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法规标准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和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协同机制探究

嘉峪检测网        2021-02-25 09:00

内容提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和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以下简称,注册核查)是监管部门对第Ⅱ类和第Ⅲ类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的安全有效性进行评估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注册申请人能持续稳定生产出安全有效产品的重要保障,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文章从技术审评角度,阐述当前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在协同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一方面希望有助于加深监管人员对两者相互联系的理解,更加高效、准确地实现对产品的科学监管,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深化注册申请人对技术审评和现场核查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产品注册专业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能力。

 

关 键 词:医疗器械 体外诊断试剂 技术审评 注册核查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是产品上市前对其安全有效性进行审查的必需环节。注册申报资料来源于注册申请人在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下进行的具体活动,是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质检等过程中形成的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可溯源至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与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也应体现在注册申报资料中。

 

1.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概况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以及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工作程序(暂行)》的第三、第四和第八条中均明确了技术审评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参与注册核查[1-3]。2020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指南》,其中提出注册核查应当结合注册申报资料,重点关注与产品研制、生产有关的设计开发、采购、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以及真实性核查要求;注册申请人应当建立与产品实现过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有效运行,保证设计开发、生产等过程数据真实可靠、完整、可追溯,并与注册时提交的全部注册申报资料一致[4]。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21000 家,其中第Ⅱ类和第Ⅲ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12000 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江苏省是医疗器械产业大省,产品涉及门类广、品种多、规格全。截止今年4月,江苏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2900 家,约占全国生产企业数量的14%。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19 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江苏省2019 年首次注册的境内第Ⅱ类和第Ⅲ类医疗器械产品分别为1202 个和224 个,均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5]。为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精准监管,根据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实际,早在2018 年5 月,原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修订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有关程序和要求的通知》,明确生产企业注册与生产许可准入核查、检查员管理等工作由省局医疗器械监管处统筹组织,现场核查及检查员调度等日常事务由省局认证审评中心负责[6]。修订后的程序为审评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注册核查提供了保障,有力地加强了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之间的协同,增强了监管合力,监管效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产品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是分别从企业注册申报资料的合规性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两个维度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进行的综合评价。其中技术审评主要是通过对注册申请人提供的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审核,从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行业标准、指导原则的适用性以及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估;注册核查则更注重产品生产真实性及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研发、采购、生产、质检等过程的质量和风险控制,并对围绕这些关键环节的外围支持(人员、文件管理、硬件和软件设施等)进行系统性的核查。两者以不同路径确认企业是否具有在符合良好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下稳定生产安全有效产品能力的监管方法,但实际工作中两者之间的相互协同及有效衔接是目前医疗器械上市前监管环节的一个薄弱点。

 

一是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的人员相对独立,信息交流不充分。按照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工作模式,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通常是不同的两批人,技术审评中需要确认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在注册核查过程中进行核实,而注册核查中发现的问题也无法准确地反馈给审评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极易形成沟通盲区,导致风险不能被及时发现、评估,从而影响产品安全。

 

二是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并行模式需进一步优化。通常情况下,注册核查往往在技术审评结束之前已经完成,有时甚至在技术审评还未正式开始之前已经完成。这种情形下,由于技术审评尚未完成,并未形成最终的发补意见,技术审评中发现的问题可能涉及产品设计开发的变更,而这些变更是否开展,是否经过评审、验证和确认无法核实,从而容易导致这些问题处于未解决状态。

 

三是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交叉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而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对技术审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评员如果只局限于审核技术资料,不深入研发生产现场了解新技术的特性,新产品的特点、生产和质控过程,则不能深刻理解影响产品性能和安全的关键点,在技术审评中也难以准确地把控产品的风险。

 

四是医疗器械行业特点要求检查员专业性需进一步强化。医疗器械门类众多,学科跨度极大,且风险等级差别巨大。而目前检查员的专业背景各异,专业能力千差万别。在现有机制和人员条件下,一名检查员往往身兼无源、有源、IVD产品等多种检查任务,但检查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对不同类别产品的检查工作是否均能胜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如何建立和优化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之间的联动协同机制,强化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的有效衔接,畅通信息流,从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审评员有针对性地参与到注册核查活动中,充分发挥审评员的专业优势和检查员的经验优势,高效组织推进注册核查,实现精准监管,科学监管,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3.建议

