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药名中与品质有关的限定词研究

嘉峪检测网        2024-02-23 20:49

摘  要 / Abstract
 
本文研究“土”“杜”“山”“野”“草”“假”等限定词在名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其与药物品质的内在联系。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use of determiners such as "Tu""Du"" Shan""Ye"" Cao", and "Jia" in medicinal names, revealing their intrinsic connection with drug quality.
 
关 键 词 / Key words
 
药名;限定词;品质;内在联系
 
medicinal name; determiner; quality; intrinsic connection
 
中药名中有一类是由中心词加上限定词构成的复合词,中心词通常是主流本草的药名,限定词往往是对此药名的特指或类指。一般而言,后置的限定词,多数是对药用部位的限定,如茜草根、五加皮之类;前置的限定词则是对品质、性状特征、生境、产地等要素的限定。与性状特征有关的限定,如紫丹参、硬滑石、大金钱草、木芙蓉之类;与生境有关的限定,如水苏、泽兰、沙葱等;与产地有关的限定,如怀牛膝、川续断、绵黄芪等;涉及品质,通常以“土”“山”“野”“草”“假”等为限定词。本文主要讨论最后一种情况,与品质有关的限定词。
 
1 土、杜
 
俗语形容一个人土里土气,谓之“土鳖”。土鳖是《神农本草经》药物䗪虫的别名,据陶弘景解释:“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本草图经》记载:“状似鼠妇,而大者寸余,形扁如鳖,但有鳞而无甲,故一名土鳖。”这是指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 之类。土鳖又名地鳖,“土”与“地”可以互训,所以土鳖确实因外形略似水生动物鳖而生于粪壤中得名。
 
中药名中有大量以“土”为限定词者,检《中药大辞典》药名索引,“土”字头的药名多达数百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主流本草正规药名前冠以“土”字。比如,土八角、土人参、土三七、土大黄、土山药、土山柰、土山薯、土川连、土木香、土木贼、土木通、土木鳖、土贝母、土牛膝、土升麻、土乌药、土丹参、土巴豆、土玉竹、土甘草、土生地、土白芍、土白及、土白芷、土白蔻、土冬花、土半夏、土地榆、土百部、土当归、土虫草、土肉桂、土延胡、土血竭、土红花、土红参、土麦冬、土远志、土杜仲、土豆根、土苋菜、土花椒、土苁蓉、土连翘、土牡蛎、土沙参、土沉香、土羌活之类。这些药名中的“土”字,则未必与词典开列的土壤、乡土、本土等义项有关,而表示对正品、正宗的模拟,按照词典条目格式,“土”字的这种用法可以定义为:“(在中药药名中)常指非正宗的。”
 
一些大宗药物,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存在多种同名而物异的土药。比如《中药大辞典》之“土黄连”涉及20个条目,该书取《滇南本草》之土黄连为正式条目,原植物是小檗科九莲小檗;同时是鳞始蕨科大叶金花草,中国蕨科小叶金花草,小檗科木黄连、昆明鸡脚黄连、南天竹根、茨黄连、黄疸树,罂粟科白屈菜、菊花黄连,卷柏科地柏枝,楝科地黄连,菊科羊蹄草、鹿角草,蔷薇科绣线菊根,防己科黄藤,毛茛科黄三七,唇形科溪黄草等的异名;又是薯蓣科粉背薯蓣的植物异名;亦是短萼黄连的商品名。这些异名分别出自《东北药物志》《陕西中草药》《江西草药》《福建中草药》《泉州本草》《云南中草药》《贵州民间方药集》《贵州民间药物》《广西中药志》《广西中草药》《南宁市药物志》。虽然主要是近现代材料,考虑到古代民间草药文献传播困难,可以想见,自古以来被称为“土黄连”的植物应该更多。
 
首先肯定,这种情况的“土”,本质上是对正宗品种的认同和靠拢。如土黄连的命名,其实是以黄连为标准,自己甘居拟似品的地位。具体言之,这些土药又可分为外观形状的模拟与内在功用的模拟两类。形状模拟通常以同科属近缘物种为大宗①,可以土大黄为例,《本草图经》大黄条说:
 
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又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疗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于押条上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亦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收实,并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日干之,亦呼为土大黄。
 
所言江淮所出的“土大黄”,可能是指蓼科大黄属植物中结合型蒽醌含量少,泻下作用较弱的物种;言苗叶如羊蹄的“土大黄”,应该是蓼科酸模属羊蹄Rumex japonicus 及其近缘物种。《滇南本草》即说羊蹄根一名土大黄,《本草崇原》解释说:
 
羊蹄一名牛舌草,一名秃菜。羊蹄以根名,牛舌以叶名,秃菜以治秃疮名也。所在有之,近水及下湿地极多,秋深则生,凌冬不死,春发苗,高三四尺,叶大者长尺余,如牛舌之形,入夏起薹,开青白花,花叶一色,成穗结子,夏至即枯,根长近尺,赤黄色如大黄胡萝卜之形,故一名羊蹄大黄,俗人谓之土大黄。
 
还有一种是功效拟似,往往在正宗药物缺乏时成为代用品,如果机缘成熟,甚至可以一跃而上升为正品,作为青木香入药的马兜铃根就是这样的例子。青木香是相对于木香晚出的物种,故在“木香”前加一“青”字。比如《南州异物志》说:“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这种青木香唐代主要仰赖进口,《新修本草》说:“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来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结实黄黑,所在亦有之。”从描述看,应该是菊科植物云木香Saussurea costus。青木香不仅医方用之,熏香、洗浴消耗甚多,进口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出现本土的代用品,为了区别而在名称前冠以“土”字。独行根为《新修本草》新增药品,其略云:
 
独行根, 蔓生, 叶似萝藦,其子如桃李,枯则头四开,悬草木上。其根扁长尺许,作葛根气,亦似汉防己,生古堤城旁。山南名为土青木香,疗疔肿大效,一名兜铃根。
 
《本草图经》马兜铃条也说:“其根名云南根,似木香,小指大,赤黄色。亦名土青木香。”此即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之所以称为“土青木香”,乃与海外舶来的正宗青木香保持距离也。大约在晚唐,据《开宝本草》木香条引“别本注”云:“叶似薯蓣而根大,花紫色,功效极多,为药之要用。陶云不入药用,非也。”这就完全以马兜铃根视为正宗的(青)木香了。宋代开始,这种“土”青木香终于“修成正果”,成为青木香的主流品种,医方中也去掉“土”字,径称为“青木香”矣。
 
就跟“土鳖”的引申义一样,冠有“土”字的药名,多数隐含有不及原物的意思,属于贬义修饰。但偶然也有例外,比如麒麟竭一名血竭,《本草图经》说:“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谓之血竭。”此为百合科龙血树属多种植物的树脂,从海外舶来,所言“出广州”,乃是从广州口岸通关的意思。
 
《滇南本草》载有土血竭,言其“味辛,治一切瘀血作疼,跌打损伤,神效”。据《滇南本草图说》所绘,应该是蓼科拳参属的物种,植物特征以及药材性状都与血竭无关。之所以取名“土血竭”,应该是为了凸显其活血化瘀疗效堪与血竭的“止痛破积血”功能相媲美。这里的“土”,虽然也是相对于“真”立言,但含有借“血竭”之名以扬威的意思,用法略同于梁山泊英雄花荣诨号“小李广”之“小”字。
 
与“土”可能有关的药名限定词是“杜”,如《履巉岩本草》有杜天麻、杜牛膝,《救荒本草》有杜当归。字书中“杜”可以勉强用在此处的义项只有两条,一训作“ 根”,《方言》“ 荄、杜,根也”,《广雅·释草》同,但此处的杜天麻、杜牛膝等,并不是天麻根、牛膝根,故不妥。一训作涩,《方言》“杜、跷,涩也”,郭璞注:“今俗语通言涩如杜,杜梨子涩,因名之。”但《救荒本草》明说杜当归“其叶味甜”,并无涩味,显然也不妥。
 
