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白蛋白测定试剂注册审评要点

嘉峪检测网        2025-06-18 23:07

内容提要:白蛋白作为常见的检测项目,用于检测人体样本中的白蛋白含量,临床上用于评价肝脏功能及营养评估。文章从体外诊断试剂审评的角度出发,参照《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YY/T 1228-2014《白蛋白测定试剂(盒)》、指导原则等标准对此类产品进行注册要点讨论分析,以期为注册申请人在该类产品申报时提供技术参考。

关 键 词:白蛋白测定试剂 体外诊断试剂 审评要点

 

白蛋白亦称清蛋白,为含580 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单纯蛋白质,分子量66.3kD[1]。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分泌,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质的50%~60%,能够维持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皮稳定[2]。白蛋白检测对人体作用较大,临床上用于评价肝脏功能及营养评估。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查询,截至2024 年,国内白蛋白测定/ 检测试剂盒(溴甲酚绿/ 紫法)生产企业共147 家(173 个产品),其中溴甲酚绿法144 个、溴甲酚紫法8 个、终点法6 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1 个、免疫透射比浊法1 个,主要分布在浙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等地[3]。由此可见,白蛋白测定试剂使用溴甲酚绿/ 溴甲酚紫法的产品较多。溴甲酚绿/ 溴甲酚紫法为染料结合法,利用白蛋白可以与溴甲酚绿/ 溴甲酚紫等阴离子染料快速结合显色的特性,直接测定血清中的白蛋白[1]。

目前,申报白蛋白测定/ 检测试剂盒(溴甲酚绿/溴甲酚紫法)应参照《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4]、《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及说明》[5]、YY/T 1228-2014白蛋白测定试剂(盒)[6]、《白蛋白测定试剂(盒)注册审查指导原则》[7](2024年修订版)等相关行业标准、指导原则提交申报资料。下文笔者根据上述法规要求,结合日常技术审评工作,概述非临床部分的重点研究,希望能为后续企业注册申报及技术审评工作提供帮助。

 

1.产品分类及预期用途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的要求,白蛋白测定试剂一级序号为08,一级产品类别为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二级序号为08065,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编码为6840。

预期用途为用于检测人体样本中的白蛋白含量。临床上用于评价肝脏功能及营养评估。


2.产品风险管理资料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该考虑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应符合GB/T 42062《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8] 的要求,同时可参照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9] 中的附录C、附录H进行更加细化的风险分析。

可能的风险及其控制清单详见表1,也可根据产品特点自行判定其他可能的风险[7]。

 

表1. 可能的风险及其控制清单

 

危险 危险情况 风险控制 剩余风险评价
产品设计开发验证不充分 某项性能达不到要求 充分验证与评价 可接受程度
关键原材料的选择或供应商变更 参与反应的原料不纯或含有干扰反应的杂质导致测定结果不可靠 制定关键原材料验收准则 可接受程度
不正确配制与pH控制 称量不准确,产品某项性能达不到要求;BCG和BCP对pH值的差异性导致的结果不可靠 依据SOP配制并做好记录,控制pH值 可接受程度
与生化分析仪配套使用 与检测系统匹配不当导致测定结果的差异 按产品说明书要求 可接受程度
保存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试剂保存温度不符合要求导致试剂变质 按产品说明书要求 可接受程度
参数设置不当 在生化分析仪上参数设置不当(如测定时间、试剂样本比)导致的结果不可靠 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手工测定时反应与测定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可接受程度
超过效期使用或试剂污染变质 结果不可靠 注意试剂有效期限,过效期、变质的试剂不可使用 可接受程度
生物学危害:如防腐剂、生物源性血清等 环境污染,接触感染 有关人源组分应满足生物安全性要求;避免裸手操作 可接受程度
不正确的标识 错用或误用 产品在线与终检相关 可接受程度
不正确的使用或由不熟练或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 结果不可靠 进行专业培训及正确使用 可接受程度
产品包装和剩余试剂的处理不当 环境污染,接触感染 按医疗废物相关法规处理 可接受程度

 

3.主要性能指标

在研发人员确定产品主要性能指标时,应先查询适用本产品的行业标准及指导原则并参照执行。

白蛋白测定/ 检测试剂盒(溴甲酚绿/ 紫法)性能指标应包含试剂的外观、装量、试剂空白吸光度、分析灵敏度、准确度/ 正确度、线性区间、精密度等。如试剂盒内含有校准品和质控品,校准品的性状、装量(液体适用)、水分含量(干粉适用)、赋值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的表示方式、正确度、均匀性等,质控品的性状、装量、可接受区间/ 值、瓶间均匀性等[7]。

