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研发日报 | 日本研发出带有传感器的衣服应对中暑,新型化合物可让肿瘤无法“呼吸”

嘉峪检测网        2018-08-28 01:32

为大家整理了电子电器、机动车、石油化工、医疗器械、医药等领域的新技术和研发新动向,欢迎持续关注。

 

电子电器

 

通过“聆听” 科学家首次测量光的动量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光具有动量的想法并不新鲜,但光与物质如何相互作用的确切性质,在近150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日前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首次公布了测量光动量的新技术,这项突破不仅有助于揭示这一谜团,也可能为太空旅行带来革命性突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于1619年首次提出,来自太阳光的压力可能决定了彗星的尾巴总是指向远离太阳的方向。1873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尔预测,辐射压力是由光的电磁场中的动量产生的。动量是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的物理量,指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

为印刷薄膜光伏技术注入“强动能”


印刷电子产业,是目前在全球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印刷电子技术正是基于印刷原理的电子制造技术,通过快速、高效和灵活的印刷技术,可以实现在基板上形成导电线路和图形,或形成整个印制电路板。相似地,利用印刷的方法来制备薄膜光伏可以提高光伏电池制备产量,降低光伏电池的制造成本。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以实现薄膜光伏器件的低成本制造技术为目标,开展印刷制备薄膜光伏电池的关键材料与工艺技术等研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马昌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围绕研究目标,课题组形成了可印刷半导体材料的墨水配置、印刷薄膜光伏界面工程、印刷电极电路和印刷薄膜光伏稳定性四个研究方向。”

中国“超级显微镜”正式登场


有着“超级显微镜”之称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来自中国科学院最新消息显示,作为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于近日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将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所谓散裂中子源,通俗地说就是一个用“中子”来了解微观世界的工具。世界上的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组成,而原子内部有原子核,原子核则包含了中子。中子不带电且对某些原子核非常敏感的特性,让它能够“拍摄”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规律,因此成了科学家探测各种物质分子内部结构的“探针”。科学家可以利用散裂中子源来研究大型金属部件的残余应力,这对于提高高铁关键部件和航空发动机部件的性能,以及核电站部件的服役性能十分重要。此外,可燃冰、磁性材料的研究,以及化学反应催化剂的原位研究等,都可以使用散裂中子源。

化学所在流体图案化及微型器件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科研人员近年来在纳米材料印刷及图案化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突破传统印刷技术的精度极限,实现了微纳米尺度精细图案的印刷及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组装,并发展了在印刷电子及可穿戴器件领域的应用。同时使用微结构来调控气液界面的演变,实现了对泡沫演变的可编程式的调控。该工作在发展微型器件的制备新方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动车

 

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电压衰减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E01组副研究员禹习谦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博士Enyuan Hu、研究员Xiao-Qing Yang、Huolin Xin,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Jun Lu、Kahlil Amine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三维成像等先进表征手段细致研究了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电压衰减机制,阐明了晶格氧离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不稳定性与电压衰减的本质关联以及不同元素对电压衰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并结合特殊设计的模拟电池(图2),原位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Li1.2Ni0.15Co0.1Mn0.55O2)在不同充放电周期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发现过渡金属阳离子Ni、Co、Mn和晶格氧阴离子同时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贡献储锂容量并且随着电化学循环发生演化。

 

石油化工

 

二维准晶微结构表面移动接触线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力学所通过跨尺度润湿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二维准晶微结构表面研究了移动接触线的对称性控制机理和动力学规律,首次发现了液滴在二维准晶微结构表面上铺展过程中出现可重复的五重对称移动接触线,且接触线对称性可自发降低与增加。研究人员通过系统的润湿实验分析了微结构拓扑性质、液滴性质等参数的影响,阐明了二维准晶微结构的特征尺度和自相似性调控移动接触线对称性的机制;通过标度分析,得到了移动接触线新的铺展标度律,与大量实验结果相符,厘清了准晶微结构表面上液滴的黏性耗散规律,进而揭示了准晶微结构表面的润湿动力学机理。

大连化物所多相酸碱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连化物所在二氧化铈稳定的钌簇多相催化剂的研究中发现,在部分氧化的钌簇(1 nm)与二氧化铈界面处存在由氧空位与界面氧构成的路易斯酸碱对,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界面路易斯酸碱对”(interfacial Lewis acid-base pair)的概念(J. Am. Chem. Soc.)。其进一步研究发现,Ru-clusters/ceria催化剂可催化烯烃、CO和胺的三分子反应,生成新的C-C、C-N和C=N化学键,从而合成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

