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科研开发

体外诊断监管科学研究助力产业发展

嘉峪检测网        2022-01-29 23:18

体外诊断产品具有独特性,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一般均作为一类特殊的医疗器械进行管理(注:部分体外诊断产品作为药品管理,如我国对血源筛查类试剂的管理)。与其他医疗器械类产品类似,体外诊断产品涉及很多基础学科,如光学、电学、化学、生物学、免疫学、医学、药学、生物工程、信息学等,这些学科的进步都有可能带动体外诊断产品的创新与更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医疗的普及,临床上对诊断的需求从最初的有产品可用、有好的产品可用于基本诊断,发展到需要更精准、更灵敏、更快速、更便捷。

 

体外诊断领域监管科学研究聚焦行业热点、监管难点,致力于解决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性能验证确认中的难题,提升研发、审评科学性和效率;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的新产品需求,力争快速高效高质量满足临床应急需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关注临床急需产品研发,努力满足临床诊断不断提升的需求;跟进行业发展中跨学科发展等问题,引导行业全产业链有序研发。监管科学研究构建新方法、新工具、新标准,最终目标是实践,即在实践中促进行业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医疗过程中受益。

 

科学监管与行业创新互为驱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三代四代测序技术、质谱等技术的发展,检测方法、检测能力、检测通量得到大幅提升,使很多更为复杂的基因检测、更大通量的检测从技术上得以实现。同时,新技术在检验领域的应用不断转化,如人类基因检测从基于PCR技术的单靶点、少数靶点检测扩展到多基因检测、大量基因的Panel检测,应用范围涵盖肿瘤用药伴随、早诊早筛、疾病筛查、病原体检测。新靶标、新标志物随着科研的进步不断出现,如基因甲基化在肿瘤筛查领域应用,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诊断、预后预测等。

技术创新转化的产品给传统监管思路带来挑战。这些产品方法学与传统方法学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全新的产品评价思路。如对于大量基因的Panel检测产品,传统的对检测靶标逐个验证确认的方式很难实现也没有必要,对应审评过程同样需要调整方法和审评要求,研究更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产品安全有效性作出科学的判断。此外,全新靶标意味着全新的预期用途,不仅要开展对新靶标检测能力的评价研究,还要通过合理的临床证据确认产品在临床的适用人群与适应症。

2021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第二批重点研究项目,其中“恶性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产品评价新工具、新标准和新方法研究”项目子课题“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筛查产品安全有效性评价研究”即为聚焦近年来肿瘤早诊早筛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开展的监管科学研究。课题重点开展临床广泛关注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宫颈癌筛查产品的临床评价研究,以及肿瘤早筛相关产品临床研究通用要求研究,旨在为该类产品的早期研发与确认提供技术指导;结合影像学方向研究,对标当前临床诊断标准中影像与检测结合的早诊方法,开展液体活检产品检测标准化研究。

体外诊断试剂是一类较复杂的产品,产品评价的新方法、新标准有待优化,以更准确反映产品性能,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监管科学研究的紧迫性与需求,要解决新产品的难点、堵点,监管科学研究需要紧跟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研究思考技术与法规要求的适应性与合理性。同时,技术的临床转化必须全面识别可能的风险点并合理控制,监管过程中对风险的把控需要基于技术的科学性、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同时,监管科学研究也在促进行业进步与合理高效研发。监管因其具有的政策和技术导向性对整个行业的研发方向、技术改进以及转化有重要影响,基于科学合理的评价要求进行监管,才能够认可新技术的应用转化。如果认识不到位、要求不合理,则会阻碍行业发展。

 