 

3.1 畅通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信息沟通机制

 

根据技术审评程序和注册核查程序中两者的衔接点,在制度层面上设计技术审评与注册核查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两者之间信息传递及时、有效和充分。一方面,明确审评员需要参与注册核查的情形及程序,让审评员结合医疗器械本身的风险、注册申报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参与到注册核查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建议注册核查的执行时间在技术审评发补之后。这种情形下,即使审评员不参与注册核查,也可以充分在注册核查方案中增加技术审评需要注册核查过程中核实的问题,并要求检查员在最终的检查报告中详细说明核实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审评员,便于对产品做出综合评价。以体外诊断试剂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为例,比如:①对合格供方以及质量标准的现场核查可判断注册申报资料中的原材料研究是否充分;②对现场检测仪器及实验数据的检查可辨别注册申报资料中分析性能评估资料数据的真伪;③对参考品、国家(国际)标准品的采购及使用记录的检查可确认注册申报资料中参考品的设置及产品溯源定值是否合理;④对原材料检验记录的核查可验证注册申报资料中批生产记录中所用材料是否做写一致;⑤对质检记录的核查可评判注册申报资料中质量标准是否有效执行;⑥对设计开发部分的核查可跟踪技术审评问题是否作为设计开发输入进行变更,以及对应的风险管理报告是否进行更新。

 

3.2 多渠道并举提高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效率

 

基于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医疗器械产品从最初的概念形成、设计开发到最终的产品作用发挥完毕报废处置,应该实现闭环管理。针对目前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并行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精准监管,同时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手段,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根据工作需求使上下游监管环节均能及时上报、分享和获知相关企业的实时监管信息和情况,为各监管部门及时统筹协调监管措施和填补监管盲区提供有力支持,形成监管合力。比如对于产品注册核查在技术审评之前完成的情况,开展的注册核查对技术审评需要核实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核查效果可能有限。这种情况下可加强对其上市后的日常监管力度,充分利用技术审评、注册核查、日常检查、监督抽查和抽样检验的信息反馈互通机制,利用最少的监管资源达到最高的监管效能,保证产品风险可控的要求。

 

3.3 强化以诚信体系建设为代表的信用资产价值,营造诚信自律行业氛围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规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差异巨大,部分企业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行业内“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阻碍诚信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其强化医疗器械监管的积极作用。结合医疗器械分类分级监管的要求,以各地区的诚信平台为重要支撑,设立诚信企业等级及考核标准,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在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失信成本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企业的诚信价值,积极营造诚信自律的行业氛围。比如,对于在历次注册核查、飞行检查、日常监督检查、国家及省级抽检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企业,可以考虑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将已核查完成的同品种核查结果适用于注册申请人后续的产品,以减少或避免重复检查,提高监管效率,真正让“诚信”成为企业的优良资产,给企业带来真正实惠。

 

3.4 审评员和检查员能力提档升级

 

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相辅相成,需要审评员和检查员的共同参与。当前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对审评员和检查员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加强审评员和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审评员需实地参与注册核查,才能对产品的特性和工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技术审评过程中提高准确把控产品风险的能力,提高审评效率;同时对新产品的注册核查也需要审评员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另一方面,注册核查是技术性很强的监管活动,对检查员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对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也需要有一定了解,同时也要求对相应的法律法规比较熟悉。目前医疗器械检查员来自各种专业,这也需要加强检查员的职业化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培训,懂技术、懂原理更有助于在检查中发现问题,把控关键点。充分利用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产业链齐全的优势,结合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特点,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我省的监管科学研究院,在强化理论研究的同时,加速培养专业强、素质高、理念新的新时代监管人才,不断夯实监管基础,以确保医疗器械始终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上。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和注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核查协同机制探究
分享到: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