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其他

他山之石:日本镉大米治理启示

嘉峪检测网        2015-08-26 17:12

 

“镉大米最早出现在日本,因此日本对镉大米的治理方式和经验对国内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认为。

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的富山县也曾发生过大米镉含量严重超标的状况。富山县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为当地铝矿、锌矿的重要生产基地,矿业公司向神通川流域的河道中排放了大量含镉废水,造成周边地区土壤镉含量超正常标准40多倍,一段时间后,该地区的水稻普遍镉含量超标,当地人食用后出现肾脏功能衰竭、骨质软化、骨质松脆等“骨痛病”,最严重时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

此前,陈能场供职于日本某大学研究机构多年,因而对日本治理镉大米有深入研究。“日本治理镉大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更换土壤、一种是灌水治理。”

虽然日本对大米中镉含量的标准要远远宽松于中国,即不能超过1.0毫克/千克(而国内标准为0.2毫克/千克),但陈能场告诉记者,日本当初设定1.0毫克/千克的标准时,遭到本国民众的极大反对,所以实际可在市面上流通的大米标准被民间“自发地”抬高到了0.4毫克/千克。

一旦发现镉含量为1.0毫克/千克标准以上的大米,日本就立刻启动国家收购作为工业用途,而如果发现介于0.4-1.0毫克/千克的标准之间,就会马上启动灌水治理。

所谓灌水治理,就是在水稻抽穗期的前3个星期和后3个星期中,保证土壤在6周时间内有储存2-3厘米的水层。这样做是为了让土壤处于还原状态,镉会和土壤中的硫形成硫化镉,后者是一个很难溶的物质,不容易被水稻吸收,有助于控制稻米中的镉含量。

“但是这么操作的前提条件是,这个灌溉水必须是干净的。日本灌溉水和工厂排放水现在是两条管道分开的。我们国家的困难在这里,污水和灌溉水都混在一起,你要灌水治理,但发现灌溉水本身也是受污染的。这就很麻烦。”陈能场表示。

上述的灌水治理法是用于大米镉含量在0.4-1.0毫克/千克的标准之间,而一旦大米的镉含量超过1.0时,就需要进行土壤更换,把被污染的上层土壤全部换掉,用新鲜土壤进行覆盖。

“但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污染源的确定和切断,如果不进行污染源控制,换土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陈能场说。

据其介绍,整个日本为治理镉大米已经更换了7000公顷左右的土壤,此前日本“污染区”98%的土壤都在此方法下获得“新生”。而与此相伴的当然是昂贵的治理成本,在发生“骨痛病”的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当地政府更换了863公顷的土地,耗费了33年的时间,花了整整407亿日元,治理代价不可谓不高昂!

陈能场表示:“从此次广东省质监局的检测结果来看,我们国家超过1.0标准的镉大米比例很少,绝大部分都在1.0以内,所以可以按照日本的灌水治理法进行治理。但是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长期种植导致土壤氧份不足,当地土壤的酸性度很高,在酸度土壤中,稻米对镉的吸收度会大大提高,在PH4.5-5.4的范围内,会容易滋生镉大米,如果土壤PH值到6.0以上,大米里的镉含量会大大降低,因为那种情况下镉不容易被水稻根部吸收。所以首先建议湖南当地要使用土壤调理剂来改良土壤的酸碱度。”

不过,相比用心投入治理,湖南当地一些人士却更希望通过修改国标来达到合格的目的。湖南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中国的标准相比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定得严格,日本的标准是1.0毫克/千克,联合国食品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是0.4毫克/千克。如果按照国际的标准,那么此次湖南许多地区的大米便能算作合格产品。

对此,陈能场表示,国际标准普遍低于中国标准的背后,是因为外国人基本是不以大米为主食的,因此从人体摄入总量上来看,可以适当放宽。而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民众每天要摄入几倍于外国人的大米量,一旦放宽标准,体内长期积累镉元素势必导致人体健康堪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来源:未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