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研发日报 | 我国自主研发海洋船舶防污涂料,斯坦福研发混合光电CNN网络

嘉峪检测网        2018-08-23 22:57

为大家整理了电子电器、机动车、石油化工、医疗器械、医药等领域的新技术和研发新动向,欢迎持续关注。

 

电子电器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发视觉定位系统地图程序


 

据外媒报道,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自动驾驶系统实验室(ETH Zürich's Autonomous Systems Lab)的研究人员近日研发出一款用于视觉定位系统的地图管理程序,专门适用于多辆车在户外环境中操作。该程序解决了将大量视觉定位数据整合进终身视觉地图的挑战,可在所有外部环境条件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提供有效定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自动驾驶系统实验室研发的地图管理程序的工作原理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向地图添加新的数据集,以保持地图更新,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条件。

 

英国科学家研发新型3D打印服装Amphibio!


 

近日,据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Jun Kamei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解决方案Amphibio,其是一种3D打印服装,由柔软的面罩和身体周围的“鳃”组成,取代了笨重的潜水服和氧气瓶,让穿着者直接从液体环境中过滤出氧气从而进行呼吸。据悉,Amphibio凹凸不平的的外形,其实是根据鱼鳃的形状设计的。而功能上,Amphibio的灵感则来源于能在水里呼吸的昆虫。在水下,它们的身体和水之间会形成一层氧气隔层,在保持干燥的同时,也给了呼吸系统充分的时间过滤水中的氧气。

 

Nvidia 自主研发超级人工智能电脑


 

Nvidia 在CES 上展示的,它们的第一部汽车电脑,一部超级人工智能电脑,名为Drive PX 2。所以,Nvidia 想给你一辆聪明的汽车。它相当于把150部MackBook Pro 笔记本合并起来,塞进一个小盒子里。它拥有2个Tegra 处理器和2个GPU ,据说可以快速处理12个摄像头或者各种传感器获取的数据。

 

腾讯推出配送机器人


腾讯微派是一款AI物联网技术相融合的智能配送机器人,依托腾讯在AI、云计算、IoT等领域的数据和算法积累,拥有多传感器融合、场景感知、决策规划等机器人核心技术,腾讯微派已实现在复杂大场景下自主行走、避障,调度多种物联设备的综合服务能力,真正做到在室内复杂环境下的智能通行,适用于酒店、机场、医院、办公楼等多种不同场景。

 

 

日本富士通发布新型超算“大脑”


日本富士通公司22日正式发布了日本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的核心部件——“A64FX”处理器。超级计算机会使用数万个处理器。富士通公司在其网站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将来配置“A64FX”处理器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性能最高可达目前日本超级计算机“京”的100倍。

 

高通推全球首款支持5G的移动处理器


 

8月22日晚间,高通宣布将推出7纳米制程工艺的系统级芯片平台,该平台可与骁龙X50 5G调制解调器搭配。此款支持5G 功能的旗舰移动平台旨在为顶级联网终端带来由高能效终端侧人工智能所支持的全新直观体验与交互、出色的电池续航以及性能,同时支持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汽车和物联网领域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以及体验与应用。

 

五纳米存储元器件开发成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1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开发出小于7纳米的新型存储元器件——平均直径为5纳米的磁铁。由于尺寸小、热稳定性高,以及可以应用于简单的自组装工艺制造,这种纳米磁铁被认为是下一代存储器件具有超高密度和低功耗的关键。纳米磁铁由铁铂颗粒组成,每个纳米磁铁都有两个磁化方向。这两个磁化方向对应于磁隧道结的两种状态(并联和反并联),并形成非易失性存储单元的基本组建模块。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高聚焦自旋探头,证明了由于自旋转移力矩,施加的电流可以切换单个纳米磁铁的磁化强度。

 

声学所成功研制新型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技术中心王文课题组将快速响应的声表面波技术与高磁敏磁致伸缩薄膜技术相结合,成功研制出高灵敏、快速响应和低迟滞误差的新型电流传感器。课题组通过建立声表面波磁致伸缩效应的电流感知理论,实现了对沉积图形化磁致伸缩薄膜的新型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的物理结构优化,提取了获得高磁敏、快速响应与低磁滞的拓扑结构参数;给出了传感器微纳制作工艺方法,研制出了原型器件,测试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分析理论,其灵敏度达到了22kHz/A,分辨率可达0.1mA以下,并体现出良好的线性度。相对于现有技术,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表现出了微小型化、抗干扰能力强、线性度好、低功耗等优势,在智能电网线路检测、电力冶金与轨道交通中的供电安全预警与救援、工业自动化中的电源继电保护中极具应用前景。

 

机动车

 

