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行业研究

我国手术机器人产品进展与市场最新动态

嘉峪检测网        2022-11-26 14:59

作为“金字塔尖”的医疗科技产品,手术机器人肩负着外科手术微创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使命,成为多方关注的黄金赛道。据相关机构估计:2025年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将突破30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任何新兴行业要实现蓬勃的发展都需要搭建牢固的“地基”。对于手术机器人这一代表未来术式的新赛道而言,为了将来承载摩天大楼的发展高度,在目前阶段就应着眼于配套的政策法规、临床标准、商业化机制,以及政产学研用多方的协同发力。

 

月初,在上海举行的一场智能手术机器人及医院管理高峰论坛上,政策、产业、医院、资本等多个领域十余位专家齐聚,在手术机器人迈向下一个十年的关键落地期,深入碰撞了对于当下的思考与观点。

 

大势所趋:复杂手术简单化 简单手术标准化

 

从1985年国际上首次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神经外科活检算起,产业走过不到40年。放到时间长河里看,仍然处于从无到有的产业起步阶段。

 

从应用领域来看,目前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主要集中在五大领域。腔镜是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的赛道,占比60%以上,以起家最早的达芬奇为代表;骨科为第二大领域,占比15%以上,以美敦力等骨科巨头为代表;其他类别包括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等,市场应用占比较小。

 

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同样以腔镜为主,骨科次之。因为抓住了发展初期的机遇,目前国产机器人正在紧跟全球先进技术水平——2000年FDA批准第一个手术机器人产品,而首个国产机器人10年后就在CFDA获批,之间没有明显的代际差异,但在应用上仍有不小差距。

 

我国手术机器人产品进展与市场最新动态

 

▲国际及国内手术机器人发展史(受访人供图)

 

对于一项医疗新技术来说,安全性、创新性是出台的必要条件。若想扎根下来并被市场接纳,还需具备另一项颠扑不破的共性——真正满足未尽的临床需求。

 

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虽然目前在国内外的占比和应用率还不高,却曾有业内专家将其称为“骨科医生的好伙伴”——尽管尚未实现全部自动化,但在一些关键操作中手术机器人所展现的精准、智能和微创的特性已经可以解放医生的劳动强度,提高整体手术的成功率和效率。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主任丁文元进行脊柱外科工作30多年,几乎经历了整个行业发展史。他回忆到,早期骨科手术只能依靠医生的双手和经验。后来C型臂和O臂导航系统的普及,可以精准定位胸椎、颈椎等,逐渐将复杂的手术简单化。如今的手术机器人又增加了术前规划的功能,医生带着U盘就能进手术室。同时,操作中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创伤,实现了脊柱外科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化和精准化。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梁军波从患者、医院两个方面提到了手术机器人的价值,“对患者来说,可以减少医源性损伤、加速康复;对医院来说,可以促进专科能力建设、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更有利于打造人才梯队。”

 

医患体验的提升,对于DRG支付改革也有显著效益。上海市卫生和发展研究中心金春林主任认为,手术机器人使医院运行效率提高,在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上,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手术机器人临床效益的逐步验证,促进了注册证的广泛获批。截止2022上半年,中国市场已获批近30款手术机器人,中国厂商占比67%;2020年及以后获批的产品占60%左右。

 

看着手术机器人产品“菜单”的日益丰富,中山大学附属八院沈慧勇院长感触颇深。他提到,当年中山大学附属八院是世界上首个培训脊柱外科医生使用达芬奇机器人的医院,他见证了近年来这个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

 

我国手术机器人产品进展与市场最新动态

 

▲截止2022年9月 NMPA获批手术机器人

 

然而,行业发展起步期,受限于医疗服务定价、医生技术等因素。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和渗透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20年美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为7.6%,而中国仅为0.03%。

 

手术机器人的推广应用虽然面临挑战,临床对这一新技术的展望和期待却未曾止步。

 

在峰会现场,多位专家认为手术机器人有望成为“多快好省”的高标准解决方案,代表了一个大势所趋的技术潮流。

 

谈到未来发展场景,沈慧勇院长相信,随着5G技术的普及,实时性更强的手术机器人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深入到远洋考察、还是在基层扶贫医疗的项目中,手术机器人皆有机会大展拳脚。

 

联动产学研用,激活本土创新生态

 

面对一个有显著临床价值的未来技术潮流,在国内市场,政产学研用正在协同推动技术落地。

 

5年之前,政策端就开始从各种途径推动手术机器人走入临床。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2018-2020年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中提到“到2020年底计划配置手术机器人268台”,从政策上放宽手术机器人的入院量。

 

此后,国务院在2021年6月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作为手术机器人的“溢出效应”,有不少专家认为,手术机器人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也可以应用到医教研管,使较为复杂的手术更加容易的复制、推广,在高质量医院建设方面很有必要。

 

在行业发展初期,一些医院端的实践非常具有“先锋”意义,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早期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内最早安装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之一,也因为“最早”,当时尚没有注册证与收费标准一说。该院副院长顾建英分享了当时如何“因地制宜”地在医院层面制定标准,对医生培训、手术效率、患者效果等各方面做全流程的评估,“从2008年至今,通过实践磨练,中山医院的很多外科专家参与了国内手术机器人标准的制定,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中国更大范围的落地。”