监管科学研究助力科学抗疫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药监部门又一次启动体外诊断产品应急审评。事实上,在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每次都有体外诊断产品应急审评的贡献。如在应对H1N1流感、H5N1流感、H7N9流感、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手足口病、登革热等疾病流行过程中,应急产品上市或储备都需要监管部门紧急开展审评审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应急审评紧急程度、疫情范围、临床对产品的需求程度都远超之前历次,因此监管科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推进在此次应急审评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应急审评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快,疫情不容任何耽误;二是针对全新病毒的全新产品,人们的认知有限,无既有知识参考,如何评价产品性能,需要研究科学合理有效且快速的方法;三是对产品要求更高,必须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灵敏准确,这也对产品性能的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科学高效开展相关产品审评,需要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思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对产品临床性能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是应急审评的关键。基于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第一批重点项目课题关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结果,体外诊断产品的临床评价采用了真实世界数据作为临床证据,研究人员通过收集整理已有临床应用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评价,获得了产品的临床性能评价结果,确保4天内完成第一批核酸检测产品上市审评,给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武器。同时,研究产品特点,基于对方法学和既往类似产品的经验,制定公开审评要点并对外开展培训,加速了后续产品的研发进度。面对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无研究经验、无已知规律可循的困难,临床研究根据一般抗体转归规律设计了连续病例入组、病程分阶段入组的方式,通过几个产品数据总结抗体规律,这在后续更多抗体检测试剂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时间有限但产品质量要求更高的情况下,为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提升临床结果统计的可靠性,审评人员探索性开展了临床数据全面审评核验。核验发现,很多产品在研发、生产、评价中存在问题,包括原材料选择不理想导致产品性能不佳、产品反应体系设置不合理导致图谱不易判读、说明书中结果判断标准不准确导致复测率高、生产环节管理不到位导致批间差异等。通过将问题反馈至申请人,审评人员在审评中完成了产品质量提升与性能优化。这些监管科学方面的深入研究,确保我国批准上市的新冠病毒体外诊断产品安全有效,使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品上市后,面对病毒的快速变异,药监部门采取随时监测、组织企业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室验证的方式,保证上市试剂对于变异病毒株的检测能力。

应急审评中关于监管科学的应用与探索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如关于临床数据核验,可推广至所有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审评过程中。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第二批重点项目中,“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断及治疗产品评价研究”项目将继续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断试剂质量控制的前瞻性研究,以及性能评价、标准、质量评价等研究,努力为后续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服务临床需求

 

临床价值是医疗器械创新的核心导向,产品最终的核心价值是在临床上获得有效应用。体外诊断产品技术创新的目的不是创新本身,即不是简单的新产品替代,而是提供更便捷、更快速、更有效、更大获益更小风险的临床用诊断产品,能够有效替代或补充现有临床诊断手段。因此,只有临床应用价值得到实现的创新才是高质量的创新。

产品的临床价值也是监管科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重点。关注临床急需产品和创新产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监管科学研究将其体现在指导原则、审评过程中,将对行业形成导向作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第二批重点项目课题“伴随诊断体外诊断试剂的监管标准和方法技术评价研究项目”,聚焦临床急需抗肿瘤药物伴随诊断产品监管的全流程,如临床评价、质量评价标准、分类监管、检查要点等开展研究,以提升此类临床急需的复杂产品监管水平。此项研究目前已发布一项指导原则,即《抗肿瘤药物的非原研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另外两项指导原则“与抗肿瘤药物同步研发的原研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注册审查指导原则”“PD-L1检测试剂临床试验-结果重现性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已基本编写完成,后续将继续推进其他研究内容。

近年来,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快速发展,设备和试剂的国产替代加速,企业不再满足于常规产品的研发生产,而是倾向于研发新产品、寻找临床创新点,这不仅是新方法、新靶标的全新创新,也有对以往产品的改进,包括方法学改进、样本类型扩展、适应症扩展、检测性能优化等。监管科学研究精准对标新问题、新难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关注跨学科、跨专业的产品研发改进进展,如AI技术应用于体外诊断产品的结果辅助判读,将体外诊断产品与其他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用于疾病诊断,通过参与AI相关监管科学研究项目,精准对接此类产品的难点问题。此外,监管科学研究还关注国际相关政策法规、指导原则、技术报告的制修订进展与要求,结合我国情况制定可行的方法。如在新冠病毒体外诊断产品应急审评中,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的产品策略、国外批准上市产品与临床应用情况,为制定适合我国防疫政策的产品审评要求提供参考。

高质量发展需要精准的发展策略,体外诊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监管研究的精准对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管科学研究将持续与行业并肩进步、互相促进,努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临床需求。

耕耘不辍,秋实可期,监管科学研究将引领行业实现新的飞跃。

 

分享到: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