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检测资讯 > 其他

国产多晶硅堪当国内市场供给重任

嘉峪检测网        2015-09-16 00:05

2014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国光伏装机量超过10GW,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2015年,国内装机量更是有望进一步实现大幅增长。在下游应用的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继续回暖,制造企业渐渐走出寒冬,其中多晶硅2014年产量达到13万吨,超过全球总产量的四成,继续位居全球多晶硅生产第一大国。
  回首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作为光伏制造业最基本的原料,多晶硅从完全依赖进口到自给率达到50%以上,从近4000/公斤的价格下降到200/公斤左右。拥硅为王时代的结束,挤掉了光伏产业链上的泡沫,让我国光伏产品得以摆脱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尴尬局面,让我国光伏产业摘掉了两头在外的帽子,使得产业链更加协调、均衡、可持续地发展。
  国内多晶硅企业频遭劫难
  对光伏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我国多晶硅企业,不仅一直没机会享福,反而频遭劫难。
  基于此,光伏制造成本和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才远远超出了预期,我国乃至全球光伏应用才有了今天的大发展。但遗憾的是,对产业发展作出如此贡献的我国多晶硅企业,不仅一直没机会享福,反而频遭劫难。
  2011年开始,欧洲各国削减光伏补贴,欧美光伏市场环境恶化,太阳能光伏企业大量倒闭停产,多晶硅价格继续走低。国内多晶硅行业由于刚刚起步,平均成本远高于国外老牌企业,因此更是深受打击,企业普遍亏损严重,大量企业被迫关停。如果按早期每千吨7亿元的投资计算,至今仍停产的几万吨产能,已经让国内企业交出了几百亿元的学费
  如果非要从这场浩劫中找出积极的因素,那就是随着大部分高成本、老旧生产线的关停淘汰以及部分中小多晶硅企业的破产,国内多晶硅产业结构得以迅速调整,主流企业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成本和技术上逐步具备了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的实力。
  但是,国外老牌企业不可能放任中国竞争对手的成长。他们依托自身企业集团优势和国家补贴优势,不惜严重亏损的代价,开始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对我国进行倾销。从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为保护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商务部对美、韩进口的多晶硅发起双反调查。
  但事态并未朝我们想象的方向顺利发展。在2014年年初双反实施后,多晶硅进口量回落还不到两个月,就又开始恢复增长,并至今始终保持量增价跌的态势。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国外企业规避了双反的影响。2014年我国多晶硅进口量达到破纪录的10.2万吨,比2103年增长了27%201512月,进口量又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29%
  尽管商务部和海关总署随之发文暂停了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的申请,但由于预留了缓冲期,在之后的两周内,突击审批的合同迅速突破了10万吨,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份的全国总进口量。美国REC公司在突击签订了巨量合同后,还得了便宜卖乖,公然宣称未受到中国双反措施的任何影响
  允许国外多晶硅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相当于为其规避双反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严重影响了贸易救济措施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下游企业在短期内采购了如此大量的进口原料,意味着同期对国产多晶硅的需求大幅减少。突击审批之后,国内多晶硅企业陷入了降价也拿不到订单的被动局面。目前,国内多晶硅价格已从去年年底的15.6万元/吨下滑至13.2万元/吨,甚至低于双反终裁公布之前的水平。
  国产多晶硅可弥补加工贸易进口缺口
  国产多晶硅无论是还是,都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以当前的价格来看,即使是成本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也只能勉强维持,而其他十几家企业则已经很难覆盖生产的现金成本,只能通过减产和停产检修来缓解库存压力。截至去年年底,国内多晶硅企业积压的库存就已达到1万吨。国内多晶硅企业再次面临存亡危机。

那么,减少海外多晶硅进口,国产多晶硅能否在产量和质量上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答案是肯定的。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从美韩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达4.3万吨,相比之下,2014年我国多晶硅的实际净增产量达4.8万吨,即国内多晶硅的新增供应完全有能力弥补封堵加工贸易进口带来的美韩供应缺口。若再将20157.6万吨/年的新增产能考虑在内,则弥补全年大约7万吨的加工贸易进口缺口也不在话下。

同时,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统计结果,我国多晶硅一线供应商的产品品质已完全达到了国家对于半导体级硅料的标准与定义,而半导体级较太阳能级的多晶硅纯度要求更高。

显然,国产多晶硅无论是还是,都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反之,国外老牌企业则不会永远亏本赚吆喝。不惜亏损以占领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后再改变定价策略,正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如果继续放任其低价倾销,等到国内多晶硅企业丧失与其竞争的能力,他们再重新举起价格大棒的时候,一切就都太晚了。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分享到:

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相关新闻: