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预警 > 栏目首页

  • 鲎试剂短缺如何进行医疗器械的热原检测?

    根据《中国药典》和GB/T 14233.2-2005中规定热原检测的两种方法:鲎试剂法和家兔法,虽然鲎试剂检测方法简单经济,但鲎试剂法在医疗器械热原检测中无法推广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其只能特异性的内毒素所介导的热原,无法判断是否由医疗器械材料所介导的热原物质。

    2021/05/08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阵列涡流、全聚焦相控阵组合检测承压设备应力腐蚀开裂

    不锈钢承压设备的应力腐蚀开裂通常发生在材料与腐蚀介质接触的表面,这种开裂往往没有明显的变形征兆,危害性极大,严重威胁到设备的安全运行。GB/T 30579-2014标准中对这类开裂给出了相应的检测和监测方法:1.对材料表面进行目视检测和对可疑部位进行渗透检测;2.对管道、热交换器管束和设备表面进行涡流检测。

    2021/06/23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CR检测系统长期稳定性测试方法标准对比

    CR检测系统的长期稳定性作为无损检测工艺控制的重要内容,能规范相关检测技术的应用。为此,下文对GB/T 21356-2008,ASTM E2445-2014和EN 14784-1-2005三个标准中规定的典型CR设备长期稳定性测试的相关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梳理总结ASTM标准的要求,以期规范设备制造商的相关技术条款,为用户建立CR系统长期稳定性质量控制文件提供技术基础,迎合高质量的工业全球化趋势。

    2021/06/25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我国首个《拉曼光谱仪通用规范》发布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386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3项国家标准修改单。其中,《拉曼光谱仪通用规范》(GB/T 40219-2021)将于2021年12月1日实施。本标准的制定将结束国内没有拉曼光谱仪标准的历史,规范了拉曼光谱仪生产厂家的生产检验标准,使得进入市场的产品品质更有保障。

    2021/07/21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动物试验中的动物福利要求

    本标准对GB/T 16886标准起支撑作用, 遵循国际通用的“3R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动物试验或以非动物试验替代动物试验,当必须进行动物试验时,应利用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减少动物使用数量和实验次数,并通过人道的实验、饲养管理技术和优化措施,降低动物痛苦、保证动物生存质量,从而保证试验的科学有效性,确保用于评价医疗器械的生物学性能的动物试验符合认可

    2021/11/01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如何检测产品的抑菌效力?

    抑菌效力检测的目的是定性或定量地评估产品的抑菌效力,但是对于不同的产品,适用的检测方法有所不同。目前针对不同的产品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标准,来指导抑菌效力检测的工作。例如:AATCC TM100提供了一种成品纺织材料抑菌级别的定量评价方法;GB/T 21510分别针对纳米粉末,纤维、织物、塑料粉体、微孔滤材等材料,塑料、陶瓷、漆膜、板材和金属等硬质表面材料

    2021/11/24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洁净室新国标即将实施:洁净室压差/悬浮粒子监测/警戒限/行动限有变化

    国家标准委发布了GB/T 25915.2-2021《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第2部分:洁净室空气粒子浓度的监测》,文件将于2022年3月22日实施。文件对洁净室监测计划、风险评估以及悬浮粒子数、压差、风速等参数的监测给出了指导,此外,文件还给出了对压差和悬浮粒子制定预警值(警戒限)和干预值(行动限)时的考虑和方法。

    2021/11/30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微生物总数的测定

    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的洁净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微粒污染物,微生物负载和细菌内毒素。微粒污染可导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产生,小编即为您介绍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微生物负载相关内容。GB/T 19973.1-1-2015规定了生物负载测定应满足的要求,并提供了指南。

    2021/12/10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与神经脑组织接触类医疗器械植入后局部组织反应评价新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参与修订了GB/T 16886.6-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在附录D中增加了脑组织植入方法,该标准已于今年4月发布。脑组织植入方法是通过将测试样品植入到动物脑组织内,对神经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进行系统评价,弥补了评价神经/脑组织接触类医疗器械植入后局部组织反应方法的缺失。

    2022/05/28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如何建立医疗器械生物学等同性?

    还在为医疗器械原材料变更(供应商替换或新增)、工艺变更(灭菌方式改变等)烦恼吗?还在纠结二代产品应该进行哪些生物相容性试验,完成哪些评价内容吗?还在被自家产品与已上市产品之间的数据表征差异困扰吗?本文将依据GB/T 16886.1-2022、ISO 10993-18:2020和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国食药监械[2007]345号)等指导原则,深度探讨医疗器械材料化学表征支持建立生物

    2022/06/0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