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微导管研究实验要求与主要风险

嘉峪检测网        2022-12-08 19:46

本文中所提的微导管与一般血管内导管的区别,是微导管最大外径一般不超过1mm(3Fr)。

 

一、微导管研究实验要求

 

1、微导管性能研究

 

表1  微导管建议开展的性能研究项目

序号 建议开展的性能研究项目 是否建议列入产品技术要求 备注
1.        外观/外表面 /
2.        尺寸 微导管外径 1.若微导管各段直径不同,建议逐段分别进行尺寸表征,在性能指标中制定最大外径要求。
2.若微导管截面非圆形,建议对最大外径进行测试。
微导管有效长度 /
3.        与导丝的兼容性或微导管内径 /
4.        与其他器械(如弹簧圈、支架等)兼容性(如适用) / 如配合使用器械可重复回收,建议额外对配合使用器械多次回收后微导管的头端状态进行研究
5.        与输送液体相容性(如适用) / 有输送液体功能的,产品与拟输送的液体存在不相容可能时进行研究
6.        耐腐蚀性(如适用) 若产品无外露金属,该性能不适用。
7.        射线可探测性 / /
8.        /
9.        水合性 / 1.在性能研究中明确水合性实验浸泡时长,并提供支持性资料证明其合理性。建议浸泡时长至少2小时。
2.在产品技术要求中描述产品为水合性导管或非水合性导管。
10.    无泄漏 /
11.    峰值拉力 微导管管身峰值拉力 1.YY0285.1未规定外径小于0.55mm导管的峰值拉力,申请人宜依据风险分析给出限定值并进行研究。
微导管与座连接处的峰值拉力 2.峰值拉力的检测方法中宜明确具体的浸泡时长。
头端峰值拉力 /  
头端与管身连接处的峰值拉力  
12.    末端头端 /
13.    侧孔(如适用) 可合并在外观项目中。
14.    流量(如适用) / 产品用于向血管系统中注入药物制剂、栓塞材料等,如需控制流量,宜对流量进行研究。若YY0285.1中的流量测试方法不适用时,申请人宜根据产品实际使用情况测定。
15.    动力注射(如适用) 产品用于向血管系统中注入造影剂、药物制剂、栓塞材料等,采用高压注射装置注射时,宜开展动力注射研究。 
16.    不溶性微粒 1.可采用YY/T 1556中微粒污染指数法,也可以采用中国药典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采用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时,建议增加不能出现的微粒粒径上限要求,且宜证明微粒粒径上限要求的合理性。
2.注意取样部位为与血液接触的所有表面。
17.    容积(如适用) / 产品用于向血管系统中注入如药物制剂、栓塞材料时,宜开展微导管容积研究。
18.    涂层(如适用) / 若产品表面有涂层,建议对涂层进行研究,如涂层润滑性、完整性等。
19.    模拟使用 / 1.   评价微导管的如下性能:推送性能、追踪性能、扭转性能(如适用)、回撤性能、抗弯折性能、抗扭结性能。
2.   上述性能可选择以下一种方法评价:1)在符合临床使用需求的具有代表性的血管模型(模拟血管解剖结构的模型)中完成推送、追踪、回撤。注意定性研究项目宜建立合理的接受标准。2)使用工装定量测定。
3.血管模型的选择应与预期使用部位相符,模型包含介入部位到预期靶部位,模拟临床最有挑战的弯曲情况,提供血管模型的选择依据。
4.若产品表面有涂层,建议模拟使用后评价涂层完整性。
5.若申报产品已有动物试验或临床数据,可不提交模拟使用数据。
20.    头端可塑形性(如适用) / 对于使用前由临床医生进行头端塑形的微导管,宜开展头端可塑形性研究。若头端可多次塑形,宜开展塑形次数研究。
21.    头端形状(如适用) / 对于头端已塑形的微导管,宜开展头端塑形形状研究。若头端可再塑形,宜开展相关研究。
22.    化学性能 化学物质残留量(如适用) / 针对终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如生产工艺中引入的添加剂、材料单体等预期对人体有严重危害(如有致癌性、遗传毒性等)而需在终产品中严格控制的化学物质。
重金属 注意单独制定镉含量。
pH 若涂层材料导致某项化学性能结果异常时,建议对无涂层产品进行测试,确认其化学性能是否可接受,同时结合涂层材料的临床应用史及生物相容性数据,综合评价。若涂层可安全用于人体,且无涂层产品化学性能结果正常,可不在产品技术要求中制定该项化学性能。
蒸发残渣
还原物质
紫外吸光度
环氧乙烷残留量(如适用) /
2-氯乙醇(如适用) / /
23.    无菌 /
24.    细菌内毒素 /
25.    与产品配套提供的附件性能 /
(如有)