据《本草纲目》谓天名精的根名杜牛膝,《本草崇原》天名精条附录土牛膝,并说“又名杜牛膝”。杜牛膝也存在同名异物,《医说》治砂石淋,“采苦杖根,俗呼为杜牛膝者”,这是指蓼科植物虎杖,以其根为杜牛膝。《植物名实图考》谓牛膝“以产怀庆、四川者入汤剂,余皆谓之杜牛膝”,则是苋科植物。不论杜牛膝所指为何物,大致都应该与“土牛膝”同义。又据《救荒本草》杜当归条说“今人遇当归缺,以此药代之”,也与官药偶缺,用土药代之的习惯相符。所以这几个药名中的“杜”,应该与“土”相通,释义也是“非正宗的”。
 
2 山、野
 
“山野”属于联合式复合词,“山”“野”的意思接近,各自用作药名限定词,在不涉及物种的前提下甚至可以互换。比如野生与家种相对,茵陈蒿载《神农本草经》,宋代品种异常复杂,《本草图经》将其分为山茵陈与家茵陈两类,叙述纠结不清,至《本草纲目》乃说:
 
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酰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土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
 
这里的“山茵陈”与“野茵陈”基本等义,皆区别于“家茵陈”立言。又如《证类本草》标注为“唐本余”②的药物山胡椒,谓其:“主心腹痛,中冷,破滞。所在有之。似胡椒,颗粒大如黑豆,其色黑,俗用有效。”功效、形态都与胡椒相似,因此得名。《植物名实图考》将野胡椒与几种山胡椒合并在一条,说:
 
野胡椒,湖南长沙山阜间有之。树高丈余,褐干密叶,干上发小短茎,大小叶排生如簇,叶微似橘,叶面绿,背青灰色,皆有细毛,扪之滑软;附茎春开白花;结长柄小圆实如椒,攒簇叶间,青时气已香馥。土人研以治气痛,酒冲服。又一种枝干全同,叶微小无实,俗呼见风消。按《唐本草》,山胡椒所在有之。似胡椒色黑,颗粒大如黑豆。味辛,大热,无毒。主心腹冷痛,破滞气,俗用有效。《广西通志》:山胡椒,夏月全州人以代茗饮,大能清暑益气;或以为即荜澄茄。有一种野生,不堪食。皆未述其形状,未审是否一物。长沙别有一种山胡椒,大叶,秋深结实,与此异种。
 
不仅如此,除了“山”偏于强调山地,“野”偏于强调野生外,“山”“野”与前文讨论的“土”都表示对正品的模拟和靠拢,在药名中也有混用情况。以大黄为例,《本草图经》提到土大黄,引文见前文,《本草拾遗》则谓其中叶似羊蹄者是山大黄,《本草纲目》接受陈藏器的意见,正误项说:
 
苏颂曰:“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抽条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采实,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亦呼为土大黄。”时珍曰:“苏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
 
李时珍所言山大黄、土大黄,可能都是指蓼科酸模属羊蹄Rumex japonicus 及其近缘物种。另据姚可成《食物本草》羊蹄条附方,治面上疙瘩紫块,用秃菜根,注释说:“一名牛舌菜,一名野大黄,即羊蹄菜。”如此,羊蹄乃兼有土大黄、山大黄、野大黄三名。
 
“山”“野”与“土”意思虽然接近,但涉及内在品质,“土”多数属于负性评价,而“山”“野”则为正向。野生乃是相对家种立言,与今天普通民众的观念差不多,野生珍罕之物难获所以贵重,家生驯养者易得便受歧视。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认为野生与家种存在“天生与人力之异”,谓古人“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而“今皆人功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具体药物,则如《本草经集注》茯苓条说:
 
今出郁州,彼土人乃假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
 
治病用的人参、白术也是如此。《清稗类钞》说:“(人参)以野生者为贵,故又谓之野山参。”《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霍乱法中提到“若用野山参,分量宜减半”。《本经逢原》论各地所产白术云:“云术肥大气壅,台术条细力薄。宁国狗头术皮赤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气浊,不若於潜野生者气清,无壅滞之患。”以上诸说皆含有野生更珍贵、效用更强之意,其实都是这种心理的写照③。
 