福建物构所新型非金属掺杂碳材料催化CO2转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在新型非金属氟掺杂碳材料实现高效CO2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氟掺杂能够调控远至数个键外的碳原子的电子云结构,从而增加碳材料的活性位点数目,并提高其对COOH*中间体的本征吸附能力,抑制了HER中间体的吸附。因此,氟掺杂在提高碳材料对CO2还原的活性(电流密度增强25万倍)之外,还能有效抑制HER活性(电流密度减小80%)。耦合以廉价高效的氟掺杂碳材料作为阴极的CO2分解池与太阳能电池,可高效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化学燃料。该研究为拓宽非金属碳材料催化剂在CO2转化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发展廉价高效的人工光合成电极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Nodal-line材料电子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德国莱布尼茨固体物理材料研究所进行合作,利用高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技术与第一性原理计算对高质量TiB单晶样品的低能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拓扑半金属TiB中存在节线(nodal-line)型的电子结构。该工作首次证实了TiB材料中存在两类受到不同晶体对称性保护的节线型电子结构。不同于以往发现的孤立的节线,这两类节线相交于一点,形成nodal-link 型的奇异电子结构。这种nodal-link 的电子结构也是首次被实验观测到。此外,相对于已经被报道的其他节线型材料,TiB的费米面主要由节线构成且和其他能带无互相干涉,因此说明: http://www.cas.cn/syky/201808/W020180827320744081821.gif为进一步研究狄拉克节线费米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研究平台。同时该研究还将节线型电子结构特性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像二硼化物这类自旋轨道耦合相对较弱的材料。

强关联电子材料Sr4Ru3O10磁输运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采用机械剥离单晶的办法,结合电子束曝光和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纳米尺度且厚度不同的高质量Sr4Ru3O10单晶薄片,通过磁输运测量系统研究了其各向异性磁阻特性。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纳米薄片的第一个磁转变温度不随厚度变化,而第二个磁转变温度TM会随着样品厚度的减薄而降低,且其各向异性磁阻总是会在TM处发生正负反转,如图所示。即当外加磁场方向沿着c轴(或平行ab-面)时,在TM<T<TC,其磁阻信号为正(或负),而在T<TM,其磁阻信号为负(或正)。这一结果充分表明纳米薄片中的磁矩随着温度的降低在TM处发生了从ab面到c方向的翻转。

 

医疗器械

 

日本研发出带有传感器的衣服应对中暑


日本研发出带有传感器的服装,可以测量自己对炎热是如何感知的。据人民网24日报道,因为高温而中暑的人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研发出带有传感器的服装,可以测量自己对炎热是如何感知的。身穿这款带有传感器的衣服后,背后安装的传感器能够测量衣服内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太阳直射时的人体温度。然后,根据测量的一系列数据,通过智能手机能够实时确认高温如何影响自己的身体状况。研发此款衣服的日本运动品牌亚瑟士和日本通信运营商NTT表示,希望可以有效应对中暑。

美开发出可随光热变形的材料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受光和热刺激后可以转变为预设形状。这种可控变形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生物医学设备和人工肌肉等领域。24日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新材料使用了液晶弹性体,可实现双向变形,且这种变形肉眼即可观察到。液晶弹性体是一种高分子材料,最常见的是应用于液晶电视显示器。液晶弹性体独特的分子排列方式使其在受外界刺激后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往往需要密集的、不可逆的编程方法来实现。

 

生物医药

 

新型化合物可让肿瘤无法呼吸


 美国和韩国研究人员最新合作研究发现,由两种药物组成的新型化合物可让肿瘤无法“呼吸”,未来有望用于治疗各种癌症。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介绍,这种新型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老牌化疗药物阿霉素和二氯乙酸盐,喂食患癌小鼠两个月后,其体内肿瘤体积大幅缩小。研究人员将患癌小鼠分为3组,一组喂食两个月的新型化合物,一组喂食两个月的阿霉素,一组小鼠则未接受任何治疗措施。此前,这些患癌小鼠已对阿霉素产生一定耐药性。结果显示,服用新型化合物的小鼠肿瘤比单用阿霉素的小鼠肿瘤小50%,比不用药的小鼠肿瘤小75%。


为大家整理了电子电器机动车石油化工医疗器械医药等领域的新技术和研发新动向,欢迎持续关注。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