 

对于表1列举的项目中,如有不适用项,亦应说明具体理由。对于可进行客观判定的成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指标,应将其列入产品技术要求。开发人应根据具体产品特性,考虑需增加的性能研究项目,如可调弯微导管,宜开展调弯疲劳等相关性能研究;如微导管使用时具有特定位置要求,建议同时研究与其他器械配合使用时在靶部位保持位置的能力(不移位)。

性能研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项目、接受标准及确定依据。

(2)研究项目的具体实验方法。

(3)典型型号规格及选择依据,不同研究项目选择的典型型号规格不同时,宜分别明确。

(4)研究项目所用样品数量及确定依据,每个研究项目宜分别明确样品数量,对于需要结合统计学考虑样品数量的研究项目宜明确样品数量确定依据。

(5)研究结果及分析、研究结论。如为定量指标,宜采用数值表示结果,提供测试值总结。

应明确研究项目、接受标准、选择的型号规格、样品数量。

 

2、生物学特性研究

终产品中预期与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部分,均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

微导管属于与循环血液短期接触的外部接入器械,目前根据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需考虑的生物相容性风险一般为:热原、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内反应、急性全身毒性、溶血、凝血(PTT)、血栓形成等。对于首次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新材料,宜开展该材料适合用于人体安全性的相关研究以评价生物学风险。

若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开展生物学试验的,注意生物学试验需明确试验样品取样部位以及制备过程,如不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应力释放管等部件不宜包含在取样中。

 

3、生物源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若产品中含有动物源性材料,需参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开展相关生物安全性研究。

产品含有肝素时,肝素原材料中过硫酸软骨素不得检出。

 

4、灭菌研究

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微导管的无菌保证水平(SAL)需达到10-6。参考GB 18279《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环氧乙烷》系列标准、GB 1828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辐射》系列标准等,进行灭菌确认。若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如环氧乙烷灭菌,应当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具体处理措施,参考GB/T 16886.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等,明确各残留物(如环氧乙烷、2-氯乙醇等)残留量接受标准及其确定依据,并进行相关研究。

 

5、临床前动物试验

参照《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确定是否需要在活体动物上进行动物试验。该类产品一般不需要进行动物试验研究。

 

6、稳定性研究

可参考《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货架有效期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对微导管货架有效期和包装完整性进行研究。

货架有效期的验证试验通常可分为加速稳定性试验和实时稳定性试验。若注册申报时仅完成加速稳定性研究,分析产品是否适用于加速老化,若适用,可采用加速老化研究内容作为货架有效期的支持性研究。对于由尼龙、Pebax等热稳定性较好材料制成的产品,一般可采取加速稳定性试验支持产品稳定性研究。老化方案和报告中宜明确具体老化条件,如实时老化温度、湿度、时间;加速老化温度、湿度、环境温度(TRT)、时间等。确定老化方案中验证项目、验证方法及接受标准、取样时间点及各项目样品数量的依据和开展相关研究。

货架有效期验证项目包括产品自身性能和包装系统性能两方面。产品自身性能验证需选择与微导管货架有效期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项目,包括使用性能。涉及产品生物相容性可能发生改变的产品,需进行生物学评价。包装系统性能验证根据适用情况可选择目力检测包装密封完整性、染色液穿透法测定透气包装的密封泄漏、气泡法测定软性包装泄漏、软性屏障材料密封强度、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微生物屏障等试验。

产品包装完整性除考虑储存条件外,还需考虑运输条件,根据适用情况可选择人工搬运、堆码、振动、低气压、集中冲击等模拟运输试验验证包装系统性能。

 

7、其他研究

对于符合《免于进行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下分类编码为03-13-26的微导管,开发人需对比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以及对比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的医疗器械,针对产品与对比产品差异,宜开展相关分析研究证明产品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具有基本等同性。

对于产品主体材料(包括商品名/牌号)、主体结构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的产品存在差异时,宜对二者使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如进行模拟使用对比测试。

 

二、微导管主要风险

对于微导管,可能存在泄漏、破裂、断裂、弯折、扭结、显影性差、与配合使用器械兼容性差、尖端损坏、涂层脱落等风险。

 

 

 

 

 

分享到:

来源:嘉峪检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