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血流导向装置多场景应用、并发症以及治疗失败原因总结

嘉峪检测网        2023-04-27 11:09

一、血流导向装置的多种应用
 
1-小动脉瘤
 
FD治疗小动脉瘤的有效性与大/巨大动脉瘤类似,使用单一装置处理多发、小型、彼此邻近的动脉瘤时更具优势。FD可诱导载瘤动脉管腔重建,无需将微导管额外超选至小动脉瘤腔内,降低了动脉瘤的医源性破裂风险。
 
一项中位随访期65个月的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直径≤7mm的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7%,并发症率与传统血管内治疗相当,无术中破裂发生。该研究中86%的患者使用单个PED治疗,17%为多发动脉瘤。
通常认为,前循环小动脉瘤的自然病史为良性。风险程度低于同部位的大动脉瘤。但是,疾病自然进程中的风险必须个体化分析,并与FD治疗的围手术期风险相权衡。
 
2-破裂动脉瘤
 
FD的作用是分步起效的,首先是降低动脉瘤壁的血流剪切力,随后进展至内皮重构,几个月后动脉瘤最终被完全隔绝于血液循环之外。降低瘤壁的血流剪切力对于预防动脉瘤破裂是否有效目前尚不清楚,但由于需要二联抗血小板药物准备,FD在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尽管如此,迄今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FD治疗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FD治疗后24h内需要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部分中心尝试对破裂动脉瘤联合疏松的弹簧圈栓塞,或者直接采用一期弹簧圈栓塞+二期FD治疗,以降低最终血管内皮化重构前的动脉瘤再次破裂风险。
 
破裂动脉瘤尤其是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有创手术,如脑室造瘘术、脑室外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气管切开术等,对于这类患者行FD治疗时需慎重考虑。
 
3-血泡样动脉瘤
 
 
而泡样动脉瘤通常因SAH起病,其瘤壁多由血管外膜层和血栓构成,无内膜和中膜层,无论是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还是传统血管内介入治疗都相对困难。由于动脉瘤体积小、基底宽、瘤壁薄脆弱,血管内治疗时超选置人微导管极具挑战,治疗效果也有限:而开刀术中解剖显露瘤体存在极高的破裂风险,更倾向于选择包裹加固策略。通过FD治疗后的内皮化重构可以回避动脉瘤内操作,获得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和良好的临床转归。尽管目前尚缺乏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支持,且使用时有诸多注意事项,但FD仍不失为一种针对破裂血泃样动脉瘤的可靠治疗方法。
 
4-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与血泡样动脉瘤类似,传统的显微外科和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仍极具挑战。这些动脉瘤通常表现为节段性病变而非局限性,目前已有的治疗策略包括支架植入、夹闭、旁路血管移植和载瘤动脉闭塞等。
 
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通常累及颈动脉颅外段以及椎动脉的硬膜外/内段。尽管FD治疗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结论仍需要大型前瞻性研究支持,但目前的初步研究结果令人乐观。
 
5-分叉部动脉瘤
 
分叉部动脉瘤,尤其是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末端、前交通复合体和基底动脉顶端的病变,对FD的应用提出巨大挑战。治疗中的关键点是了解FD覆盖一侧分支血管后对其血流的影响,已有多个报告指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一干被覆盖后血流量会进行性减缓,但患者多耐受良好,无严重后遗症。覆盖分支血管后脑组织能够耐受血流受损反映出软脑膜下侧支循环的快速代偿和竞争血流机制。
 
目前研究关于FD治疗后动脉瘤的闭塞率不尽相同,完全闭塞率最低仅为33%,最高达97%,可能与随访时间不同有关。术后短时间内,被覆盖分支可允许一部分血流以内瘘的方式进入瘤囊,而沿弯曲血管放置的FD因曲度增加和孔隙直径增大,内瘘会愈加严重。然而长期来看,软膜下侧支吻合的竞争性血流最终会降低被覆盖分支的血流压力梯度,从而促进动脉瘤闭塞。一些研究者建议此类病例随访期应延长至18个月,因为其动脉瘤闭塞的时间可能会比颈内动脉侧壁动脉瘤闭塞的时间更长。
 
6- 前循环近端和远端动脉瘤
 
一项临床前动物研究表明,尽管高金属覆盖率的FD植入会覆盖穿支动脉开口,但血流仍保持正常。但也有病例显示FD会导致脑干穿支闭塞,因此认为FD覆盖可能会导致DSA无法清晰显示细小穿支动脉闭塞,这也许是后循环病变应用FD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原因。
 
尽管某些穿支闭塞没有临床症状,一项MCA动脉瘤经FD治疗的病例观察研究显示30%的患者术后MRI复查可见M1段穿支供血区无症状性缺血灶,但是也有一些穿支闭塞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目前,多数后循环动脉瘤使用FD治疗是成功的,研究者们主张,FD应避免用于梭形动脉瘤或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等病变节段较长的患者,因为这类病例治疗时桥接FD的操作会增加后循环穿支闭塞风险。
 
7-循环远端动脉瘤
 
由于循环远端载瘤动脉直径小,因此植入相对较硬的高金属覆盖率支架具有挑战性。近年来,跟踪性更好的导管相继出现,用于释放FD的微导管可以更接近远端目标病变。尽管仍需要更大规模的病例研究,但近期多中心回顾性分析显示接受ED治疗的前循环远端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可高达78%。
 