斯坦福研发混合光电CNN网络,有望应用于自动驾驶


由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师Gordon Wetzstein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设计了一款基于AI的摄像系统,这款系统的特点将是体积小(可内置在设备中)、节能,而且分类图像的速度比传统AI系统快得多。这组科研团队使用两种计算机构成了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混合摄像系统,用他们的话说,用一个带有优化的相位掩模的光学卷积层来分担传统线性、空间不变的成像系统的工作量。简单来讲就是,第一层使用了和数字计算相比耗电低得多的衍射光学计算机,而第二层是传统数字式电子计算机。

 

石油化工

 

我国自主研发海洋船舶防污涂料


由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研发的水解型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在舟山市科技局和省海洋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海洋船舶防污涂料成果转化推介会上“亮相”。该防污涂料解决了我国防污涂料研发过程中的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问题。

 

科学家首次合成具有拓扑性质石墨烯纳米带


 

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天文学院特别研究员王世勇与瑞士、德国、美国科学家合作,首次合成具有拓扑性质的石墨烯纳米带。在物理学中,拓扑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拓扑材料具有传统材料不具备的新颖物理性。比如,此类材料的导电边缘由于受到材料本征的拓扑性质保护,往往可以无视缺陷的存在而仍然显示导电性质,因此可用于设计无耗散的电子器件,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世界最大口径单体碳化硅反射镜成功研制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4米量级高精度SiC非球面反射镜集成制造系统”通过项目验收。大口径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制造主要关键技术瓶颈在于碳化硅材料制备、非球面加工检测和高性能改性镀膜三个方面。在碳化硅材料制备技术方面,研发团队掌握了多项镜坯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了大口径碳化硅镜坯制造平台,并先后研制成功2米、3米单体碳化硅镜坯,4米口径整体碳化硅镜坯,实现了我国大口径碳化硅光学材料自主可控。在大口径碳化硅非球面加工检测技术方面,研发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适用的非球面数控加工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一体化加工设备方案,完成了4米量级碳化硅非球面高精度加工,加工精度优于16纳米,全面实现4米量级碳化硅高精度加工与检测技术自主可控。在大口径碳化硅改性镀膜技术方面,研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SiC反射镜改性与反射膜镀制一体化设备,首次应用磁控溅射技术完成4米量级碳化硅表面改性,满足高质量光学表面的抛光需求,实现4米碳化硅反射镜表面高反射率薄膜镀制,可见至长波红外全谱段反射率优于95%。

 

物理所等二维量子自旋液体动力学行为研究取得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孙光宇、博士后王艳成(已出站,现为中国矿业大学讲师)、副研究员孟子杨、副研究员方辰和复旦大学副教授戚扬与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程蒙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运用大规模的量子蒙特卡洛模拟并结合随机解析延拓的方法,首次将S+S-和SzSz这两个组分的动力学自旋激发谱分别与成对的自旋子(spinon)和vison元激发谱对应起来。进而,通过对vison元激发谱在量子自旋液体到VBS态相变点附近的性质研究,他们证实了在m=0 的量子自旋液体中,系统的平移对称性发生了分数化;而在m=1/6 的量子自旋液体中,平移对称性没有发生分数化。这就证明任意子所携带的对称性分数化信息可以在自旋激发谱中找到答案。鉴于这些动力学计算结果可以与实验上采用中子散射以及共振x射线衍射等手段得到动力学特征进行对比,该团队这项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工作,不仅在量子自旋液体的理论研究上有所进步,并且对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之中的阻挫磁体和量子自旋液体等领域的相关实验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有机所在烯烃的转移氢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正课题组致力于Pincer络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烷烃转化中的应用。在之前的工作中,他们合成了一系列在烷烃脱氢反应中具有较高活性的络合物。随后,他们将研究的范围由烷烃脱氢拓展到醇的脱氢反应及后续转化。最近,他们又将醇的脱氢反应和烯烃的氢化反应结合起来,合成了苯并喹啉骨架的铱络合物(BQ-NCOP)IrHCl,成功实现了乙醇为氢源的非活化烯烃的高效转移氢化反应。

 

苏州纳米所在纳米水凝胶抗污染油水分离膜材料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靳健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备了一种磺基甜菜碱型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ZNG-g-PVDF)(如图1所示)。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的尺寸~50nm,这一纳米级尺寸有助于纳米水凝胶的快速浸润和吸水,从而赋予了PVDF多孔膜超亲水的性质。由于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同时具有水凝胶的高保水性能以及两亲离子性聚电解质的强水合能力,能够在PVDF多孔膜的表面构筑出牢固的水合层以及近中性的表面。这一超亲水的近中性表面赋予了PVDF多孔膜在水下对原油近乎零粘附的效果(如图2所示)。此外,磺基甜菜碱型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盐性以及耐酸碱性能,保证了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在不同种类的盐溶液中以及宽泛的pH范围内均能够保持超亲水特性以及水下超低油粘附效果。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一分离膜材料的抗污染性能,研究人员通过模拟现实的乳化油水,利用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来分离含有表面活性剂、蛋白质以及生物有机质(NOM)的油水乳液并监测其多次循环过程中通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如图3所示),这一两亲离子性纳米水凝胶接枝改性的PVDF多孔膜具有优异的综合性抗污染能力,循环过程中通量的恢复率几乎高达100%。这一工作所使用的亲水改性策略相对温和、简单,为制备高效油水分离膜材料提供了新的视角。