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的最低检测限为2g/L,线性范围为2~60g/L,批内变异系数≤4.0%,相对偏差<±10%[1]。

 

4.分析性能评估

4.1 样本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全面掌握样本的使用流程,充分评估其在采集、处理、运输及保存等环节的具体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样本,应分别展开针对性分析和评估。如适用于血浆样本,还应考虑不同抗凝剂对样本稳定性的影响。

4.2 适用的样本类型

目前该检测试剂的适用样本类型为血清及血浆样本。有必要开展针对同源样本检测一致性的对比实验研究,以验证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研究时,样本应能够覆盖检测范围且包含医学决定水平附近以及低值样本,白蛋白医学决定水平浓度为35g/L[10]。

4.3 校准品的量值溯源、质控品的赋值

如产品包含校准品和/ 或质控品,可参考GB/T 21415《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11]、YY/T 1549《生化分析仪用校准物》[12]、YY/T 1662《生化分析仪用质控物》[13]、《质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质控品赋值研究》等文件进行研究并在进行产品注册时提交详细的研究资料。

4.4 正确度

评估正确度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利用参考物质进行验证,二是通过方法学比对分析,三是开展回收试验。在进行产品研究时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正确度的研究即可。

4.5 精密度

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实验室内精密度、实验室间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5]。在研究时应涉及合理的实验方法对精密度进行系统、全面评价。可参照YY/T 1789.1-2021《体外诊断检验系统 性能评价方法 第1 部分:精密度》[14] 进行研究。

在重复性和实验室内精密度试验中,建议采用20×2×2的模型。实验方案设计如下:在单一实验室内,由固定操作人员采用相同检测设备和同批次试剂,在20d 周期内(非连续)对同一样本进行重复测定。每日完成两个独立分析批次,批次间设置适当间隔,每批次平行检测两次。

实验室间精密度推荐采用3×5×5实验设计,结合方差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具体方案为:选择3 家实验室,采用同型号检测设备或同系列仪器,在5 个非连续工作日内完成测试。每日执行单个分析批次,每批次进行5 次重复测定。

精密度验证实验的样本选择需遵循以下原则:①样本来源:优先采用临床真实样本或其混合样本。②浓度范围:应覆盖检测区间的高、中、低值域,建议设置3~5 个水平。③关键浓度:需包含临床医学决定水平及参考范围临界值附近的样本。④样本处理:因实验周期较长且可能涉及多地点检测,必须确保样本稳定性及一致性,推荐采用分装保存方式以保证检测一致性。

4.6 空白吸光度和分析灵敏度

空白吸光度和分析灵敏度的研究可参照GB/T 26124《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盒》[15] 及YY/T 1228《白蛋白测定试剂(盒)》[6] 推荐方法进行研究。

4.7 空白限、检出限及定量限

空白限、检测限、定量限均需要进行建立及验证实验,一般空白限总是低于检测限,而检测限则低于或等于定量限。该测试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例如试剂批次、校准品批次、校准周期、操作人员、仪器型号以及实验室环境等。因此,在开展相关性能指标研究前,可通过文献查阅、同类产品指标调研或预实验等方式,预先识别潜在的影响因素,并评估其可能对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无需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单独研究。

检出限的建立可以参照此方法进行,可以满足最小设计要求:用1 个仪器系统、2 个试剂批号、3 个测试日、4 个空白样本、4 个低浓度水平样本(浓度范围设定为1~5空白限),每个样本需重复测试两次[16]。

在建立定量限时,需首先设定总误差的目标值,并明确预期的定量限目标浓度。通过使用不同生产批次的试剂盒,在单台或多台同型号检测仪器上,经过多天重复测试样本,在实验过程中完整记录各次检测数据,并分别计算每个试剂批次的总误差值。确保每批次能够获得36 个低浓度水平样本的测试结果。定量限的建立可参考以下方法:采用单个仪器系统、2 个不同生产批号的试剂、3 个测试日,以及4种经认证的低浓度标准物质作为测试样本,每个样本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三次重复测定,以满足最低设计要求。

在验证检出限之前,首先需要对空白限值的准确性进行验证。通过分析空白样本的检测结果,统计其中测量值不超过声明空白限的数据所占百分比,并将该比例与表2 所列的下限值进行比较。当实际计算比例达到或超过表2规定的阈值时,即可判定空白限验证合格,反之则失败。

计算检出限浓度样本测试结果中大于或等于空白限声明的结果占总数的百分比。与表2中的下限值进行比较。如果百分比大于或等于表2 的值,则认为检出限验证成功。如果百分比小于表2 的值,则验证失败。

 

表 2. 检测能力声明结果的95%置信下限表[16]

 

