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医疗器械集采的底层逻辑及未来发展

嘉峪检测网        2022-07-04 23:07

1. 花钱的逻辑

 

药械的集采,明面的逻辑是医保控费,内在的逻辑是支付方式的变革。

 

以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n)在《自由选择》一书中说的花钱的逻辑,四种情况对应四种选择,如下图。

 

谁的钱

为谁花

为自己花

为别人花

你自己的钱

性价比高,便宜的

(1 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

 性价比低,便宜的

(2 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

别人的钱

性价比高,贵的

(3 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

性价比低,贵的

(4 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

 

集采之前,器械相关支出都是国家的钱,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花钱主体。厂家、经销商、医院医生,都是花钱的人,而且医院和医生在具体使用什么类型的器械上具有很大的决定权。花钱的逻辑是第3个,花国家的钱为自己办事。在没有监管追责的情况下,各种环节推高了终端的收费价格。

 

集采之后,特别是国家医保局的成立,明确了花钱主体。钱是国家的,花钱的主体是医保局,厂家、经销商、医院医生仅仅是产品的提供及使用者。医院和医生部分使用什么器械的决定权,都被剥夺了。

 

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集采之后的一种主要花钱的逻辑,是国家让医保局花钱,本着全民医保服务人民的目的(第1种逻辑,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经济实惠性价比高的方案,主要考虑少花钱多办事。还有一种理解,是国家让医保局花钱,为全国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第2种逻辑,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在这种情况下,你既要考虑省钱,也要考虑花钱有效果。无论哪种理解,省钱都是最重要考虑的选项。

 

所以说,国家没钱医保控费,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逻辑是花钱的主体改变,从抽象的无人监管的花钱,变成了具体的医保局来花钱(监管花钱常态化制度化)。

 

2. 从博弈论看企业的对策

 

我们先来用经济学里博弈论的理论,分析一下集采形势下企业的选择。

 

在集采的背景下,有个项目要招标,标的为9,假设我们有三家企业ABC,为了中标,企业有降价和不降价两个选择,我们来求三家企业的收益矩阵。

 

降价的

囚徒困境

C企业

降价

不降价

B企业

C企业

降价

不降价

降价

不降价

A

降价

(3,3,3)

(4.5,4.5,0)

(3,3,3)

(9,0,0)

不降价

(0,4.5,4.5)

(0,0,9)

(0,4.5,4.5)

(0,0,9)

 

上图是单次静态的,非合作模式下的博弈分析。从结果来看,理性企业最优的选择,是希望其他企业不降价,只有自己降价来获取最大收益的囚徒困境。

 

在现实中,博弈是长期的多轮次的,博弈多次后的发展,会趋于一个平衡点。经济学上给这个平衡点叫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指的是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任意一位参与者在其他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确定的情况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所以,经过多次的非合作的博弈之后,最终企业的收益会处于图标中的纳什均衡点(3,3,3)这个收益阵里。

 

而且,实际的集采中,不降价的风险,不仅是本次博弈的收益为零,而且前期积累的市场规模,可能会归零,当次收益为负!

 

我们以安徽IVD集采为例,据最近的分析统计,安徽IVD集采实施的效果非常好。以迈瑞为首积极参与配合降价中标企业,特别是国产试剂市占率得到提升,而且临床终端的应用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迈瑞和雅培积极响应,产品虽然降价,但是获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根据迈瑞2021年的年报和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2021年依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业务并未受到集采风暴的影响,成为最大的收益者之一。某不降价的外资企业,丢掉了整个安徽省市场,原来投放在各三甲医院的设备,都被中标企业替代,清扫出局。IVD试剂专机专用,试剂不可能集采的神话也自此破灭。

 

所以,不管从医保花钱的逻辑,灵魂砍价,还是从实操过程中企业博弈的结果来看,未来,企业降价来应对集采,是唯一的选择。

 

3. 器械集采的现状

 

目前的集采,不管医院可收费的低值高值耗材,还是不可收费的低值耗材;不管是原来各级医保支付范围的,还是各医院自主采购的耗材产品,都纳入了集采范围。

 

