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盘点14大先进纤维材料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嘉峪检测网        2023-03-14 08:36

盘点14大先进纤维材料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自古以来,纤维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衣食住行,人们把“衣”放到了第一位。最早,人类衣禽兽之羽皮,治麻丝以为布帛,去皮服布,广泛使用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然纤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化学纤维应运而生并经历了革命性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纤维材料逐渐超越穿衣和美感等传统概念,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纤维材料的研究朝着智能化、功能化、绿色化方向迅猛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纤维产业颠覆性发展,应用领域突破、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快速催生纤维材料由被动功能型向主动智能型转变。如上图所示,未来纤维材料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将会紧密围绕“四个面向”进行。本文将对这14种先进纤维材料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先进纤维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

 

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对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引领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变革的排头兵,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舰船车辆、新能源、健康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集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身,是各国军事发展与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

 

高性能纤维包括碳纤维、对位芳纶、间位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过去几十年来是世界各国武器装备研发生产不可或缺的国家战略物资,是国家实力象征之一,更是未来低碳及先进制造业轻量化、抗腐蚀等科技进步的共性核心技术,是国家制造业和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下图为常见的高性能纤维材料)

 

盘点14大先进纤维材料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是以高性能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树脂作为基体,通过加工成型得到的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高模、抗疲劳、耐腐蚀、可设计性强、易加工成型等优异性能。

 

碳纤维

 

碳纤维是性能优异的军民两用新材料。碳纤维是一种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堆砌所得、含碳量高于90%的材料,由上游原料丙烯腈聚合、碳化所得。碳纤维“刚柔并济”,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在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同时具有低密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导性高、热及湿膨胀系数低、 X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效应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的“黑色黄金”,在国防军工及民用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战略性物资。

 

碳纤维行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巨头占据全球市场主要地位。国际上碳纤维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日本进藤昭男发明了以PAN基纤维为原料制取碳纤维的方法,为碳纤维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日本东丽开发出高性能PAN基碳纤维。经过50多年发展,碳纤维生产工艺已经较为成熟,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巨头企业掌握了碳纤维生产的核心技术。我国碳纤维行业正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碳纤维产业,国内企业逐渐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逐步缩小与世界碳纤维先进生产技术的差距。目前我国已突破T700、T800等高性能碳纤维的千吨级产业化;2019年中复神鹰率先实现干喷湿纺T1000级超高强度碳纤维工程化,提升了我国碳纤维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此外,国产T700S-12K小丝束碳纤维的复丝拉伸强度与模量也已达到日本东丽同级别碳纤维性能水平。根据广州赛奥《2021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1年我国碳纤维运行产能达6.34万吨,同比增长75.14%,占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的30.5%,产能规模全球第一,我国碳纤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碳纤维的需求持续上涨使我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为34.0亿美元,同比增长30.1%;我国碳纤维市场规模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54.6%,占全球市场规模的46.7%。2021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为11.8万吨,同比增长10.4%;我国碳纤维需求量为6.2万吨,同比增长27.6%,占全球需求量的52.9%。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将增长至20.0万吨,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1%;2025年碳纤维国内市场需求量预计达到15.9万吨,占2025年全球总需求的79.6%,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4%。

 

芳纶纤维

 

芳纶作为增强材料应用广泛。随着现今工业生产和高新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工程机械、微电子、通讯、船舶等行业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的材料很难满足需要。芳纶聚合物及其纤维制品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例如建材、电子电器、防弹制品、交通、军事、航空等领域。2011 年在“东方时空”节目中, 芳纶就被誉为“牵一丝动二十个工业领域”,可见其在工业中的重要价值。

 

性能全面提升和国产化替代是新材料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新材料以其优越的性能逐渐替代传统材料。2022年芳纶全球及国内需求量分别为13/2.5万吨,分别对应300/60亿的市场规模。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数据,2022年全球/中国芳纶需求量分别为13/2.5万吨,市场规模分别为300/60亿元。芳纶行业毛利率30-40%,根据不同性能及应用价格稳定在10-30万之间。芳纶作为高性能纤维,国内生产企业较少,产品价格较为稳定,间位芳纶价格通常在10-20万/吨,对位芳纶均价在20-30万/吨之间。芳纶企业利润率较为稳定,通常毛利率在30-40%之间,属于高毛利行业。

 