测量总数 (N) 观测比例下限 (%) 测量总数 (N) 观测比例下限 (%)
20 85 100 90
30 87 150 91
40 88 200 92
50 88 250 92
60 88 300 92
70 89 400 93
80 89 500 93
90 90 1000 94

 

对检出限浓度样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测量值不低于声明空白限的数据所占比例,并将该比例与表2 中的下限值进行对比。若统计所得比例达到或超过表2规定的阈值标准,则判定检测限验证通过;反之,若比例低于表2要求值,则表明验证未达到预期标准。

定量限的验证可以使用3×5×3的验证方式,即1 批次试剂、使用1 个仪器系统,在3 天进行5 个定量限浓度样本的测定,每个样本测定重复3次,得到45个测量结果并计算目标值的允许误差范围。同时计算满足定量限生成可接受的目标标准与所有样本测试结果的百分比,也与表2 中的下限值进行比较,比表2 中的值大或等于表一中的值则验证成功,反之则失败。

4.8 分析特异性

分析特异性研究包括要充分考虑待测样本及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和交叉反应风险。检测受到干扰时会使假性结果升高,从而导致检测失败,不能够准确地为临床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结果。从而在研究的过程中需结合产品特性,筛选可能的干扰物质并逐一进行验证分析。如溶血、胆红素、脂类等是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质,一般血红蛋白<10g/L、胆红素<1026μmol/L对测定不会产生明显干扰[1]。而对于白蛋白产品外源性干扰也不可忽视,如常见的治疗药物及其代谢物(包括青霉素、水杨酸类药物等)。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对已报道存在的干扰物质进行研究。

因本产品为溴甲酚绿/ 紫法,需关注含以下物质的标本对其产生的交叉反应,应对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成分a1- 球蛋白、转铁蛋白、触珠蛋白等进行比对研究,验证其对试剂产生的影响[1]。

同时还需要考虑对于使用样本类型为血浆样本的,要对其适用的抗凝剂进行研究,如:肝素锂、乙二胺四乙酸二甲、枸橼酸钠等[17]。

4.9 测量区间及可报告区间

测量区间及可报告区间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分别是线性区间及测量区间、扩展测量区间和可报告区间。

其中对于建立和验证线性区间是必要的。在建立过程中,采用多点稀释法建立校准曲线,首先配制9 个梯度浓度标准品(不含空白样本)且要宽于预期用途,并对每个样本重复进行多次检测。在验证的阶段中,至少选取5 个覆盖全量程的浓度点进行两次重复检测。此外,测量区间的下限为定量限,确保线性范围完全包含预期测量区间。

为确定试剂的扩展测量区间及可报告区间,需对超出初始线性范围的高浓度样本进行稀释回收实验,考察不同稀释倍数下的检测准确性。

需评估不同稀释液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稀释方案。基于实验数据确定试剂的扩展测量区间和可报告区间,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4.10 基质效应

若校准品或质控品的基质与常规临床样本存在差异,需对其基质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5.稳定性研究

对于此产品,应分别对实时稳定性、使用稳定性、运输稳定性进行研究。

实时稳定性:要确保产品在储存期间的性能稳定,必须详细规定储存环境的具体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研究应涵盖至少三个批次的产品,并在实际储存条件下进行长期观察,直至产品达到其声称的有效期。

使用稳定性:对于产品在使用阶段的稳定性,需要开展系列研究。应考虑包含产品在开封后的稳定性、复溶过程的稳定性、机载稳定性、校准频率或校准稳定性(适用于涉及校准品的产品)以及冻融次数的研究。

运输稳定性:为确保体外诊断产品在运输环节的质量稳定性,需建立完整的运输验证方案。研究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必须明确产品采用的保护性包装及实际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极端环境条件。在完成运输后,需对产品关键性能指标进行系统检测,通过对比运输前后检测数据的统计学差异,评估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表现。

 

6.参考区间

成人血清白蛋白浓度(溴甲酚绿法)参考区间为40~55g/L。摩尔浓度按浓度(μmol/L)=浓度(g/L)×15.2来换算[18]。

在参考区间的建立时需要关注参考样本组的选择,需首先确定检测项目所适用的人群。参考个体要尽可能贴近检测项目的临床患者分布组成,针对适用人群纳入样本,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且试验样本例数要符合统计学要求。

 

7.小结

本文基于注册申报要求、现行行业标准要求及指导原则要求总结分析了白蛋白测定/ 检测试剂盒(溴甲酚绿/ 紫法)在非临床资料中的相关要求及重点性能研究方法。对产品分类及预期用途、综述资料、产品风险管理资料、主要性能指标、分析性能评估、稳定性研究、参考区间等方面一一进行概述,希望能为注册申报此项产品的申请人及技术审评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分享到: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