与前文提到的茵陈类似,《神农本草经》药物栀子也分“山”与“家”两类。《本草图经》云:“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明代《本草蒙筌》更明确说:“家园栽者,肥大且长,此号伏尸栀子,只供染色之需,五棱六棱弗计。山谷产者,圆小又薄,堪为入药之用,七棱九棱方良。”
 
再如《救荒本草》同时收载山药和野山药,野山药条说:
 
野山药,生辉县太行山山野中。妥藤而生,其藤似葡萄条稍细,藤颇紫色,其叶似家山药叶而大,微尖,根比家山药极细瘦,甚硬,皮色微赤。味微甜,性温、平,无毒。
 
山药即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后世入药及食用多用其栽培品,尤以河南温县、武陟、沁阳、孟州、博爱所产者为道地,名怀山药,《救荒本草》另收有山药,即是此种。从植物分布及所描述野山药的形态特征来看,此处的野山药应该就是薯蓣的野生种。《救荒本草》野山药治病项下说:“今人与本草草部下薯蓣同用。”而山药条说:“人家园圃种者肥大如手臂,味美;怀孟间产者,入药最佳。”这是家种优于野生的意思,但多数文献仍以野生为优良。如《雷公炮炙论》说:“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纪内者,要经十纪者,山中生,皮赤,四面有髭生者妙。”明代许希周《药性粗评》也说:
 
土人切片种之家园,深掘坑渠,填以烂草或牛粪,上实以土,援以竹梢,秋后自尔肥大。然入药不如山采者味真,且为服食家所重,亦仙品上药也。
 
与“土”一样,以“山”“野”为名的药物,也存在对原药的功效拟似和形态拟似两类。拟效如《植物名实图考》之野杜仲:
 
野杜仲,抚建山中有之。蔓生盘屈,黑茎有星,劲脆如木。叶如橘叶而不光泽,疏纹无齿。短枝枯槎,颇似针刺;根亦坚实。俚医以治腰痛,取皮浸酒。功似杜仲,故名。
 
此野杜仲似为卫矛科卫矛属的某种木质藤本植物,与杜仲科乔木杜仲毫无相似,纯粹因为“俚医以治腰痛”得名。
 
另一类是拟形,可以只是与原物种某一部分近似而命名,比如山慈菇来源于多种兰科植物,因其假鳞茎与泽泻科慈姑有一定相似而得名。又如《救荒本草》野西瓜苗条说:
 
野西瓜苗,俗名秃汉头。生田野中,苗高一尺许,叶似家西瓜叶而小,颇硬,叶间生蒂,开五瓣银褐花,紫心黄蕊,花罢作蒴,蒴内结实,如楝子大。苗叶味微苦。
 
野西瓜苗是锦葵科木槿属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仅仅因为叶形与葫芦科蔓生植物西瓜略有相似而得名。又如《本草蒙筌》记黄精别名野生姜④,李时珍解释说:“根如嫩姜,俗名野生姜。”
 
如果分别讨论,“野”较偏于正品的近似物种,“山”则以别种居多。以《救荒本草》为例,书中的野韭、野黍、野蔓菁、野胡萝卜、野樱桃、野葡萄、野艾蒿、野茼蒿等,大都是栽培品的野生种或同属近似物种。至于野茴香和野芫荽,作者的本意仍然是当作栽培品的野生种,但从图文显示的植物特征来看,其实是其他植物⑤。而如山白菜、山扁豆、山萝卜、山蔓菁、山苋菜、山莴苣、山甜菜等,多数是其他科属植物,与原种差别甚大。
 
3、 草
 
药名限定词“草”的用法,较“野”更加复杂,本意当然是草本⑥,在药名中强调其草本植物属性。比如禹余粮为褐铁矿的块状集合体,属于玉石类,但也有植物被呼为“禹余粮”者,遂命名为“草禹余粮”。陶弘景说:“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本草拾遗》因此单列草禹余粮条,这是百合科菝葜属物种。
 
