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化学仿制药制剂的项目管理

嘉峪检测网        2023-05-17 09:02

前言
 
项目管理目前已经应用在各个领域,医药的项目管理目前公开报道相对较少。
 
从管理角度而言,一个成熟的团队,一般会同时具有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职能经理抓日常技术,行政日常管理;项目经理抓进度、质量、成本、沟通、干系人管理等。项目团队人员及项目较少的时候,团队负责人很容易面面俱到,可能比较容易管理的比较顺畅。随着公司的发展,项目的不断增多,当团队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比如30人,可能就需要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了。初期允许职能经理来兼职项目经理的角色,这时候职能经理本身的工作量还没有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但当项目、人员继续增多,职能经理无法继续兼任的时候,项目管理就必须要由项目经理来独立完成了。
 
当我还是一线员工的时候,我考虑的是,如何更好更快的做好公司交给我的任务;当我是一名项目主管的时候,我关注的是,如何做好几个项目的方案,做好实验的分工,让几个项目都保质保量交付;当我成长为一名研发负责人,我思考的是,如何让团队有条不紊的完成公司交给我们的年度任务KPI,如何降低项目的运行风险,如何降低项目的运行成本。
 
曾经听到过这样关于管理的一句评论“做管理就是走流程”,当在管理岗位做的越久,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越深刻。总结起来,项目管理就是要制度化、流程化、模块化、模板化,减少员工犯错的机会。
 
谈到制剂学科的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剂型十分多样化,具体研究过程和研究思路重点(如关键质量属性)也都大相径庭。但是,作为项目管理,第一阶段,也是获得上市许可的第一步,那就是制剂的注册申报。制剂的开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分别是处方确认及处方工艺优化,小试确认,中试放大,试生产及工艺验证,稳定性研究等。基于申报需求,我对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做了如下总结。
 
一、处方确认及处方工艺优化
 
1)准备阶段
 
制剂学科:
①原研制剂基本信息(P.2: 产品概况、原研上市历史);
②参比制剂目录查询(a.参比制剂需求量预估;b.一次性进口文件准备;c.3类品种参比制剂备案文件准备)(P.2:参比制剂选择依据);
③参比制剂性质查询(a.关注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特点;b.根据原研专利、说明书、辅料种类等信息,初步判断其工艺及注意事项)(P.2:参比制剂基本性质、组成);
④专利风险分析(评估原研全球专利申请情况,关注各类型专利侵权风险);
⑤API理化性质查询(根据API理化性质,初步评估项目的难点或处方工艺中的风险点)(P.2.1.1:原料药-基本信息/情况);
⑥辅料、包材的选择:通过CDE备案登记状态查询确认;
⑦原辅料准备(a.各研发阶段API需求量估算;b.辅料样品及相关资质和资料准备);
⑧设备匹配度评估;
⑨开题报告会:注册申报路径、项目节点、法规风险、原研研究情况、场地设备条件确认、分析检测条件确认、研究方案或思路;
分析学科:
①API及制剂各国官方文件(药典、审评报告、IF文件等)收载质量标准对比:P5.1 质量标准;
②含量、有关物质、溶出检测分析方法查询及初始方法确定:P.5.2 分析方法;
③对照品准备:P.6 对照品;
④色谱柱、特殊试剂及设备的准备。
 
2)处方确认及工艺优化
 
工艺研究:
①API溶解度(不同pH溶液中的溶解度,尤其关注前1h的溶解状况)(P.2.1.1:API关键理化性质);
②API稳定性(不同pH溶液中的稳定性,光照稳定性、高温高湿稳定性)(P.2.1.1:同上);
③吸湿性、密度、流动性、脆性、晶型(P.2.1.1:同上);
④所用辅料(尤其是功能性辅料)相关特性研究;
⑤参比制剂基本特性(片重、性状、硬度、包衣增重、崩解)(P.2:参比制剂基本性质、开发目标);
⑥参比制剂反向工程(API粒径、晶型;不溶性/可溶性物质含量等);
⑦参比制剂溶出曲线方法开发(①关注虚假溶出的现象 如堆积等;②表活剂浓度筛选;③篮法&桨法;④转速&体积;⑤沉降篮)(P.5.2);
⑧参比制剂多介质溶出曲线测定(P.2:参比制剂溶出曲线)。
 
