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享继电器机械寿命和电气寿命的区别以及选型指南。
Part 1
一、技术需求最近在选择一款开关电路,要求开关次数5千万次,电压60V,电流120mA。
像这种开关电路,首先想到的是继电器,于是找了一款继电器,其中有关开关次数的指标如下:
上面如表中,有关继电器的开关寿命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机械寿命,一个是电气寿命。
其中机械寿命1亿次,按照这个次数来选,可定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但是电气寿命只有10万次,差了1000倍,这个次数明显又不符合我的需求,那我到底能不能选它呢?
Part 2
二、机械寿命和电气寿命的定义
1. 什么是机械寿命?
定义:机械寿命指继电器在不施加任何电气负载的情况下,纯机械部件的耐久性。
它包括继电器内部的弹簧、触点臂、开关机构等物理部件的磨损、疲劳或卡滞失效,不考虑电气因素(如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火花或热应力)。
测试条件:无任何负载,每小时开关36000次。这是基于纯机械动作的测试条件,假设继电器的线圈被驱动,但没有电流通过触点。
优点:值很高(1亿次),适合频繁操作的轻载应用。
缺点:它忽略了真实电路中的负载影响,实际应用中如果忽略电气寿命,可能导致早期失效。
机械寿命是一个理想值,主要用于评估继电器物理结构的可靠性。
在高频率开关场景下(如每秒几十次操作),如果负载很小或无负载(例如信号切换),机械寿命可以保证继电器长期不损坏。
为什么次数会达到惊人的1亿次这么高?
因为没有负载,触点之间的摩擦和应力小,材料磨损慢。图表中的“Min.”表示最低保证值,实际产品可能更高。
2. 什么是电气寿命?
定义:电气寿命指继电器在带额定负载(如额定电流或电压)下开关时的耐久性。
它包括电气性能损耗,例如触点的电弧(开关瞬间产生的火花)、材料腐蚀、氧化或热应力导致的失效。电气寿命与负载类型(交流或直流)强相关。
测试条件:交流(AC)情况下每小时1,800次带额定负载(如0.5A/125VAC),直流(DC)情况下每小时1,200次带额定负载(如2A/30VDC)。
优点:反映实际情况,避免选择错误导致的过早故障。
缺点:值低(10万次),相比机械寿命大大减少。
图表区分了交流和直流,因为直流负载更容易产生持续电弧(火花熄灭难),导致寿命低于交流。
电气寿命更接近真实应用,因为它模拟继电器开关实际电路(如电机或LED灯)时的损耗。在负载下,电弧会烧蚀触点表面,增加电阻或造成粘连。
为什么交流的次数常常高于直流?
因为交流电流有零交叉点(电压过零时),电弧容易熄灭,减少对触点的损害。
而直流电弧无零交叉点,容易形成持续火花,造成更多材料损耗。
Part 3
三、机械寿命和电气寿命的主要不同
其主要不同如下表:
简单比喻:
1)机械寿命像测试一个开关按钮被按下多少次会卡住(没有连接电路)。
2)电气寿命像测试同一个开关按钮实际控制电路时的寿命(有电流通过会产生火花)。
Part 4
四、寿命选择指南
始终要根据应用场景来决定。
如果侧重频繁机械动作,参考机械寿命。
如果关注带负载通断,参考电气寿命。下面是具体决策步骤:
1.参考机械寿命的情况
应用场景:继电器的动作频率很高,但负载很小或无负载(例如信号切换、测试设备中的干触点操作、继电器在低电流下用于逻辑控制)。
为什么?这些场景的失效风险主要是机械卡滞,电气损耗小。
参数依据:使用图表中的机械寿命值(1亿次),并确保操作速率不超过每小时36,000次。
示例:一个自动测试系统每小时开关继电器30,000次来检测信号完整性。因为没有负载(或微小电流),机械寿命就够了。总寿命约
115天(,但如果意外加了负载,需重新评估)。
2. 参考电气寿命的情况
应用场景:继电器用于开关实际负载(如电源开关、电机驱动器、LED照明),尤其在高电流或高电压下。
为什么?负载会导致电弧加速触点损耗,忽视电气寿命会导致过载故障、接触不良甚至安全隐患。
参数依据:选择交流或直流电气寿命值(10万次),并遵守操作速率限制(交流每小时1,800次,直流每小时1,200次)。优先考虑电气寿命指标。
示例:一个风扇控制器每小时开关继电器1,000次带220V AC负载。由于负载高,电气寿命(交流)才是关键指标。总寿命约100小时(4.2天),如果每小时开关次数增加到2,000次,寿命会减半到约50小时。
通用规则:在硬件设计中,建议
1)如果应用涉及负载,优先参考电气寿命。机械寿命只作为上限参考(它代表最大可能值)。
2)如果场景模糊(如负载变化大),保守选择电气寿命指标。
3)设计时使用降额(derating):例如,实际操作速率设为图表值的一半,以延长寿命。
Part 5
五、常见硬件问题与解决思路
继电器的寿命问题常见于错误指标选择。下面基于需求,提供潜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问题:继电器提前失效(如触点烧毁或粘连)
原因:选择了机械寿命用于高负载场景(如用户每小时操作继电器5,000次带负载),忽略电气寿命的限制(电气寿命仅允许每小时1,200-1,800次)。
解决思路:
1.重新选型:选择继电器时,基于负载类型(AC/DC)和操作速率参考电气寿命指标。
图表中电气寿命的数值较低,确保选择的产品符合应用需求。
2.优化驱动电路:减少开关应力。
例如,添加缓冲电路(如RC snubber)来吸收电弧能量;或使用零交叉检测电路(对AC),让开关在电压过零时发生,减少电弧损伤。
3.考虑替代方案:可考虑选择固态继电器。
如果操作频率很高(如每分钟超1,000次),机械或电气寿命都难以满足,建议用固态继电器(SSR)——它无触点,寿命更长(10亿次以上),且无电弧问题。
4.监控和维护:在设计时添加电流检测,监测触点电阻;定期维护,防止触点氧化。
示例:
在一个工厂自动化设备中,继电器用于每小时开关2,000次带DC负载,但电气寿命只允许1,200次。
解决办法:改用额定电流更高的继电器或SSR(固态继电器),并设置最大操作速率1,000次/小时作为安全余量。
其他问题预防:1.如果发现继电器噪音大或温度高,检查负载是否超过额定值(图表中“rated load”很重要)。2.使用继电器驱动器IC(如ULN2003)来确保线圈驱动稳定,减少机械冲击。
总结:
在继电器硬件设计中,机械寿命和电气寿命是两个关键指标:
不同:机械寿命(1亿次无负载)纯物理,电气寿命(10万次带负载)含电气损耗。
选择:参考机械寿命仅用于频繁无负载场景(如测试);参考电气寿命用于所有带负载应用(交流优先AC,直流更严格)。
在我们进行选型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确定应用负载:是否有电流通过?
2.估计操作速率:每小时开关多少次?
3.选择指标:负载存在?用电气寿命;否则用机械寿命。
4.计算寿命:基于图表参数设置安全余量(推荐降额20-50%)。
5.验证:通过仿真或样品测试确认。
而我这次的需求是5千万次,带负载,传统的触点式继电器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只能选择SSR或者功率电子开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