高值耗材部分,自2019 年《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以来,国内高值耗材便开启持续性的集采降价,截止2022年5月,国内高值耗材已经历经约62轮集采,包括3轮国产、25轮区域联盟集采和34轮省级集采。采购产品包括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眼科、神经外科等大约17类耗材;包括呼声并不高的消费医疗方向的口腔科产品,种植牙材料,也已经开始了集采。

 

由于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布局在高值耗材产品方向,资本市场及网络信息更多,相关公司受到的巨大影响也被关注得更多。另外一方面,聚集着众多中小企业,不太受资本市场关注的低值医用耗材产品方向,也同样在大面积集采。

 

2022年2月,广东省开始了9种低值医用耗材的集采,具体包括静脉留置针、留置针用敷贴、无针输液接头、肝素帽、输液器、输血器、输液连接管、静脉采血针和采血管。

 

2022年,三明采购联盟首轮集采的重点,也瞄向了低值医用耗材领域,首轮24种医用耗材包括:静脉营养输液袋、肠内营养输液袋、无菌注射器、胰岛素笔针头、无针密闭接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阴道扩张器、雾化器、喉镜片、喉罩、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全自动活检针、半自动活检针、超声活检针及附件、活检针、宫颈球囊导管、介入包、防粘连耗材、透析液、透析粉、止血夹、病人手腕带高、分子夹板、血糖试纸,各种低值一次性耗材。

 

从药物一致性评价的角度来看医疗器械,未来,凡是产品通用性高、技术简单、产品使用量大、进口替代充分的医用耗材,大概率都会集采,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

 

4. 集采的走向

 

监管层面,国家也是各种雷霆手段。安徽IVIVD集采同济骨科骗保大案,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骗保案,处罚力度空前强大。

 

产品方面,国家药监局于2019年开始在上海、天津、福建等省市推进落实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的试点工作。2022年6月1日,三类器械已经全面普及,无UDI编号不得上市。UDI编码将全面覆盖到各种医疗器械,直接与产品是否能上市联系起来,是企业的生命线。

 

集采重点的耗材产品方面,为了解决耗材数量庞杂且种类繁多,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招标采购时的名称不同,各地关于耗材的政策规定多种多样,给耗材招标采购以及支付等环节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医保局已经启动了医用耗材编码的工作。通过完善产品的信息数据,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和支付三个环节都将焕然一新。

 

从各种政策演变趋势来看,器械产品UDI码、医保耗材编码、医保码、医疗机构编码等等的融合对接,推动了医药、医疗、医保的“三医联动”。类似于国家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纳税大杀器“金税四期”,医疗领域的“医保天网”也已有雏形。

 

在“医保天网”的监控下,全部31个省级行政单位,全部参与了联盟集采。国采联盟采,低值和高值耗材集采,各种模式都已经逐渐成熟。集采已经常态化、制度化,提速扩面。

 

特别是疫情时代,医用耗材行业,正在大洗牌,产业整合速度加快,销量分化扩大,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产品竞争力低,没有规模效应的企业必将受到冲击,在未来,产品成熟、技术创新、临床接受度高、资金雄厚的规模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5. 产业未来的发展

 

集采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原来国产的医疗器械,在产品销售面临巨大挑战,原有国际品牌已经占有市场优势,企业的入院销售周期长,削弱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产业化困难重重。集采创造了解困契机,国内品牌通过集采迅速进入市场,优化供应链快速创造收入和利润,企业快速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也促进了医疗器械行业整理水平的提升。

 

集采提速扩面,倒逼企业创新。集采倒逼医疗器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建立产品的创新竞争优势,而不会像现在一样,大量企业集中在市场规模大但是技术含量低,生产同质化的低质产品上。

 

医疗器械的带量集采,欧美国家也同样经历过,短期来看对企业是巨大的打击,长期下来,反倒促进了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在药品行业,集采后创新含量低的化学药仿制药一落千丈,而生物药创新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

 

集采提速扩面,持续增效是未来医保集采的新格局,未来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将注意力聚焦于患者和医疗机构真正需要的创新耗材、创新设备领域。

 
分享到:

来源:MAH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