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药企中多肽类药物的有关物质研究

嘉峪检测网        2022-07-28 13: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多肽合成技术的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活性多肽被应用于药品、化妆品领域。迄今为止,发现的生命体内的多肽已达数万种,多肽广泛的生物活性及良好的安全性,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神经肽(胰岛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拮抗剂、催产素、加压素等),其相应的药物质量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有关物质。由于人工合成多肽的有关物质复杂性,本文就合成多肽的有关物质的研究策略,进行简要说明。

 

多肽类药物的有关物质来源

 

多肽类药物的有关物质来源,主要是2部分。一是其原料药的杂质(工艺杂质),二是制剂的降解杂质(降解杂质)。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一是其原料药的杂质(工艺杂质)。多肽类原料药由不同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按照一定比例的顺序组合而成,由此产生的有关物质比较复杂。合成多肽原料药的杂质来源主要是:脱酰胺、水解、氧化、二硫键错配、消旋等不稳定因素而产生的。

二是制剂的降解杂质(降解杂质)。多肽类药物制剂主要是注射液和粉针剂。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易发生降解变化。通过进行合适的处方工艺,来相对地提高物理化学的稳定性及生物稳定性。通过前期的研究工作,详细了解外界条件(如pH、温度、光照、氧浓度等)对多肽稳定性的影响,在后续的生产中加以注意(比如:加入酸或碱的用量、热处理环节等)。

 

多肽类药物的有关物质检测方法

 

合成多肽中由于有关物质较多,成分较为复杂,性质各不相同,有的与多肽类药物相似,有的差别很大。多数情况情况下,多个杂质在多数药企配备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进行洗脱程序时,只有有机相在某一个特定比例时,主成分与其杂质才会依次洗脱,并且很可能有部分杂质的出峰时间是重合,这就给多肽类药物的杂质检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已经成为药物质量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灵敏、准确、快速的特点。多肽类物质是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在C18柱上有一定的保留,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能有效分离。由于合成多肽类药物可能含有的有关物质较为复杂,多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极个别的采用等度洗脱,如EP7.0中醋酸戈那瑞林。USP34中去氨加压素,亮丙瑞林等。目前市面上,可推荐的色谱柱是:月旭Xtimate系列及Ultimate系列、岛津的Inertsil ODS的UP系列。安捷伦ZORBAX系列。

 

2.2 毛细管电泳(CE)

 

除采用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有关物质的分析外,毛细管电泳用于多肽类药物的分析具有较大优势。因为其兼有高压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存在多种分离模式,具有分析速度快、分辨率高、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等优点。在多肽类药物的质量研究中采用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手法还较少。未来随着毛细管电泳方法本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仪器的发展,克服自身重现性和精密度不高的缺点,毛细管电泳(CE)将逐渐成为分析多肽类药物的有力手段。

 

2.3 质谱(MS)

 

质谱(MS)能为相关肽定性和结构解析提供信息,是一种理想的色谱检测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发现目前通过液质连用的报道较多(如:中国药科大学的李萍教授采用液质连用对曲普瑞林的相关杂质的一级结构确证等),对多肽类药物有关物质的研究报道则较少。

 

多肽药物的有关物质的质量研究展望

 

随着人们对药物安全性的日益关注,药物杂质控制已经成为药物质量研究的关键问题,各国药典相继颁布杂质指导原则,并通过“已知杂质”、“任意单杂”、“总杂”实现对药物化学品中杂质的限度要求,杂质研究日益成熟。

合成多肽类药物的有关物质限度限定,分别制定报告限度(0.1%),鉴定限度(0.5%)和质控限度(1.0%)。与一般的化药药物的杂质限度制定比较,略微宽松(一般化药的报告限度是0.05%,鉴定限度是0.1%,质控限度0.15%)。针对多肽类制剂的有关物质控制策略,在处方工艺筛选的阶段,建议直接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因为大部分的杂质结构与主成分类似,校正因子在0.9~1.1之间,用面积归一化法来评估,研究速度快。在小试重复的阶段,应进行杂质校正因子的研究,以确定该杂质是否采用带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不带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还是外标法,或者不同方法的组合。在工艺验证阶段,应对所有的杂质,进行针对性的控制策略,杂质的限度验证与定量验证相结合,杂质的单独控制与合并严控相结合。

所有的单个杂质均进行定量控制和单独控制,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目前大部分药企,通常有关物质的研究手段仅是高效液相色谱仪,而多肽类药物的杂质很复杂,无法一一分离,若是可以通过评估,在小试重复,中试,质量研究过程中(含其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实际不产生或者量小于报告限(0.1%)的杂质,笔者认为,可以不用研究,而其他需要研究的杂质,根据情况而定,进行限度验证与定量验证相结合,杂质的单独控制与合并严控相结合。

未来,随着分析仪器的不断发展,多肽类药物的有关物质会更加全面化。

 
分享到:

来源: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