 

上海有机所在发展三氟甲基化试剂研究中取得进展


化学家们已经发展了一系列三氟甲基化试剂,但是这些试剂也存在各种问题:例如Togni试剂和Umemoto试剂合成复杂、价格昂贵;Ruppert-Prakash试剂和Langlois试剂在工业应用上成本过高;三氟碘甲烷是一种不易操作的气体等。因此发展更加廉价和容易操作的三氟甲基源具有挑战性。最近,该课题组在发展三氟甲基化试剂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在光诱导氟烷基化反应研究的基础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55, 1479),独辟蹊径利用光氧化还原催化的策略发展了两类易得和操作简便的自由基型三氟甲基化试剂。三氟甲烷磺酸酐(Tf2O)是有机合成中一类重要试剂,常用于各种亲核试剂(O, N)的三氟甲磺酰化反应。该课题组利用吡啶原位亲核活化Tf2O,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条件下实现了一系列芳环、芳杂环底物的三氟甲基化反应(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6926)。同时也实现了非末端炔的三氟甲基化-三氟甲磺酰氧化双官能团化反应,将Tf2O中的三氟甲基和三氟甲磺酸根阴离子充分利用,该反应具有很好的原子经济性。

 

医疗器械

 

中国首台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发成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专家介绍,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医院临床使用的核磁共振是氢核磁共振,而9.4T不但能做分辨率更高的氢核共振成像,还能够做钠核和磷核成像。由于磷和钠元素在细胞核中极其微量,需要很高的信噪比才能将其信号放大成像,更高的磁场才能提供更高信噪比及分辨率。氢核共振影像只能看到的结构,不能提供更多的代谢过程信息。而钠和磷都与代谢有关,因此,钠和磷元素的核共振成像可以用来研究人体的代谢过程,有助于研究关于脑与认知等基础性的生命科学问题及肿瘤、神经的疾病等医学难题。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新型二维柔性电极材料


 

近期,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玉良的指导下,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黄长水带领的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首次设计合成了氟取代的石墨炔二维碳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人员更是成功将氟原子引入石墨炔结构当中,制备得到新型碳基柔性电极材料,将极大地推动穿戴智能设备等所需柔性电池的发展。如图所示,通过氟取代,使得石墨炔分子孔道扩大,在AB堆积下也具有优良的离子传输通道;同时,保留了石墨炔的基本框架和二维平面结构中的共轭体系,使其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载流子传输特性;尤其是碳氟键具有优良的循环储锂能力,不仅增加了材料的储锂位点,同时碳氟键与电解液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大大降低界面阻抗,从而提高循环稳定性。该项研究结果为溶液法制备大面积性能优异的柔性电极材料提供了研究思路,开创了新型储能器件电极材料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深圳先进院穿戴式心电房颤检测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烨课题组在穿戴式心电房颤检测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融合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MS-CNN),从单导联短心电图记录中筛选出房颤信号。MS-CNN采用具有不同滤波器大小的两路卷积神经网络的体系结构来捕获不同尺度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研究人员所提出的MS-CNN在5秒信号长度的情况下,房颤检测率的分类精度可达到96.99%。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在20秒的心电信号长度下,获得了98.13%的最佳分类准确率。同时,该工作对MS-CNN网络学习到的特征进行分析,可视化结果表明MS-CNN能够提取线性可分离心电信号特征。MS-CNN优异的心房颤动检测性能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日常佩戴设备的心房颤动监测需求。

 

生物医药

 

Dompé新药获FDA批准 治疗特定眼科疾病


美国FDA今日宣布,批准Dompé公司研发的Oxervate(cenegermin)用于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eutrotrophic keratitis)。这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治疗这一罕见眼科疾病的新药。“虽然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很低,但是这一严重疾病对每位患者的影响是灾难性的,”FDA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的眼科医生Wiley Chambers博士说:“过去,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而这些疗法通常治标不治本。今天的批准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创新局部治疗选择,它能够在很多患者中完全愈合角膜,是一个重大进步。”

 


为大家整理了电子电器机动车石油化工医疗器械医药等领域的新技术和研发新动向,欢迎持续关注。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