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嘉峪检测网 2025-07-22 12:33
在医疗器械注册申报领域,等同性论证既是"捷径"也是"雷区"。今天,我们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您拆解这个让无数注册人又爱又恨的申报路径,带您避开那些让审评老师"秒拒"的深坑。
01、看清本质,等同≠一模一样
等同性论证的本质不是找"双胞胎",而是证明"安全有效没跑偏"
1. 核心逻辑
● 不是要求100%相同
● 而是证明差异不影响安全有效性
2. 快速自测:你的产品适合走这条路吗?
✅四维检测法
● 有"明星对标"(国内/国际已上市主流产品)
● 差异可控(能通过非临床研究说清楚)
● 数据可及(能拿到客观证据)
● 非颠覆创新(没有全新黑科技)
❌ 三大红灯
● 全新作用机理
● 无可靠对比数据
● 临床适用范围大改
02、五大死穴,注册老手也经常翻车
死穴1:参数对比"选择性失明"
● 只对比优势指标,回避劣势指标。
● 对比数据并未全面、客观。
例如监护仪申报时,只对比基础参数(心电、血氧),忽略抗干扰性能、报警延迟等关键指标。
生存指南:避免选择性对比,需涵盖所有关键指标,可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对比。
死穴2:对标产品"考古失误"
● 选择已淘汰或存在重大安全问题的产品作为对比对象。例如选择了一款因召回问题已退市的产品作为对比对象,导致审评质疑其安全性。
● 选择的对比产品本身有问题,实测参数与其说明书宣称的参数不一致。
生存指南:优先选择行业标杆产品,即当前市场主流型号产品,且数据可追溯。
死穴3:数据引用"道听途说",翻车现场:
❌ 直接粘贴官网宣传数据("精度高达99%")
❌ 未注明数据来源和测试条件
❌ 仅表述“新材料更优”,但无实验数据支持。
生存指南:数据来源必须真实、可追溯。需要有充分的公开数据(如说明书、技术文档、临床数据等),或者参考药监局审评报告、权威期刊文献、第三方检测报告等公开资料。
死穴4:测试方法"自创门派",翻车现场:
❌ 为了能测出一致的结果,未按标准的测试方法
❌ 等同性论证使用真实病例测试,但未在医院开展,未按正规流程进行。
生存指南:严格遵循标准测试方法;注意不得未经批准进行临床试验!
死穴5:软件对比"形同虚设"
软件对比需要额外关注:
算法逻辑:如辅助诊断、辅助治疗软件需对比核心算法(如深度学习模型架构)
网络安全:需证明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同或更优
人机交互:操作界面逻辑、警报提示方式等
03、差异处理三段论
对症下药
化妆级:外观、结构改进等
● 非临床研究如台架试验、动物实验,补充验证
微整级:界面优化、新增部分功能等
● 小样本临床
换头级:新算法等
● 全面临床试验
04、文献检索三大招
快速找到
招数1:当文献太少时
● 扩大检索范围:
中文加CNKI、万方
英文加Embase、Scopus
● 用非临床数据补位:
台架试验
动物实验
● 挖掘"灰色文献":
医院内部报告
学术会议摘要
招数2:当文献太多时
● 限定高质量期刊
● 聚焦目标人群:中国人种数据优先,特定适应症筛选
招数3:证据等级
RCT>队列研究>病例报告
05、突发情况“急救包”
看看有哪些奇葩情况
1. 关键数据无法获取
● 寻找替代数据源(如专利文献)
● 设计替代验证方案
● 考虑小样本实测
2. 对比产品突然退市/适用范围变更
● 立即启动替代产品评估
● 准备差异影响分析报告
● 主动联系审评老师说明情况
3. 对比产品类别突然改变
● 立即进行分类界定
● 适当时对适用范围进行取舍
4. 要求进行算法对比
● 无法直接对比算法公式,设计对比测试方案,观察两个设备的临床表现
● 考虑小样本临床
最后的大实话:当不确定时,参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等同性论证技术指导原则》,或者直接咨询审评中心,这比被发补后再补救要省时得多!
互动时间:您在等同性论证中遇到过哪些"意想不到"的发补问题?欢迎留言分享您的闯关经验!
来源:医械铁锅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