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预警 > 栏目首页

  • 高分子材料老化之寿命预测和评估分享:复材拉挤型材长期耐久性能综述

    本文全面总结了FRP拉挤型材在各种长期环境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的老化表现;对目前所有环境作用带来的FRP老化的机理进行了的详细讨论,并给出了未来对FRP拉挤型材耐久性研究的建议;收集并整理了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类别最全面的耐久性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进一步作为开发FRP耐久性预测模型的基础。

    2021/08/1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盘点10大药物增溶策略

    药物的口服给药途径通常是我们制剂开发中优先选择的,因为口服制剂给药方便、患者耐受性强并且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大多数药物溶解性较差,药物溶解性差就会减缓药物的吸收,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甚至会由于药物的沉积导致胃肠道粘膜毒性。因此,如何使用好这些技术与方法,提高药物溶解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是让更多药物更好地造福大众的关键。

    2021/08/31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医疗产品的可用性设计

    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医疗业的跨领域合作使得医疗器械种类呈现更加多样化的发展,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每年都有医疗器械因使用错误而引发的事故报告,这已严重影响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大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医疗器械设计和开发过程避免的。

    2021/09/18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国立清华大学:首创超声波漩涡溶栓-如同洗衣机一样“去除污垢”

    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腿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非常常见疾病。其中DVT的发病率为88~112例/10万人年。首次发病后10年内VTE复发率为20%至36%。对于DVT和PE引发的危害,波科开发出一款超声溶栓导管---EkoSonic,使血栓溶解更快、更安全。

    2021/09/27 更新 分类:热点事件 分享

  • 增材制造用铜及铜合金材料发展现状概述

    近两年增材制造行业能够明显感受到铜合金需求的增长,不断有新用户着手开发铜合金增材制造应用,材料也从早期易于成型的铸造锡青铜转向纯铜和各类高强高导铜。有研究报告称,2019-2027年期间,全球铜增材制造市场将以5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尽管当前铜合金打印还存在诸多工艺和材料问题,但可以预见,铜在金属增材制造中将占有一席之地。

    2021/10/11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多巴胺受体靶点药物概述

    多巴胺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受的神秘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一种递质要发挥作用,就要作用于相应的受体,由于对多巴胺受体靶点药物存在较大的兴趣,Kailyn接下来就多巴胺及其受体类型以及对应的疾病治疗领域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围绕多巴胺这个神秘物质进行的药物开发现状与管线在研情况!

    2021/11/03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诊断仪器中的微流控盒设计小技巧

    自1990年代开发出第一批商用POCT仪器以来,微流控技术以卓越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厂商的青睐,尤其在诊断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微流控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利用基本控制方程研究流体流动的物理过程,是微米级的流体科学。微流控系统降低了实验的复杂性和规模,为诊断仪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2021/11/05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N22、DN、滑石粉、白炭黑等成核剂对尼龙6注塑成型及性能的影响

    本文对成核剂在尼龙6中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晶动力学等微观层面,作者选择较为常见的2种有机成核剂和2种无机成核剂分别用于尼龙6的注塑加工,研究了成核剂种类、用量对尼龙6注塑成型效果及其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实际加工应用的影响,以期对尼龙6产品开发及加工应用提供指导。

    2021/11/07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

  • 元素杂质分析方法开发有几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京召开ICH中国进程与展望座谈会中,总结中国参与ICH相关工作的进展,探讨后续工作计划。会议指出,国家药监局将加速ICH指导原则在中国的落地实施;全面深化与国际监管机构和工业界的交流合作,邀请ICH相关专家,加大对企业实施ICH指导原则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参与国际标准规则的制修订,为全球药品监管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1/12/08 更新 分类:法规标准 分享

  • 纳米药物晶体技术: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及时雨”

    近年来,随着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广泛应用,涌现了很多分子量较大、结构复杂的化合物,往往具有分子质量大,疏水性强等特点。根据统计,这些化合物中约40%为水难溶性(<10mg/mL)。由于这些药物极低的水中溶解度,使得其在胃肠道中溶出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仅限制了药物制剂开发和临床试验,还阻碍了具有药物活性新化合物的筛选。因此,如何

    2021/12/12 更新 分类:科研开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