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荷兰DSM公司以粉末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原料,采用全新的冻胶纺丝及超倍拉伸技术,制得了高强高模的聚乙烯纤维,之后将该项专利同美国Honeywell和日本东洋纺合作,在1990年开始工业化生产并且不断提升纤维品质扩大使用规模。国外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封锁、价格操纵等手段垄断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全球销售市场,并一度将其列为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销售的商品。

 

我国80年代开始研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并将这项技术逐步从高校实验室发展至工业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后,北京同益中、江苏九九久等国内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在部分应用领域实现进口替代,目前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能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端产能仍然紧缺。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作为用于军事、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材料,获得国家政策保护,先后被列为“鼓励类产业”、“关键战略材料”等。国家颁发一系列政策鼓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企业拓展军民领域、提升性能、降低成本等,并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相关企业,鼓励在行业内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中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及北京同益中招股说明书中公开披露的数据,2015年至2020年,中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需求量复合增长率为19.68%,2021年至2025年,预计中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需求量复合增长率为15.73%,2020年中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理论需求量达到4.91万吨,总产量2.1万吨,产能存在2.8万吨的缺口。

 

近年来,我国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设备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国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力学性能仅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中等水平,且纤维的纤度和强度的均匀率较差,在高端产品方面缺乏竞争力,国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主要被用于中低端产品,用于众多高端领域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仍需依赖进口。

 

智能纤维与可穿戴制品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智能纤维是指能够感受外界环境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传感性),通过自身或外界的反馈机制(反馈性),做出主动响应(响应性)的纤维材料。例如,变色纤维,作为一类具有特殊组成或结构的、在光、热、电、力等外界条件刺激后可以自动改变颜色的功能纤维,以其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特性引来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安全领域和防伪领域显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于智能纤维与可穿戴制品的发展,2018年到2019年,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英国国防部和韩国电气研究院先后启动了在服装上利用纤维电子与纺织电子技术实现先进功能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相关技术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框架,可见其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对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我国智能纤维的发展应立足“杂化”与“智能化”,系统布局传感、能源、脑机接口用纤维,研究通用多元多结构纤维材料智能化及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集成。

 

传感纤维

 

传感纤维是一类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的纤维器件。按照感知信息不同,分为应变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汗液传感器等。传感纤维可以与衣物进行集成,实现可穿戴的功能,能够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信息或环境信息,在健康监测、软体机器人、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者将荧光分子引入到商业化高分子中实现了高度灵敏的光学纤维传感器,纤维能够快速且可逆地响应周围环境湿度,并产生肉眼可观察的荧光颜色变化。实现湿度的定量化“时空”实时跟踪,为集成化柔性新系统构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能源纤维

 

能源纤维是指能够产生能量效应的纤维,按照其功能属性又可划分为发电纤维和储能纤维。

 

发电纤维是一类可以将光能、机械能等转化为电能的纤维器件。依据不同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发电纤维主要包含纤维太阳能电池和纤维纳米发电机。纤维太阳能电池能够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纤维太阳能电池包含纤维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纤维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纤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高导电率的纤维电极材料是发展发电纤维的关键。新型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全固态、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有望进一步提升纤维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纤维纳米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其主要包含纤维摩擦纳米发电机和纤维压电纳米发电机。

 

储能纤维是指可以将电能转换成其他形成的能量并进行存储的一类纤维器件。它主要包含纤维超级电容器和纤维锂离子电池,这些储能纤维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进行存储。纤维超级电容器比纤维锂离子电池更加容易制备,研究也更加广泛。连续化制备纤维电极是批量生产纤维基超级电容器的关键。已有研究者将可连续制备的碳纳米管纤维和商业化的棉线混合编织获得导电织物,并沉积导电高分子材料,通过织物超级电容器存储的电能可以为小型用电器LED灯进行供能,这极大促进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

 

脑机接口纤维

 

脑科学是重要的前沿科技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是纷纷推出人工智能计划(如欧盟人脑工程项目、美国大脑研究计划、日本机器人计划等),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建设的新机遇,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其中,纤维材料具有优异的柔性与各向异性结构,以其构筑的智能材料与器件具有优异的信号采集及传导特性,在脑机结构领域有重要研究价值。未来,如下几个方向将会成为脑机接口用智能纤维材料的发展趋势:创立纺丝新方法,研究新型电子/离子传导与转能智能纤维,构建系列具有类脑物理特性的柔性脑机接口纤维;建立脑机接口纤维组分、序构结构、宏观结构对智能纤维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解析其对生物电信号传输的调控机制;构建超薄、柔韧、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基薄膜材料,建立大脑与外界的“脑机连接”,应用于大脑内神经信号检测。

