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预警 > 栏目首页

  • 14招解决原子吸收技术经典痛点

    原子吸收光谱仪是分析化学领域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分析方法,但是很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标准曲线的线性不好、数据不稳定、空白值较高、漂移很大等问题。本文是原子吸收光谱仪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是广大原子吸收光谱仪一线用户的亲身体会和经验积累现整理如下。

    2022/06/22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欧盟发布MDCG 2022-11立场文件

    6月13日,欧盟发布立场文件告知制造商尽快符合MDR要求。2021年5月26日,MDR法规正式实施。虽然MDR自2021年5月26日起适用,但它提供了过渡性条款,允许在AIMDD和MDD下获得认证的医疗器械,在2024年5月26日之前仍可投放欧盟市场。过渡期旨在为制造商提供更多时间来准备质量管理体系 (QMS) 和技术文件等,但该期限不应被视为推迟实施新法规的“宽限期”。

    2022/06/25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ICP-MS在元素形态分析难点拆解

    最新GB/T 575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第6部分:金属和类金属指标》(报批稿,2021年4月),新增了9个检验方法,其中有4个方法为“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用于砷、铬、硒和氯化乙基汞的元素形态分析。近年来,ICP-MS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方面发展迅速,具体有哪些进展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06/29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Zura:首款手持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心血管超声新技术,因其采用特殊的探查位置和优质的图像显示,开辟了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的新视窗,扩展了经胸超声检查的范围,因而在临床上逐渐得到较广泛应用。TEE在清晰显示内膜、瓣膜、血流、分流、心内占位及异常结构等方面有巨大优势,已经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诊疗程序的主要方法或金标准。

    2022/07/09 更新 分类:热点事件 分享

  • 类生命机器人发展与未来挑战

    文章总结了类生命机器人的发展,讨论了类生命机器人的潜在发展趋势,回顾了现有类生命机器人的性能,讨论了现有类生命机器人所使用的活体生物材料和非生命材料以及相应的加工制造方法,总结了现有类生命机器人所采用的控制方法。讨论了类生命机器人未来发展中在感知、驱动、智能、活体生物材料、非生命材料、控制方法及信息技术等方面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2022/08/04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中可见微粒的分析及控制方法

    经异物检查和数据推断,注射液中的微粒可认为是药液中的酮咯酸与玻璃瓶中迁移出来的钙反应生成的酮咯酸钙,由于酮咯酸钙的生物活性未知,并不能排除其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但此类异物的存在,对注射液使用时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影响,故应在药物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给予重视,若在临床使用时发现可见异物,应立即停止使用。此外,应用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对可见异物进行

    2022/08/14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多信息来源背景下药品说明书上市后变更的统一和协调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已上市药品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药品说明书上市后变更体系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以说明书撰写、变更所需信息流的管理为切入点,从组织协调、信息来源、变更程序、信息公示等信息流管理视角出发,对欧盟、美国、日本的药品说明书上市后安全

    2022/08/14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电缆色母粒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色母粒(Color Master-batch)亦称为颜料浓缩物或颜料制备物,是把超常量的颜料(比例20-80%)经研磨或双螺杆挤出均匀地分散到树脂基体中而制得的颜色颗粒,用于在制造过程中为塑料着色。它具有添加量少、色泽稳定、无粉尘、无污染、节省能源、便于自动计量和运输等优点,在塑料制品着色工艺中被普遍应用。

    2022/08/18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长/短玻纤增强PPS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比

    本文将PPS/SGF(短玻纤)复合材料和PPS/LGF(长玻纤)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进行对比,其中PPS/LGF复合材料采用熔融浸渍工艺制备及PPS/SGF复合材料采用熔融共混双螺杆造粒工艺制备,采用熔融浸渍工艺的原因在于浸渍模具内实现纤维束的浸渍,并且对纤维不造成损伤。最后,通过两者力学性能的数据对比,为应用端科技人员在选择材料时提供技术支撑。

    2022/08/20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工艺验证和稳定性试验的批量要求是多少?

    我们计划上市一种新药(生物技术产品的薄膜包衣片剂,有9种不同的泡罩包装规格)。为了支持申报,我们必须进行工艺验证和稳定性试验。为了尽量减少批次的数量,我们打算生产3个商业规模的片剂批次,然后将每个批次分成3个子批次,共9个‍子批次(每个泡罩包装规格一个子批次)。然后,我们将从每个泡罩包装规格中取样测试稳定性。 这种方法符合要求吗?

    2022/08/21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