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5-08-19 19:05
一、内源性来源(产品本身携带或生产过程引入)
1. 原材料带入
生物源性物料:动物组织(如胶原、明胶、丝素蛋白)、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发酵产物(如透明质酸)可能自带内毒素或非内毒素性热原(如β-葡聚糖)。若供应商质量管理不严、原料批次差异较大,或在处理环节(如脱脂、去细胞)操作不足,都可能导致风险。
高分子材料:部分合成聚合物(如聚酯、聚氨酯)的残余单体、催化剂或降解副产物可能诱发热原反应。
辅料添加剂:增塑剂、稳定剂、色素、抗氧剂等化学品若不纯净,也可能成为污染源。
工艺用水:注射用水和纯化水是最常见的风险点。若水系统存在设计缺陷、维护不到位或生物膜形成,会直接导致内毒素超标。
初级包装:胶塞、塑料容器、复合薄膜等,若在生产或灭菌环节处理不当,也可能残留热原。
2. 生产制造污染
环境失控:洁净室微粒、微生物或内毒素浓度超标;人员操作不合规;设备、工器具清洁不足。
设备和工器具:生产设备死角易滋生生物膜,模具、容器灭菌不彻底会带来风险。
水点污染:管道死体积或过滤器失效导致使用点被污染。
人员与操作:不规范操作(裸手接触、违规组装包装)引入污染。
中间品存放:半成品若长期暴露在不受控环境,易滋生细菌并产生热原。
3. 产品设计不足
难清洁结构:管腔、盲端、粗糙面等会使清洁和灭菌难以彻底。
材料特性不佳:易吸附内毒素或降解生成致热杂质的材料增加风险。
4. 清洗与灭菌控制不力
清洁工艺:洗涤剂选择、浓度、冲洗参数不合理,验证不足。
灭菌/消毒:环氧乙烷、湿热、辐照等工艺若缺乏对内毒素去除能力的验证,或工艺参数不到位,均可能失效。
二次污染:灭菌后冷却、包装过程若环境受控不严或包装损坏,会引入新的热原。
二、外源性来源(检测过程中引入)
1. 样品处理污染
浸提液问题:若使用的BET级水本身超标,或浸提容器未做彻底去热原处理,容易带来干扰。
浸提条件:过度搅拌或高温可能导致产品降解,释放影响检测的杂质。
2. 试剂与耗材
鲎试剂:灵敏度、特异性不足,或因保存不当、批次差异而失效。
标准品与耗材:浓度不准或耗材非无热原级别都会影响实验。
3. 人员与操作
操作失误:加样、稀释、温育条件控制不当或终点判读不准确。
培训不足:未掌握药典方法或未严格执行SOP。
干扰未排除:未做或未通过干扰试验,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
4. 实验室环境与设备
环境洁净度不足:空气中颗粒或气流干扰。
设备校准不足:水浴、培养箱温度不均;移液器污染或误差大。
5. 方法学问题
方法选择错误:不同产品适用的检测方法差异大,错误选择会导致结果偏差。
限值与验证不足:热原限度设定过高或方法学验证不充分。
三、典型高风险产品
注射剂和大输液:水源污染、辅料或包装材料溶出、稀释操作不当。
血液接触器械:管路、滤膜等难清洁部位残留内毒素,且限值极低。
植入/介入器械:材料降解释放离子或灭菌残留物带来风险。
生物源材料器械:动物组织、人源化蛋白可能残留内毒素或β-葡聚糖。
复用手术器械:生物膜、清洗不彻底及消毒剂残留导致隐性风险。
四、预防与控制措施
供应商管理:关键原料及包装材料需审计并签订质量协议。
水系统维护:设计合理、定期验证与监控。
环境与清洁验证:建立科学清洗程序并定期验证,特别是复杂器械。
灭菌工艺验证:确保能有效破坏内毒素,并对残留进行控制。
优化设计:避免结构死角,提高清洁和灭菌可行性。
实验室管理:严格SOP,选用合格耗材,人员培训合格,设备校准到位。
过程监控与风险评估:加强中间控制点检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变更管理。
来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