 

智能纤维与可穿戴制品应着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深入开展杂化材料微纳尺度凝聚态结构研究、发展先进纤维及其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基于智能纤维构建柔性智能织物、开发极端环境适用的智能服装系统。最终解决先进材料与功能纺织品领域“卡脖子”问题,实现“ 从 0 到 1”的技术突破,并为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产业领域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提供基础材料支撑。

 

生物医用纤维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产业磅礴发展,全球市场规模每年已突破万亿元,但兼具优异力学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可模拟组织结构、仿生生物活性等高端可植入医用纤维及其制品(如人工消化道、人工输尿管、人工肩袖、人工韧带、人造瓣膜等)基本被欧美及日本垄断,我国在该领域严重依赖甚至完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超过百亿美元。为此,工信部发布的《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将植介入器械列为七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明确要求提升可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水平,发展生物活性复合材料、新型人工血管、人工肌腱、人工神经、仿生皮肤组织等。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医用生物防护物资紧缺,针对常规防护服面料存在安全性、耐用性和舒适性等问题,开展生物防护用微纳米纤维聚集体研究,开发系列高安全性、高舒适性的生物防护用纤维新材料刻不容缓。随着防疫工作的常态化,未来特种防护纤维材料和高端防护用品的开发,设计并批量生产符合二类医疗器械要求或者符合其他极端环境生物防护标准要求的新型生物防护材料,将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人造器官用医用纤维材料

 

人工肾(血液透析机)、人工肺(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能够替代部分肾、肺功能,解决或暂缓人体器官衰竭的体外物质交换设备,该类型设备的核心组件是中空纤维膜材料。以人工肾用中空纤维膜为例,操作过程需要将人体血液引出并导入透析设备,利用弥散、对流、超滤和吸附等机理,清除血液中的含氮化合物、新陈代谢产物等有害物质后,再重新注入人体,从而实现替代肾脏的功能。中空纤维膜除应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及机械强度以外,最本质的功能是具有高效的物质交换和有害物质截留的作用。为此,自1966年中空纤维透析器首次诞生以来,中空纤维膜经历了快速高效的发展,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中空纤维的致孔性和孔径分布,并积累了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生物相容性、添加剂浸出等,影响透析设备的长期使用效果。

 

为解决肾透析用中空纤维膜表面活性剂和致孔剂浸出问题,提高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性与生物相容性,国内外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纤维表面改性或将致孔剂与基体共聚,降低其浸出率。荷兰特文特大学发展了一种无添加剂浸出的中空纤维制备方法,在聚醚砜中掺杂入N-乙烯吡咯烷酮和N-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的无规共聚物,其中N-丁基甲基丙烯酸酯能够增加共聚体与基体聚醚砜的相容性,而N-乙烯吡咯烷酮能够增强材料与血液的亲和性,成功降低添加剂浸出率,并有效防止蛋白质和一些中等分子量大小的分子沉积在中空纤维膜表面。四川大学赵长生等人则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将亲水单元吡咯烷酮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同时引入抗菌性磺酸钠及肝素结构单元,制备了亲水抗菌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磺酸钠-丙烯酸钠类肝素共聚物,并将该共聚物与聚醚砜溶液共混制备得到了中空纤维膜。研究表明,由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与聚醚砜具有优异的相容性,避免了亲水组分从中空纤维膜的浸出,并兼具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抗浸出性及抗菌特性,改性后的中空纤维膜对蛋白质的吸附降低,血小板粘附得到有效抑制,凝血时间延长,血液相容性明显提高。

 

手术植入式生物医用纤维材料

 

手术植入式生物医用纤维材料主要特点是术后长期留存于体内,例如血管支架、手术缝合线、人工血管等,因此要求这类型纤维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与生物相容性。一般该类材料使用聚乳酸、聚酯、聚酰胺等纤维作为基础材料,通过编织及表面处理提高其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当前的研究方向已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提升,而往往会结合一种或多种附加功能,例如可降解、抗菌、释药、抗凝血等,不但能够满足术后长期留存基本需求,还能够促进基体修复,提高治疗效果。

 