8-未成年患者动脉瘤
 
与成人动脉瘤相比,儿童动脉瘤较为罕见和复杂,通常与结缔组织病有关。儿童患者中后循环动脉瘤更常见,通常体积巨大,呈梭形外观。因为多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自然病史尚不明确,已有儿童患者使用FD成功治疗的案例;然而,发育期儿童应用FD的长期耐受性尚未得到证实。即便如此,大多数已发表的病例报告均显示随访期内动脉瘤完全闭塞。其他相关问题还包括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儿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负荷用量和维持用量尚未明确等。
 
二、血流导向装置相关并发症
 
虽然FD治疗已被证明总体上安全有效,但也并非是一个万全之策,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并发症风险。轻微的会出现暂时性头痛,严重的会出血甚至死亡。
 
1-出血性并发症
 
FD相关的出血性并发症包括治疗期间的医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同侧颅内出血和治疗后急性动脉瘤破裂。同侧迟发性颅内出血的机制尚不清楚,与动脉瘤或患者自身特征的相关性并未得到验证,多个大型研究显示其发生率约为2%。现有的假说包括凝血或血小板功能过度抑制、瘤壁稳定性改变、微缺血伴出血转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当然其发生也可能是多因素所致,涉及上述部分或全部因素。Chitale等在2014年报道了少数情况下发生的动脉瘤急性破裂,由于发生在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所以属于相当严重的并发症。与同侧迟发性颅内出血一样,动脉瘤急性破裂的原因也不清楚。目前主要的理论假说是动脉瘤内血流状态的急性改变,导致瘤内新生血栓形成,并引发病理性自溶级联反应,造成动脉瘤壁不稳定而破裂,个体生物学差异和动脉瘤形态等因素可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缺血性并发症
 
FD相关缺血性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和狭窄相关性缺血。抗血小板治疗是规避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键。许多中心在使用FD前进行VerifyNow检测。依替巴肽是一种常用的、被证明能够迅速阻断或逆转急性血栓栓塞发展的药物。
 
 
尽管绝大多数缺血性并发症发生在治疗急性期(手术过程中或术后24h内),但支架内狭窄及其相关的栓塞或缺血事件也可能延迟发生。
 
3-其他并发症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患者尤其是大动脉瘤或治疗后对比剂明显滞留者会抱怨头痛。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严重影响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完全闭塞前也可能会引起短暂的颅神经症状,这可能与动脉瘤生长或治疗急性期内血流改变所引起的神经刺激有关。最后,FD治疗中也可能出现许多微梗死,虽无症状,但高分辨FLAIR MRI检测发现其发生率多达34%。
 
三、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失败的原因
 
一些随机和注册研究已证实FD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然而,仍有部分亚型的动脉瘤。治疗存在困难。因此,筛选FD治疗后闭塞率较低的动脉瘤亚型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其他替代技术提高治疗水平。
 
1-既往支架植入患者的治疗
 
接受FD治疗的患者可能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失败的经历,此时可能发生了支架错位和内瘘。对于此类患者再接受FD治疗仍缺乏足够的经验,专家更倾向于外科治疗或更积极的多个FD联合重塑血流。
 
2-存在分支血管的治疗
 
近期有针对存在分支血管的动脉瘤进行研究,特别是FD治疗失败的动脉瘤。一项多中心、近700例PED治疗动脉瘤的相关研究,其中15例治疗失败的病例确定与动脉瘤累及末梢分支血管有关。末梢分支血管被定义为具有侧支结构的最小分支单位,包括累及动脉瘤的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及其他血管。也有研究者从几何学的角度探讨了类似概念,发现颈部有分支血管发出的动脉瘤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闭塞存在一定困难,动脉瘤顶部发出高流量分支血管与动脉瘤闭塞率较低密切相关。类似概念也用于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正常血管保护,例如治疗MCA动脉瘤时如何保护受累的大脑前动脉A1段或其他小穿支血管。
 
3-支架内瘘
 
到目前为止讨论的因素多与动脉瘤本身特点相关,而支架内瘘和错位则属于技术相关问题,可以通过更理想的认知和适当的操作避免。近端和远端内瘘都会影响动脉瘤最终的闭塞,通过在瘤颈部适当“推密”FD,可以预防新的供血通路形成导致动脉瘤复发;而这种新的供血通路通常在新生内膜生长越过支架覆盖的瘤颈部分后形成,并在造影时表现为延迟显影。
 
4-动脉瘤覆盖不足
 
大型动脉瘤,尤其是巨大梭形动脉瘤的治疗在技术上仍极具挑战性。给予动脉瘤颈足够长度的支架覆盖,对于保证良好的治疗结局和预防器械短缩等并发症极为重要。即使在多个FD联合应用的病例中,也可能因孔隙密度不足导致血流导向作用减弱,动脉瘤内仍存在血流灌注的情况。因此,手术需要在应用足够合适的装置获得良好的血流导向效果和避免血栓栓塞和支架内狭窄之间取得充分的平衡。
 

分享到:

来源:医休神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