又如《神农本草经》石蚕,据《本草衍义》描述:“附生水中石上,作丝茧如钗股,长寸许,以蔽其身,色如泥,蚕在其中,此所以谓之石蚕也。”应该是石蛾科中华石蛾Phryganea sinensis的幼虫。陶弘景提到“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节,亦似蚕,恐未是实”,即以一种草本植物的根充作石蚕。《本草拾遗》将之称为草石蚕,并说:“草石蚕,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此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一类,地下块茎具短节状,形似蚕体,因此得名。
 
根据辞书,“草”也有粗劣、草率之义,“草图”“草稿”是其用例,部分以“草”为限定词的药名也有近似的意思。比如由乌头分化出来的“草乌”,《本草图经》最早绘出“梓州草乌头”,苏东坡亦有“草乌头方帖”,周必大曾作跋语⑦。草乌的具体论述则见于南宋陈衍的《宝庆本草折衷》,其略云:“草乌头,一名草乌、一名土附子。生江东及梓、邵、成、晋州,江宁府。”续说云:“《日华子》尝著土附子之名,孙绍远乃云即草乌头也。蜀川亦有此种,故图中亦画梓州草乌头之形,而性用未显也。”《本草纲目》释名、集解项论之更详:
 
此即乌头之野生于他处者,俗谓之草乌头,亦曰竹节乌头,出江北者曰淮乌头,日华子所谓土附子者是也。
 
草乌头取汁,晒为毒药,射禽兽,故有射罔之称。《后魏书》言辽东塞外秋收乌头为毒药射禽兽,陈藏器所引《续汉五行志》,言西国生独白草,煎为药,敷箭射人即死者,皆此乌头,非川乌头也。《菊谱》云鸳鸯菊,即乌喙苗也。
 
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焉。段成式《酉阳杂俎》言“雀芋状如雀头,置干地反湿,湿地反干,飞鸟触之堕,走兽遇之殭”,似亦草乌之类,而毒更甚也。
 
由此可见,草乌既可以指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之野生者,也可以是乌头属其他植物。草乌的“草”,略相当于前文的“土”“野”,集合名词“草药”之“草”,也是此义。
 
药名中的“草”还可以表示赝伪、假冒,此义为词典未收,应该据本草增补者。《本草经集注》甘遂条,陶弘景说:“(甘遂)先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针对这种“草”甘遂,《新修本草》补充说:
 
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皮白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
 
这种草甘遂实际是百合科重楼属一类。其可注意者,陶弘景对“草甘遂”的“草”字专门解释说:“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使用赝伪品的后果,《本草图经》说得非常清楚:“用之殊恶,生食一升,亦不能下。”这是“草”字的新义项,值得收入辞书。
 
此义项并非孤证,《本草经集注》䕡茹条陶弘景说:“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头;次出近道,名草䕡茹,色白,皆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非真也。”明确说这种草䕡茹“非真”。
 
又如《本草经集注》当归条,陶弘景揭示当时药用品种混乱情况:
 
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历阳所出,色白而气味薄,呼为草当归,阙少时乃用之,方家有云真当归,正谓此,有好恶故也。
 
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睽隔,对南朝而言,北地出产的药材来源成问题,于是出现赝伪品或者代用品,陶弘景所言历阳(今安徽和县)当归即是如此。这种当归被称为“草当归”,结合前引“草甘遂”的论述,显然也属于“赝伪之草”。至于后文说“方家有云真当归,正谓此,有好恶故也”,意思是说,当时医家有认为历阳当归为佳,甚至称之为“真当归”。陶弘景对这种所谓“真当归”的内在质量表示怀疑,并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拈举作为例证:“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另据《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九引《建康记》也说:“建康出当归,不堪用。”意见正与陶弘景相同。
 
澄清“草”字的特别用法,还可以了解所谓“草决明”药名的来龙去脉。
 
决明子被《神农本草经》所收载,如《本草纲目》谓“以明目之功而名”,显然因功效得名;由“决明子”一名,知其以植物种子入药。但能明目的药物甚多,魏晋名医添附石决明,为鲍科多种鲍鱼的壳。石决明入药显然较决明子为晚,所以用“石”作限定词,以区别于正宗的植物来源决明。可能魏晋以后石决明使用较多,为了避免混淆,决明子被迫冠以“草”字,称为“草决明”。但同样载于《神农本草经》的药物青葙子,经文说“子名草决明”,这就与决明子称为“草决明”成了同名异物,陶弘景因此在决明子条注释说:“又别有草决明,是萋蒿子,在下品中也。”较为恰当的解释是,青葙种子名“草决明”的“草”,是赝伪、冒牌之义;决明子名“草决明”的“草”,是草本之义。
 