以手术缝合线为例,印度科学与技术高级研究所以苎麻纤维为原料,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生物相容性好的医用缝合材料,其拉伸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创面闭合效果与市场上的BMSF缝合线相当,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天然抗菌性,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韩国科学技术高等学院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杂化的局部抗炎缝合线构筑策略,以聚(乳酸-甘醇酸)纳米颗粒包载抗炎药物双氯芬酸,并用巨噬细胞靶向配体甘露糖修饰,在商用Vicryl缝合线表面涂覆该功能性颗粒,可持续释放双氯芬酸,从而有效实现局部释药,促进伤口闭合。国内单位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邵凯等人采用酰化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单组分二乙酰甲壳素可吸收缝线,有效提高了壳聚糖基缝合线强度,并能够显著加快创面模型的创面愈合过程。在载药缝合线方面,太原理工大学刘淑强等人选择聚乙二醇(PGA)和聚己内酯(PCL)两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作为环丙沙星(CPFX)药物载体,随后将CPFX-PCL/PGA包覆在聚乳酸缝合线上。通过调节PCL/PGA的比例控制药物载体的降解率,从而调节CPEX药物从PLA缝合线释放的速率,能够保证CPFX药物在手术缝合操作时不受破坏,并实现创面愈合期内药物的缓释,提高创面愈合的速率。

 

手术非植入式生物医用纤维材料

 

手术非植入式生物医用纤维材料主要用于制作伤口敷料,避免皮肤表面伤口受到外界环境的威胁,确保透气性,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早期的敷料主要以无菌纱布和脱脂棉为主,主要起到干燥的作用,能够避免伤口的过度润湿,促进伤口修复。但是这类材料极易与伤口周围组织形成粘连,造成二次伤害。近年来,纳米纤维敷料成为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敷料,新型纳米纤维敷料具有独特疏水性、透气性、抗病原体、药物缓释等特性,能够较好地保护伤口处组织免受外界环境污染,避免炎症,降低组织黏连,促进伤口恢复。

 

敷料用纳米纤维应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亲水性和可降解性,主要以天然聚合物(明胶、海藻酸钠、丝素蛋白等)及部分合成聚合物(聚乙烯醇、聚乳酸等)为主要原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功能化改性可制备功能性敷料,例如添加细胞生长因子或其它药物,在伤口处实现缓释,从而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其制备难点主要是如何实现功能组分在纳米纤维基体中的均匀分布,保持基体的可纺性,并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此外,如何保证纤维功能与性能在后处理过程中不受影响,也是研究重点之一。

 

日常医卫品用生物医用纤维材料

 

该类纤维主要包括抗病原体(真菌、细菌、病毒等)功能纤维、过滤用非织造布等,主要用于生产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日常医疗保健卫生产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突显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国家体系运转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破坏作用。疫情爆发初期,我国口罩、防护服等防疫必需品严重短缺。经过政府、企业、科技各方共同努力,短时间内我国口罩、防护服生产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对疫情防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彰显了日常医卫用生物医用纤维材料的重要性。

 

高值高质功能纤维

面向经济主战场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化纤生产大国,并逐步向化纤强国迈进。2020年我国化纤总产量为6025万吨,全球占比达到74.5%,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近85%。面向制造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新型共聚酯高值化、超大容量纤维高效制备、再生纤维高效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理论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推动实现了我国聚酯纤维质和量的全球领先。当前,纤维新材料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突破,为我国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国内先进功能纺织纤维材料的制备、成形和加工整体技术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制备流程长、能耗大等,而且先进功能纤维纺织品种类和品质也有一段距离。此外,我国纺织纤维工业还面临美欧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重挤压”,严重影响了传统纺织纤维产业和新一代纤维材料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化纤产业从大到强的转变形成一定制约。因此,功能纤维应瞄准世界纤维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重点从化纤新材料、新品种、生态染整新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几个方面加强战略布局与顶层设计。

 

功能性纤维是指除一般纤维所具有的物理机械性能外,还具备一种或几种特殊功能的化学纤维,如吸湿、保暖、抗菌、抗静电等性能。功能性纤维不仅用于服装、家纺,而且在交通、建筑、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产业用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弹性纤维

 

还记得“刘畊宏的女孩”掀起的一股健身运动风潮吗?其所穿的暗藏高科技的瑜伽裤也走上了火爆之路。而赋予瑜伽裤黑科技的,少不了弹性纤维氨纶产品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了具有多种功能的弹性纤维,有低温定型熔纺氨纶、瑜伽服专用高伸低模氨纶、低温易粘合氨纶、高舒适性氨纶、石墨烯改性氨纶、牛仔用高弹性氨纶等。发布企业通过特殊改性和工艺设计,使得氨纶打造出高伸长低应力、防脱散、不卷边等新性能,赋予了消费者良好的接触体验,在保持运动舒适感的同时,兼顾抗菌等功能。

