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一次性使用聚氯乙烯鼻饲管的研发实验要求、相关标准与主要风险

嘉峪检测网        2021-09-15 21:57

一、一次性使用聚氯乙烯鼻饲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一次性使用聚氯乙烯鼻饲管的结构

 

一次性使用鼻饲管可采用聚氯乙烯、硅橡胶、天然胶乳、橡胶等材料制成,由导管和锥形接头等组成。典型产品外形结构见图1。

一次性使用聚氯乙烯鼻饲管的研发实验要求、相关标准与主要风险

图1 鼻饲营养导管

 

2.一次性使用聚氯乙烯鼻饲管的工作原理

 

鼻饲营养导管通常由鼻腔经食道插入胃内,与相关给营养器械配合,用于液体或流质营养的输入等,双腔型硅橡胶鼻饲营养导管还可用于胃部冲洗、胃肠减压。锥形接头接口有扣盖,有利于保持清洁。外壁带有数字刻度或管壁带有可X光显影标记线,两者均可有效控制产品在体内的使用长度。

 

二、一次性使用聚氯乙烯鼻饲管的研发实验要求

 

1.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进行产品性能研究以及产品技术要求的研究和编制说明,包括功能性、安全性指标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原因及理论基础。

 

2.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

 

产品注册时应根据产品所用材料及与人体的接触性质,按照GB/T 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标准进行评价,至少进行细胞毒性、粘膜刺激、致敏的生物学评价研究。

 

3.灭菌/消毒工艺研究

 

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给出灭菌确认报告。并对残留毒性出具研究报告。可根据适用情况,按照GB 18278.1—2015《医疗保健品灭菌 湿热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GB 18279.1—201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要求》、GB/T 18279.2《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 环氧乙烷 第2部分:GB 18279.1应用指南》、GB18280.1—2015《医疗器械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GB 18280.2—201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2部分:建立灭菌剂量》、GB/T 18280.3—201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3部分:剂量测量指南》等标准的要求开展研究。

 

若为非无菌提供,须终端用户灭菌,应当明确推荐的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及所推荐的灭菌方法确定的依据,对可耐受多次灭菌的产品,应当出具产品相关推荐的灭菌方法耐受性的研究资料。

 

4.产品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产品有效期和包装研究情况可通过加速老化试验获得,可参照YY/T 0681.1—2009《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GB/T 19633.2—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2部分:成形、密封和装配过程确认的要求》、YY/T 0698.1—2011《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部分:吸塑包装共挤塑料膜要求和试验方法》等进行。

 

5.药物相容性研究

 

应对可能与药液接触的部件与药物的相容性进行研究。

 

6.主要性能指标

 

6.1.外观

 

6.2.尺寸

 

6.3.连接件

连接件应是符合GB/T 1962.1—2015《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 6%(鲁尔)圆锥接头 第1部分:通用要求》或GB/T 1962.2—2001《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 6%(鲁尔)圆锥接头 第2部分:锁定接头》所规定的6%(鲁尔)外圆锥接头的要求,或设计成能与给养器上所出具的连接件配合,且不能反向连接。

 

6.4.拉伸性能

导管应能承受一定线性拉力而不断裂或分离。

 

6.5.液体泄漏

6.6.耐腐蚀性(若适用)

6.7.管身刻度的要求。

6.8.导丝的性能

 

6.9.化学性能

明确材料为医用级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特性,由企业决定具体的化学性能要求,(如:酸碱度、紫外吸光度、还原物质、蒸发残渣、重金属含量等,具体指标的选择可以参照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及已上市同类产品情况)。用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应规定环氧乙烷残留量的要求。

 

6.10.可X光显影标记线的显影性(若适用)。

6.11.无菌要求(若以无菌形式给出)。

 

6.12.根据产品宣称的技术特点制定的其他性能要求。

 

三、相关标准

 

表1 相关产品标准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GB/T 1962.1—2015

《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用6%(鲁尔)圆锥接头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1962.2—2001

《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用6%(鲁尔)圆锥接头 第2部分:锁定接头》

GB/T 14233.1—2008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GB/T 16886.1—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GB/T 16886.3—200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GB/T 16886.5—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GB/T 16886.10—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

GB/T 16886.11—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

GB 18278.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湿热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GB 18279.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要求》

GB/T 18279.2—2015

《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 环氧乙烷 第2部分:GB 18279.1应用指南》

GB 18280.1—2015

《医疗器械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GB 18280.2—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2部分:建立灭菌剂量》

GB/T 18280.3—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3部分:剂量测量指南》

GB/T 19633.1—2015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GB/T 19633.2—2015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第2部分:成形、密封和装配过程确认的要求》

YY/T 0313—2014

《医用高分子产品 包装和制造商提供信息的要求》

YY/T 0316—2016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YY 0450.1—2003

《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辅件 第1部分:导引器械》

YY/T 0466.1—2016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第1部分:通用要求》

YY 0483—2004

《一次性使用肠营养导管、肠给养器及其连接件 设计与试验方法》

YY/T 0615.1—2007

《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第1部分: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YY/T 0681.1—2009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

YY/T 0698.1—2011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部分:吸塑包装共挤塑料膜 要求和试验方法》

 

四、主要风险

 

根据YY/T 0316—2016《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对“鼻饲营养导管”已知或可预见的风险进行判定,产品在进行风险分析时至少应包括以下的主要危险(源),企业还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确定其他危险(源)。

 

表2 产品主要危险(源)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的形成因素

可能的后果

生物学危险(源)

生产环境控制不好;灭菌操作不严格;包装破损;使用时操作不规范;微生物污染。

产品带菌,引起患者气道或者肺部感染。

原材料控制不严;生产工艺控制不严;后处理未达到要求。

造成毒性危害;生物相容性不符合要求。

不正确的配方(化学成分)

未按照工艺要求配料;

添加剂或助剂使用比例不正确。

造成毒性危害,生物相容性不符合要求。

使用不当、标识不清

再感染和/或交叉感染。

引起感染、交叉感染。

环境危险(源)

储运条件(如温度、湿度)不符合要求。

产品老化;无菌有效期缩短。

储运、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机械性破坏。

产品使用性能无法得到保证。

使用后的产品没有按照要求集中销毁。

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细菌的交叉感染。

与医疗器械使用有关的危险(源)

标记不清晰、错误

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标记。

错误使用;储存错误;

产品辨别错误。

包装破损无法识别;操作要点不突出;不适当的操作说明,如:

(1)和医疗器械一起使用的附件规范不适当;(2)预先检查规范不适当;(3)操作说明书过于复杂;(4)服务和维修规范不适当。

无法保证使用安全性

导致操作失误。

由不熟练/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

造成粘膜摩擦性损伤;鼻饲营养导管放置位置不合适营养液输送效果受影响。

规格型号选用错误。

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鼻饲效果。

对操作人员警示不足。

重复使用;二次灭菌;使用者出现过敏、刺激反应。

造成重复使用。

交叉感染;气囊破裂。

不适当不合适或过于复杂的使用者接口

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储存方法、警示事项等表述不清、连接件可以反向使用。

插管失败、连接件接错。

功能性失效、维修和老化引起的危险(源)

没有标识产品有效期。

超出有效期的产品被使用,造成细菌感染或因材料老化而导致产品性能不符合要求。

没有进行包装确认。

不能确保产品无菌,从而导致出现细菌感染。

产品标识没有明确。

出现细菌感染、交叉感染、以及粘膜损伤等现象。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