 

高校端在产业推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卫东表示,在医工结合的优势经验上,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对工科和医学生进行知识的交叉补充,培养专精人才。在公共服务方面,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上海市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作为公共平台,节省了配置基础设施的资源,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加快技术转化的步伐。

 

在提升可及性方面,商保端也在积极寻求机会入局。比如2023年度的镇江惠民保,在保险费不变的情况下,可报销项目就增加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治疗费用。镁信健康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杨溯认为,商业保险作为未来医疗行业的重要支付方之一,会逐步考虑纳入手术机器人这类先进治疗手段,来解决一部分差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作为产业端提供行业创新技术的领先力量,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表示,很高兴看到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产、学、研、医高度融合,多方协力共同创新的模式,也期待能够持续搭建平台促进多元化、多维度的沟通探讨,碰撞出更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火花。美敦力将继续与行业各方协力,努力推动手术机器人的自主创新与临床的转化、供应链完善,同时在临床端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和认证,帮助临床医生掌握手术机器人领域新的术式,助推疗法的普及,为更多的患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延长寿命。

 

作为市面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普外、脊柱和神外领域手术机器人的企业,美敦力的做法是携手产学研用,打造一个根植中国医疗环境、开放的、不断进化的创新生态圈。近期的动作包括:对国内领先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商华科精准投资,赋能中国医疗创新企业;同本土外科手术机器人新创企业北京术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外科手术机器人在新技术开发和商务方面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美敦力智能设备及神经外科事业部高级业务总监林茂表示,“我们希望跟更多的优秀企业、医院合作,打造出一个联合创新的综合机器人平台。随着Mazor X™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看到美敦力真正的国产化脊柱机器人。”

 

政策端、产业端的欣欣向荣,同时激活了资本端的关注度。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几乎每个月,都有手术机器人公司宣布完成融资,过亿元融资事件超过10起。易凯资本的一份报告认为,骨科手术机器人是资本市场最热的细分领域。自2016年以来,海外投资额增长超300%,总投资达到13.6亿美元,国内总投资额也超百亿元人民币。

 

落地仍需进一步突破“关卡”

 

峰会现场,与会专家也客观探讨了目前行业发展起步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对此,身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交流与教育培训部主任,杨建龙结合他对许多国内外手术机器人企业的了解和接触,分享了对于目前产业发展痛点的洞察和思考。

 

他认为,手术机器人发展,首先要解决“卡脖子”的收费、定价问题,一是对收费原则做出规范;二是合理定价标准的出台,“国家医保局对手术机器人的收费原则做出规范,非常必要和及时,也是业内十分欢迎的。因为手术机器人是个新兴事物,此前各地多没有与其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项目,只能以临时项目或套用其他项目的形式进院使用”。而定价问题就像处于门面位置的“多米诺骨牌”,一旦定价过低,医院没有使用动力,就不会购买设备,导致市场规模受限,成本降不下来,产业就无法成熟,这是一个死循环。

 

杨建龙提到,为了解决落地问题,新技术需要“创新理论”,“就像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特区一样,手术机器人可能也需要一些特殊政策,去适配产业发展的规律”。接下来,他所在的协会将与广大企业、医院一起进行创新领先技术评价项目,评价新技术的创新价值、工程技术价值、卫生经济学价值等,争取做到“创新理论”,尽最大的努力,推动行业的发展。

 

其次,骨科手术面临的另一大临床痛点是治疗的标准化。

 

据杨建龙介绍,在临床管理方面,医政医管局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限制性医疗技术”,目前还没有出台明确的临床路径、临床技术规范。他直言,国内行业规范进展较为缓慢。“国外有些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很成熟了,但国内在临床规范、临床使用管理上,仍然有待进一步落地。”

 

此外,人才培养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快慢和手术质量的高低。有专家形容,手术机器人人才梯队建设就像无差别复制,“从一个孙悟空变一百个孙悟空”,培训几乎是唯一手段。也有多位专家表示,目前临床上,可以熟练使用手术机器人的医生数量偏少。面对需求,医生仍然不够用。

 

在这方面,美敦力是近年来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难得的“躬耕者”。

 

“专业医生教育是我们的重要战略之一。” 林茂对医趋势表示,美敦力目前打造了X学院项目,以智能手术机器人术式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通过全面的培训课程与全方位的学术交流,推进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普及性应用,帮助中国脊柱医师和手术团队提升临床应用水平,助力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此外,也有专家呼吁希望对手术机器人采购资质进一步放开,提升医院采购的意愿,帮助这一应用前景广阔的新技术走得更远更好。

 

峰会现场,参与嘉宾总体对行业持乐观态度。有专家认为,如果落地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高水平的手术机器人配置到大医院,甚至可以将国产手术机器人送到县级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可及性。

 

耕耘数十年,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如何把“好东西”给用好,仍然需要行业多方的共同关注,持续努力。

 

分享到:

来源:MedTrend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