4、 假
 
不真为假,商品交易憎恶赝伪品,甚至不愿意直呼,遂谐音成“贾”,拆解以后称为“西贝货”。正因为此,主流本草药名中冠“假”字者,除《神农本草经》假苏以外,几乎只见于两广草药书中。
 
《生草药性备要》为康熙年间广东番禺何克谏撰,收载药物300余种,多粤东地区常用品,其中如假芙蓉、假苦瓜、假苋菜、假麻区等,皆以“假”为名。道光年间广东新会赵其光著《本草求原》,又补充香芙蓉即假白薇、假苦瓜即假蒲达。晚近广西陆川编《陆川本草》,又新见有假洋参、假凤仙花、假地豆、假茹藤、假脉菜、假芫茜、假木棉等药名。另检索《中药大辞典》药名索引,如假川连、假当归、假萆薢、假薄荷、假砂仁等,也主要见于广东、广西的中草药手册,为当地习用名。无独有偶,《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载有假素馨,专门提到“出广中,青藤仔花也”,并引《广东新语》云:“青藤仔,叶长三四寸,多芒刺,茎大如指而坚韧。人家日用之,犹北地之用柳条。煎汤洗疮疥良。”
 
从具体条文来看,这些药物与所“假”的对象之间,仍然存在形态或功效的拟似。比如假芙蓉“叶如芙蓉而薄,花如狗牙”;假苦瓜“叶、藤俱似苦瓜”;假洋参“生津、清肺、解热、滋养”。故从意思揣测,此处的“假”仍与前文“土”“野”等同义,表示向正宗药品靠拢和示弱,但并不存在弄虚作假的寓意。古代职官或赐号有“假黄钺”“假司马”,两个“假”的词义不完全一样,但都表示“权借”“暂代”“副贰”,含有“相同而较次一等”的意思,《神农本草经》之假苏,当即取此。或许粤语尚存古义,药名中的“假”正属此用法,非岭表人士不以假药为讳言也。
 
注释:
 
①如果仅仅是药材特征拟似,则可跨越科属,如马齿苋科栌兰、桔梗科金钱豹、伞形科明党参、玄参科藓生马先蒿、蔷薇科翻白草、石竹科金铁锁等,因为根形与人参有些许类似,从而获得“土人参”的别名。
 
②《证类本草》中标注为“唐本余”的药物,或许出自《蜀本草》。参刘大培、尚志钧:对《政和本草》中“唐本余”的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 年第2 期。
 
③本草书并不把“野山参”“野白术”作为单独条目,多数视为人参、白术的一个商品规格,是“野山生长人参”“野生於潜白术”的简称,与后文讨论的“野山药”“野杜仲”等略有不同。
 
④《救荒本草》亦有野生姜,则是菊科植物刘寄奴,与此为同名异物。
 
⑤据王锦秀在《救荒本草译注》中的意见,野茴香应该是罂粟科角茴香属植物,野芫荽似为伞形科窃衣属植物,与食用伞形科茴香Foeniculum vulgare,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不同。
 
⑥如果严格遵循《说文解字》,“草”的本意是壳斗科植物如栎、柞的果实,因为可以染皂,所以也是“皂”的本字。另有“艸”字,才是草木之义。
 
⑦周必大《省斋文稿》跋东坡草乌头方帖云:“仇仙慕葛稚川、陶隐居、孙思邈之为人,欲以救人得道,故常留意名方,此其一也。”《宋代序跋全编》标点为“跋东坡草《乌头方帖》”,整理者将“草”理解为草书,不知北宋已有“草乌头”之名,《证类本草》引《修真秘诀》治泻痢三神丸,只用草乌头一味,“一两生,一两熟炒,一两烧存性”,故名三神。

分享到: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