

口服固体制剂运输验证是保障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需严格遵循国内外法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方案设计、全流程监控及风险管控,确保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稳定。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实时温湿度监控、区块链溯源等智能化手段将广泛应用于运输验证,进一步提升药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制药企业应持续关注法规更新与技术进步,将运输验证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常态化工作,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分享到:

来源:制药工艺与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