 

保暖纤维

 

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无论是开闭幕式鸟巢内场观礼台供暖保障,还是冬奥后勤环卫团队温暖保障,都能看到纺织高科技保暖产品的身影。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9/2020发布的全谱中空蓄热聚酰胺6短纤维就在这次冬奥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冬奥会制服以及安保民警防寒服装中的保暖絮片正是由该产品制成。该产品可以吸收转换光能和人体的热能并能够实现长时间蓄热,同时锦纶短纤的质轻、柔软、回弹好和吸湿性好的特点提高了保暖絮片的舒适性。

 

健康防护纤维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生活中的健康需求。为发挥先进功能纤维的优势,指引安全防护纺织品发展,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先后发布了健康防护纤维、安全防护纤维、医疗卫生用纤维等,这些纤维融入了健康元素,透过锌离子、银离子、银/锌复合等抑菌剂打造健康防护属性。

 

2021年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开发成功一款“镧鹰”稀土抑菌纤维,该抑菌纤维拓荒性地将稀土纳米材料应用到纤维素纤维领域,使具有抑菌效果的稀土离子来破坏细菌和病毒DNA功能蛋白质而达到抑菌效果,效果高效持久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稀土抑菌面料洗涤50次后仍然保持极佳的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99%,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抑菌率91%,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96%。同时,稀土纳米抗菌剂的加入明显地提高了面料的上染率,有优良的染色效果。

 

 

盘点14大先进纤维材料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镧鹰稀土抗菌纤维制毛巾

 

仿真纤维

 

仿真纤维是发布频率较高的一种功能性纤维,近年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推出了仿棉、仿毛、仿麻、仿真丝纤维,从视觉、触觉等多角度演绎了棉花触感、皮草视感、羊毛暖感、丝绸爽滑,为时尚服装、舒馨家纺、多元产业用等领域提供了最佳选择,刷新消费者对化学纤维的体验。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1/2022发布的“仿皮草用异形循环再利用聚酯纤维”,以废弃塑料瓶再生聚酯为原料,在具有仿真度高、抗倒伏强、耐磨性和抗拉伸性能好等特点外,更特别的是引领仿皮草纤维向着循环再生、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还丰富了再生聚酯的应用领域,符合当前环保概念的流行趋势。目前,该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产业

发展对策及建议

 

根据我国纤维产业发展的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状况,针对先进纤维材料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集聚科研、生产、规划研究、行业管理、金融投资等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高水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队伍,针对先进化学纤维材料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产融结合、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转移与国际竞争等重要现实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研究,跟踪、评估发展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持续完善规划,为我国宏观决策,尤其是生产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科学研究机构等决策提供可靠的指导。

 

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总体要求,完善国家、各部委重点实验室的布局,发挥实验室之间的协同机制,部署纤维材料与工程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一支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的人才团队,产出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政策保障作用,吸引风险基金、产业基金,提升工程研究中心中试研究、工程研究能力,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形成一批重大产业化技术成果;支持、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上的重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支持、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公信力,在标准研制,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评估、转化,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加强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面部署创新链,重点在聚合物、纤维制造技术和装备领域,整合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围绕重点品种开展“产学研”合作,确保重点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的技术迭代升级能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化学纤维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加大对原始创新纤维品种开发与应用的资金支持,占领科技制高点,培育优势产业。推动工程公司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发展,通过提高工程公司的科技研发、工程转化等综合能力,创新经营模式,整合科技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型企业。

 

支持骨干企业的国际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企业通过集聚“产学研”创新资源、扩张重点品种的产能规模、延伸产业链等,占据了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当前,我们一些企业已具备了产能、经营管理、“产学研”合作等基础条件,要积极支持此类企业延伸产业链、全球布局产能和创新资源、加大“产学研”合作,引导产业基金等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跨国企业,引领我国先进纤维材料的产业发展。

 

材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的统筹发展

 

顺应先进纤维材料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促进先进纤维材料与高端装备融合发展,突破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进国产装备与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推动行业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加强智能化、差异化、功能化设备及高新性能纤维设备的原创研发能力,增强重大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设备技术进步引领化学纤维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加快突破化纤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扩大国产装备与智能制造系统在行业骨干企业中的应用,确保我国数据和产业安全,提升化学纤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分享到:

来源:前沿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