根据参比制剂反向工程确定的API粒径和晶型进行处方工艺研究(P.2.1.2):
①工艺研究(关注放大效应无或小的参数:温度、水分、硬度等)(P.2.3);
②处方耐用性研究(处方组成及用量对产品质量影响)(P.2.2);
③粒径范围研究(P.2.1.1);
④确定小试处方工艺(指标:a.溶出现象;b.溶出曲线拟合;c.工艺评价;④稳定性)。
质量研究:
①API溶解度及其稳定性样品检测(P.2.1.1.2.1溶解度研究);
②含量、有关物质方法开发或确认(P.5.2分析方法);
③参比制剂含量、有关物质检测(P.2.2制剂研究);
④参比制剂溶出曲线方法开发及测定样品检测(P.5.2分析方法及P.2:参比制剂溶出曲线);
⑤参比制剂(含量,有关物质,按处方工艺研究要求检测溶出曲线);
⑥原辅料相容性研究(P.2.1.1.3)。
⑦原料药的方法学验证(S.4)。
 
二、小试确认
 
1)工艺研究
 
小试三批样品制备,处方工艺耐用性初步考察。
 
2)质量研究
 
①样品预稳定性考察;
②包材筛选考察;
③影响因素考察;
④辅料及包材质量标准的拟定;
⑤中间体及成品质量标准初定;
⑥小试样品全检。
 
三、中试放大
 
1)工艺研究
 
①原辅料采购与准备;
②模具采购与准备(压片模具;胶囊模具;包装模具等);
③试生产方案起草与审核(①工艺参数研究:制粒参数、混合参数、压片参数、包衣参数;②存储期限研究;③预BE样品(如适用));
④中试批记录起草与审核;
⑤中试工艺规程草案起草与审核;
⑥设备匹配性确认(产能、共线、条件具备等),工艺放大风险可实施性评估;
⑦全程负责中试放大实施;
⑧技术包文件的形成。
 
2)质量研究
 
①制剂分析方法学验证(P.5.3 分析方法);
②原辅料质量标准建立(S.4原料药的控制;P.4 辅料的控制);
③辅料分析方法确认(P.4辅料的控制);
④分析方法转移;
⑤中试样品全检;
⑥稳定性放样方案确认;
⑦补充完成溶出曲线。
 
四、 试生产及工艺验证
 
1)工艺研究
 
①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确认与技术指导:项目负责人需全程在场跟进;
②工艺验证方案审核;
③工艺验证批记录审核;
④工艺规程草案审核;
⑤工艺验证过程中的数据确认与技术指导:项目负责人需全程在场跟进;
⑥工艺验证报告审核。
 
2)质量研究
 
①工艺验证三批全检(QC):(P.5.4 批分析);
②溶出曲线的研究;
③收集对比中控及成品检测数据;跟进工艺验证检测情况。
 
五、稳定性研究
 
稳定性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在工艺验证完成后一个月内,制剂提交申报资料,基于稳定性数据及工作量的考虑,一般要求分析学科在稳定性4月时提交申报资料,进而对申报资料进行申报前的质控工作。稳定性6月结束,提交申报资料。
 
同时,研发人员也需要持续关注稳定性数据的数据趋势:
①同一因素条件下,有关物质、溶出变化趋势的合理性;重点关注是否低条件降解趋势超过高条件;
②含量下降较多时,请核对其他检查项目的数据。如含量下降4%,但其他检查项目没有看到明显数据增长;
③参比片与自研片加速条件下有关物质变化是否有较大差异;
④含量、溶出度与累积溶出度的数据对应关系,如某一时间点,溶曲检测45min累积溶出度为104.4%(含量为100.7%,溶出度为98%),或累积溶度数据超过105%(含量不超过105%)等。
 
上述内容系笔者就工作过程中的一部分的整理总结,上述主要是以口服固体制剂为例进行了剖析总结,不同剂型可能还有各自的CQAs的研究侧重,本文仅对一些共性的项目管理内容进行了总结,难免有不足之处,供业内各位老师参考。
 

分享到:

来源:注册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